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独竹漂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独竹漂运动项目的传承形态与困境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独竹漂作为一项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比赛机制不完善、教学教材缺乏以及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充分认识独竹漂的价值,根据独竹漂传承形态与发展路径,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对策,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参考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凤 《科技资讯》2023,(2):252-256
独竹漂作为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民健身、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值得推广,但目前普及程度还不高。该文通过分析独竹漂项目本身特性限制和经济困难等相关原因,提出适度进行项目改良,凝练形成独特文化,加大宣传扩大影响,扩充经费来源,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改善社会环境将独竹漂作为高考体育项目或选考、选修项目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运动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文献查阅、调查访问等方法,剖析第九届民运会"独竹漂"竞速运动中的参赛人数及获奖情况,并根据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归纳总结"独竹漂"竞速运动员在运动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掌握的基本技术及训练方法,以期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竞速运动能得到更好的普及和开展。  相似文献   

4.
李仙梅 《科技信息》2010,(21):I0412-I0412,I0404
贵州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以及贫困落后的现状,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艰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可一把抓,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全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加大力度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发展教育,扶贫等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开发潜力无限的少数民族旅游业和特色经济,促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确保人们生活稳步提高,加速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当前贵州省旅游业表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势头,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略显滞后。贵州省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其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多样。发展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具有践行党的十九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用价值;具有深化地区旅游资源发展和助推经济发展的价值。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贵州省发展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而且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自2013年国家民委公布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后,2017年和2019年国家民委又分别公布第二批和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本研究通过空间分析法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和民族区域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如下: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9个地级行政区均有分布,总体上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征。各地级行政区面积的大小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数量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民族自治县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联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7.
余才锐  余宏宇 《科技信息》2011,(36):I0005-I0005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并对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部分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访问调查,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承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给相关部门和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的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板鞋竞速”项目已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但运动成绩不稳定。加强教练员的培养,建立健全运动训练和竞赛体系,利用高校的科研队伍对“板鞋竞速”的技术动作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促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的发展,提高其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9.
郭树华 《科技信息》2012,(28):289-290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而云南省有26个少数民族。在云南省26个民族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中,渗透着各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云南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少数民族传统运动的发展,从客观方面带动民族文化,解放民族地区落后、思想蔽塞的现象,通过各种比赛、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云南高校在民族种类、人数上占有优势,然而各高校在公共体育课、体育专业课方面存在教师、场地、器材不足的现状,因此,各高校应择优补缺,并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应注重现代体育手段与少数传统体育的联合,借鉴、引进、移植各类项目“制约性”的规则,使之更为适合学校体育学的发展;不能完全舍去现代体育项目,要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互为补充,成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美育、体育、智育、德育等多方面的文化教育手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可以极大地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在健身的同时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有助于我省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奠定基础,使之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法和教学实验法,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公共选项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娱乐性、趣味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其健身效果明显,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对简单易学,可接受性强;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竞争的勇气.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课堂,丰富了体育课内容,促进了体育课程的持续发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传统竞技文化保护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少数民族传统竞技文化保护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现状具有保护与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保护与发展模式型多元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但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原因在于过于单纯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民族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保护机制与措施缺失等。最后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竞技文化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也越来越频繁。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世界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严重挫折,西方文化正在蚕食着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研究表明,“文化空间”的变更影响着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严重的传承人缺失影响着传统武术的未来;文化自觉成为解决传统武术传承问题的关键。另外,传统武术的传承还必须要有文化意识、本体意识、坚守意识。只有这样,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得到解决与发展,才能让中国武术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3.
湘西山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及其保护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和剖析了形成湘西山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条件及项目的多样性,阐释了目前湘西山寨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形态,提出湘西山寨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缓慢的内外环境因素及发展对策,为更好地挖掘、推广、开发湘西地区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动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法、逻辑推理法与访谈法,从文化学、文化产业学、政治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针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全球化、社会化的变迁及带来一系列复杂因子对我国民族体育原来的生存状态造成巨大的冲击而致其发展受困的情况,根据我国的国情及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规律性,为我国民族体育摆脱当下的困惑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高脚马由湘鄂渝黔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走进学校教育、继而走向全国体育赛场、实现现代化转型历程的分析,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差异,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文化选择进行整合创新、实现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对文山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资源的现状和制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因,提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贵州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通过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均衡配置教师,解决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施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工程,提高教师素质等途径,进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大量投入资金,对设备、图书、校舍资源进行规模化建设。但整体办学设施仍显不足,一些经济贫困县(区)8项指标仍低于省标或在上下徘徊,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人类面临着全球化休闲时代的到来,体育活动成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体育进入休闲,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小康生活的标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和娱乐中创造并沿袭下来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它无论从起源和特点上,还是从功能上看都与休闲娱乐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应充分把握休闲时代的契机,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20.
珞巴族的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珞巴族是一个长期生活于喜玛拉雅山林的山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珞巴族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因而决定了珞巴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长期同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珞巴族发明了适宜于农耕的物候历,创造了数年轮休的“轮耕制度”。在狩猎活动中,根据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有选择地捕猎,有效地保持着与大自然的平衡。珞巴族传统宗教信仰是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的古老信仰,对山林湖泊、高山大川充满敬畏,认为是精灵神鬼的居所或本身就是神灵的化身,人们不会轻易冒犯以免带来灾祸。敬畏引发祭祀,祭祀强化为禁忌,进而积淀和内化为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誓约与规条。珞巴族在生产生活领域中对神山圣湖以及动物植物的禁忌,保护了喜玛拉雅山林珍禽异兽和动植物的生长,保持着高原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