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使用、拥有、收藏铜鼓的民族,不能说明其就是发明、创造、传承铜鼓的民族。经出土文物证实:万家坝型铜鼓,为“濮人”所造和使用,故称“濮人鼓”和“越人鼓”。而其出土地点的地名为“那波”,与壮族“那文化”有关。越人中的“巫成”就是最早的铜鼓制造者。壮学先驱者徐松石认为:铜鼓与壮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被誉为“铜鼓民族”。因此,壮族是最早发明铸传承铜鼓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2.
经调查,中国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共发现12面铜鼓,包括黑格尔Ⅰ型铜鼓11面,黑格尔Ⅲ型铜鼓1面,大都未经科学发掘.柬埔寨人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开始使用铜鼓,很可能是越人最初将铜鼓带入柬埔寨.高棉文明深受中国及越南北部的铜鼓文化的影响,但未能持久;真腊王国时期,高棉人高度印度化,婆罗门教和佛教对高棉人的...  相似文献   

3.
越南铜鼓和其他器物成份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韦冬萍等在对76面越南出土铜鼓及18件相关物件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时,用电子探针的方法进行了成份分析,但只作了单点测试.2005年孙淑云等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无标样定量法对75面越南铜鼓厦越南出土的13件其它相关器物样品进行了成份检测,结果显示与中国广西、云南出土铜鼓相比成份基本相同,但广西、云南铜鼓中锡青铜鼓占的比例高于越南铜鼓,而舍砷铜鼓越南较中国数量多而且集中出土于平定.金相组织检测结果显示,越南铜鼓金相组织与中国铜鼓相似.从技术角度进一步提供了中、越古代铜鼓文化的交流传播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2002年韦冬萍等在对76面越南出土铜鼓及18件相关物件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时,用电子探针的方法进行了成份分析,但只作了单点测试.2005年孙淑云等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无标样定量法对75面越南铜鼓及越南出土的13件其它相关器物样品进行了成份检测,结果显示与中国广西、云南出土铜鼓相比成份基本相同,但广西、云南铜鼓中锡青铜鼓占的比例高于越南铜鼓.而含砷铜鼓越南较中国数量多而且集中出土于平定.金相组织检测结果显示,越南铜鼓金相组织与中国铜鼓相似.从技术角度进一步提供了中、越古代铜鼓文化的交流传播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根据调查资料可知,目前我国使用铜鼓的民族有壮、布依、水、侗、苗、瑶、彝、佤等民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南方各省(自治区)共有一千多而铜鼓,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两省(自治区)。广东、贵州、湖南次之。这些铜鼓大多数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收集的。解放后,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发掘了一批铜鼓。这不仅是我们研究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历史的宝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广西各地市博物馆馆藏麻江型铜鼓的大量实物观察与测量,分析研究其所存在的铸造痕迹,以此来探究其铸造工艺.在麻江型铜鼓鼓面边缘,普遍存在跨度较长、厚于鼓面边缘的截口,通过分析得出该截口为麻江型铜鼓的浇口.同时研究鼓面存在四道凸弧的麻江型铜鼓,认为凸弧与截口组成了该类麻江型铜鼓的浇铸系统,浇铸方式为鼓面朝上浇铸,而只有截口的铜鼓则有鼓面朝上浇铸或者鼓面朝下浇铸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然科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经过合作研究,确认了广西北流县铜石岭是汉代俚人(壮族先民)铸造北流型铜鼓的遗址。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铜鼓铸造遗址。1987年11月25日,自治区科委召开技术鉴定会,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考古研究所及中国科技大学等9名专家对这项研究作出的鉴定。铜鼓是国际性文物,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铜鼓出土。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和出土铜鼓2000多面。中国是发现铜鼓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第一类保护动物蜂很(.狠)云南西双版纳和广西南部台海眼(.肢报)台湾长姆叶暇(白脸猴)喜马拉雅地区白头叶猴广西南部金丝猴四川、甘肃、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澳金丝狠(黑金丝狠)云南、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叶金丝狠(灰金丝报)贵州梵净山燕长价攘广东海南岛、云南南部白.长,孩云南南部白攀长奋狱云南南部河皿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白里琢长江中下游大麟猫(花熊、白熊)四川和陕西、甘肃局部地区马来熊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相熊(狼班)黑龙江、新疆北部小爪水徽云南、广东、广西、福建金猫南方各省云的(龟纹的)华南和西南地区 豹(金钱豹)东南、西…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铜鼓,数量很大,据粗略统计,目前国内外收藏达一千四百件之多。这种铜鼓自春秋时期产生以来,绵延二千余年,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和四川诸省,为各族人民爱好和使用。它全为铜铸,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侧有四耳,通体皆饰有花纹,造型与中原地区的铜鼓迥然不同,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它与中原地区古代文化究竟有着什么关系,这是目前铜鼓研究中受到大家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拟从古代西南铜鼓的发生与发展来探讨一个它与中原古代文化的关系,供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0.
铜鼓是人类步入青铜时代的产物,云南文山是铜鼓的起源地之一。对当地壮族的铜鼓文化及其铜鼓制作工艺进行仔细研究,并通过实践复制出铜鼓,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服务,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论冷水冲型、北流型与灵山型铜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重器,其形制和纹饰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故不同类型铜鼓形态的异同可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传承与发展。本文在分析冷水冲型、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空间分布和分期演变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冷水冲型中的浔江型是在其邕江型的基础上受北流型的影响而形成的,灵山型则是以北流型为基础,不断接受冷水冲型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古代铜鼓,流传地区极广,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发现。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亚、印尼、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新几内亚也有发现。使用铜鼓的民族很多,时间又很长,有些民族至今仍继续使用。著录和研究铜鼓也已有相当长历史,以清乾隆《西清古鉴》著录铜鼓图象起算,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以1884年法国人迈尔(A·B·Meyer)著《东印度群岛之古代遗物》作为运  相似文献   

13.
论冷水冲型铜鼓的三个地方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冷水冲型铜鼓划分为红河型、邕江型和浔江型三个地方类型,并阐述了它们的特征、分期、相互关系、时代背景和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14.
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诸多民族创造的青铜文化瑰宝,它集冶炼、铸造、音乐、美术、舞蹈于一体,是研究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该书作者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老挝克木鼓进行调查,共搜集到64面收藏于博物馆的铜鼓资料,并对之进行分类研究。并对与之相邻的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的同类型铜鼓进行调查,搜集了154面黑格尔III型铜鼓  相似文献   

15.
古代铜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形制纹饰、社会文化功能随着时代、地域、使用族群的变化而演变,铸造技术亦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变革。该文结合文献资料,从铜鼓的铸造工艺、材质及铅同位素比值角度归纳分析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灵山型、北流型、遵义型、西盟型、麻江型铜鼓的铸造技术特征,梳理了铜鼓在滥觞期、成熟期、发展期、普及期四个发展阶段中铸造技术的演变情况。综合来看,各类型铜鼓以泥范块范法及失蜡法为铸造方法,在铜鼓体量、壁厚、垫片设置、合金配比、纹饰制作方式、浇注系统设置等上存在技术要素演变,铜鼓社会文化功能也有相对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古代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的调音技术为基础,圆板的振动公式为指导,利用现代工具对新铸造的麻江型铜鼓进行调音和音频分析,初步说明铜鼓与中原的编钟相似,也是可以进行调音的.  相似文献   

17.
铜鼓以及铜鼓文化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在今天,这记载了中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兴襄成败的铜鼓以及铜鼓文化却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遭遇着生存的危机.认识到保护和发展铜鼓文化的重要性是必要的,我们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使铜鼓文化的辉煌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18.
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在石器工业方面,旧石器均以砾石为原料制造,以石片石器为主.新石器时代云南的有段石锛、有肩石斧、有肩有段石锛对越南下龙文化(Ha Long Cultre)有较多影响.春秋时期铜鼓在云南滇西至滇中起源后迅速传播到越南和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战国秦汉时期,已有南亚侨民居住在云南,并有来自印度的...  相似文献   

19.
云南青铜器铸造的最初动因虽多不为审美观赏,但作为适用于云南古代民族生存之需、主载着他们信仰观念的三维器具,其始于实用的器型中包涵着诉诸视觉和谐与愉悦的审美意蕴。文章在析出文献及考古实证的基础上,撷取多样化的实用器具和作为礼、法重器的铜鼓,描述与阐释云南青铜器诸形式要素中混融着实用功能、原始信仰观念的特有的民族审美意识及其特定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泰国铜鼓的发现和分布情况略作介绍,并论述了铜鼓在泰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