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生存的外部环境,人在一定的规律范围内利用自然,超出相应的规律,则会破坏自然,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其思想与生态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尊重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劳动实践是人和自然统一的中介,人和人的关系制约着人和自然矛盾的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只有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人与自然才能实现最终的和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态化,要倡导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老庄哲学中最精彩的生态智慧。老庄认为人源于自然而又统一于自然;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实践无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合一等。学习和挖掘这些思想财富,对于我们当下建立"生态文明"无疑具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加里·斯奈德的诗歌作品充满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映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生态哲学观.这一生态哲学观为他的其它生态思想奠定了基础.斯奈德认为,自然与人应是紧密相联的,自然与人连同无数个"另者"和谐地共存于一个"大网"中.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人们多维度的努力。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工自然的“内容”越发丰富、涉及的领域越发广泛,其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发深刻。当前人工自然呈现生态性存在的特征,产业生态、产品生态和标准是人工自然生态的结构内容。人工自然之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在于:生态环境问题在史实上“肇始于”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的活动,根源于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畸形化存在与发展——对立有余而统一不足;产业生态失衡、产品生态失衡、标准违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产业的锁定和打压使我国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依靠科技手段,构建和谐人工自然生态、削弱因人工自然的不当生产消费所致的人对生态环境的过度扰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生态价值对于人的生命活动不仅提供物质性、实用性价值,亦能输入永远不可枯竭的精神价值,促生人们在融合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中创生审美价值。生态批评的文本阐释及理论研究意在把握自然与环境的真意,破解生态价值的本根性及有机性,围绕生态价值认同及有机体验而展示生态创生价值、共生价值、意象价值及爱意价值,进而推演自然价值、生命价值、人的价值(社会、道德等)、艺术价值及审美价值间的复杂关系,促使生态、生命与人的生存策略之关系的内在机制、价值体验及美学特性的有机融通。  相似文献   

7.
早在20世纪初,英国作家D·H劳伦斯曾就现代文明对自然过度榨取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生存危机等方面的问题做过论述。他从生态与哲学的角度探索社会生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又怀着对人类生存的忧思,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渴望回归自然的原生态、期盼人与人之间建立友爱以达到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表现出了其对物与人的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这实质上就是劳伦斯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8.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生态伦理教育,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本文主要从政府主导作用、普及生态伦理教育、建立生态体制的、鼓励采取生态行为五个方面论述生态城市的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早期创作传达了一种亲近自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生态情怀,他笔下自然与人的关系更多体现为诗意栖居的生命诉求,彰显了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希冀。在他的生态情怀和生命诉求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构成一种生态意义上的理想状态,为中国现代文学展示了生态文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张伟巍 《科技信息》2012,(34):I0013-I0013
本文以小说《千亩农庄》为文本,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索了女性身体与自然之间复杂而紧密的联系,以及人类贪婪的欲望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所造成的伤害,以期唤起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己之间应如何和谐相处,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众生平等的伦理思想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同时更深刻地阐释了所有存在的本性上的统一性,揭示了人和自然在佛性上的内在一致性,进而使得人类能够以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怀去关照自然。爱护自然,因而佛教众生平等的伦理思想成为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古典园林可以说是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它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一句话就是"师法自然".其讲究室内外相结合,好像把整个宇宙放在庭院中了.例如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就巧妙地将中国园林正视自然环境的设计思想融入建筑中了.文中论述了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与功能,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的兴起,要求树立相应的生态城市文明观,包括尊重自然,关怀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生态审美观;自然,节俭,平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15.
自然观是人文科学的基石。人以何种方式对待自然,也就以相应的形态塑造人自己的性质。因而,自然观不仅是人文科学反思的起点,也是建构新型人性的落脚点。迄今的自然观经历了人对自然的迷信祟拜、人对自然的依存顺应与人对自然的征服统治不同阶段。一种基于现代生产力的现代人文主义尽管困境重重,但仍然展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型自然观前景。  相似文献   

16.
姚纯静 《科技信息》2010,(3):166-166,183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作,这部作品承载了劳伦斯对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关系的思索与探寻。可以说是一部包涵生态女性主义意蕴的作品。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平等地对待与自然和女性。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7.
传统五伦源于上古尧舜禹时代,并以婚姻而建立血亲关系。它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伦理规范为纽带从家庭、家族、氏族扩展到国家、社会和自然。五伦源于古人对"天地人合一"及其自然之道的认识,以仁心与睿智界定了人与人之间"两两的义务与责任",从而构建了"仁"的道德规范,其是家庭和睦、氏族和气、社会和谐的基础。当今,随着全球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了,但五伦大道所折射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仍具有深远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就天人关系而言,孟子主张以"诚"为纽带实现"天人合一";就人与万物关系而论,孟子提出"仁民爱物"之说,肯定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就生态保护策略而论,孟子主张"寡欲""养气""不违农时",要求人们克服贪欲,注重对本心的修养。此外,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要求人们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形成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宇宙意识。总之,孟子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简.爱》中,罗彻斯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家的生态观:只有自然和人高度和谐,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人和人的关系才会变得纯洁美好。罗彻斯特幸福的失而复得、精神上的毁灭与新生是他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失衡状态恢复到人和自然和谐状态的过程。罗彻斯特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因而他不得不承担责任,受到惩罚。最后他清醒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最原始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