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闽清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2007年闽清统计年鉴的数据,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及利用布局合理化三个方面选取了7个指标对闽清县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闽清县评价的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中,利用不集约、相对不集约、一般不集约、一般集约和集约的乡镇比例分别为6.67%、20.00%、40.00%、26.67%和6.67%,平均评价分值分别为0.41、0.44、0.50、0.54和0.63,总体水平是一般集约.白樟镇和云龙乡两个经济发达镇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白中镇和池园镇两个陶瓷工业比较发达的乡镇集约化程度较低,这些主要是由于农村工矿用地布局不合理和占地过多造成的.白樟镇、云龙乡、塔庄镇、东桥镇和坂东镇等五个乡镇的大部分农村居民点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小,布局较合理,利用上总体较为集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利用布局不集约和利用效益不集约的农村居民点应改变居民点的布局,提高聚集度,同时加速新农村建设,发展工业,改善农村居民点土地用途结构;利用强度不集约农村居民点的潜力挖掘应主要从陶瓷工矿用地中挖掘.  相似文献   

2.
常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业用地等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主体和核心.通过对常德市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业用地的现状分析,发现常德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情况和国家有关标准相比,常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3.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密度大小、规模、形状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坡向、农用地以及河流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农村居民点在总体上呈现出轻度集聚分布的态势.结论 GIS以及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的结合能较好地揭示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是探讨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不断扩大.而土地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不能仅仅依靠土地的外延扩展来满足地区发展的需要,还应该从已有的建设用地内部挖掘潜力,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本文通过选取相关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咨询法(Delphi),在分析忠县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现状后,根据存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建设用地内部挖潜不足等问题,得出其建设用地处于低度利用状态,最后对提高当地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村镇规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贝贝  李小建 《河南科学》2011,29(1):121-126
新型村镇的建设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现代化,应当能够成为未来中部平原地区农村发展的典型模式.以河南省封丘县鲁岗乡为研究区对中部平原典型农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村镇规模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通过相应指标的计算得出1万人左右人口规模的新型村镇在全乡能够节省土地530.01 hm2,人...  相似文献   

6.
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居民点用地选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农户意愿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分析法、入户调查法和GIS数据分析法探讨不同兼业类型农户居民点用地选址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兼业类型农户对居民点用地条件的需求各不相同:农业主导型农户基于农业生产的生存理性选择,在考虑居民点用地选址时生存因素考虑更多;农工兼具型农户基于经济理性选择期望居民点用地能兼顾非农和务农生产活动的需求;非农主导型农户则偏向考虑影响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需要充分尊重农户意愿,满足不同兼业类型农户需求,最终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及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7.
石丽 《科技信息》2009,(33):T0310-T0310,T0367
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首先应准确界定研究对象、明确存在的问题。本章阐明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六个重要特性及其主要功能,对当前我国及典型调查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总体把握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规划缺位,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序性差,布局散乱;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规模并未减少,且占用大量耕地;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平偏高,土地利用率较低,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空心村”现象普遍。  相似文献   

8.
王涵  赵翠薇 《贵州科学》2020,38(2):31-38
为了更好地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平坝县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DEM数据为基础,运用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平坝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平坝县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为2. 71%,为较密集分布;基于核密度估计发现平坝县农村居民点有多个核心热点区,呈现“中部、中部偏西北部密集,东南部和西北部稀疏,其余区域散布”的空间格局;平坝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受海拔、坡度、河流以及县乡道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空心村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这一现象将长期存在.在分析空心村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空心村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关系,提出了防治空心村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推进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土地整理正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是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环节;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能够为土地整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以嘉祥县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成对比较法,得出各层次指标权重,将其与标准化指标的乘积作为现实潜力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确定所研究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现实潜力和整理效益大小,为土地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和整理效益的定量化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整理中应将潜力和效益综合起来考虑,潜力和效益均较大的区域优先.  相似文献   

11.
利用系统学原理,诠释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外缘–内核"式系统结构及其组成要素。鉴于乡村地域功能和人居环境学理论,以地域特征显著的北京市平谷区为例,明确了地域功能分区与功能定位,剖析典型村庄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生活、生产和生态要素,刻画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外缘特征。从外部性导向和内部性表现的角度,设计不同村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内核要素组合方式,归纳出新城综合发展–城市转移型、优势产业带动–中心社区型、现代农业主导–内部集约型、生态农业培育–新址重建型、生态旅游强化–原址改造型5种区域性典型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及其要点,为地方农村居民点整治和富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要素特征耦合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划分与整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按照“要素表达特征、特征组合类型、类型引导模式、模式改进要素”的研究思路, 在界定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要素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 使用协调系数模型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对农村产劳结构均衡性、人居环境适宜度和土地利用集约化3个维度的系统特征进行量化分析, 将要素特征通过矩阵组合划分出8种农村居民点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特征表现及其限制要素, 从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和空间重构3 方面设计出11种差别化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研究表明,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构成要素与地域特征差异显著, 全区55.64%的村庄处于产劳失衡状态, 52%的村庄处于相对不宜居状态, 44.36%的村庄处于相对不集约状态, 整体上以产劳失衡–不宜居–相对集约化农村居民点类型为主, 农村居民点持续发展的改进要素较多; 产业优化升级与劳动力转移、人居环境要素更新与重组以及城乡体系重构与空间集聚的单要素专项整治和多要素综合整治, 是平谷区农村土地管理与富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采用CA-MCE-Markov模型设计并模拟了阿克苏地区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优先、内涵提升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运用PSR模型定量评价了3种情景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结果表明:1)面积变化上,内涵提升情景耕地减少了774 k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了100 km2,实现了集约发展;自然发展情景与经济发展优先情景耕地增加了3 436 k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了386 km2,呈粗放式发展.2)空间变化上,自然发展情景耕地、林地、水域反演位置不符实际、经济发展优先情景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粗放、内涵提升情景用地布局具备合理性.3)顺延历年发展状态,生态安全水平将持续降低;若以经济发展优先为发展导向,安全压力及承载力响应两方面问题依然严峻;相比之下,内涵提升情景生态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为最优模拟方案,生态高度安全.通过评测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差异,为解决实际矛盾、改善生态环境、谋求永续发展提供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桃市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结合农村聚落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人居环境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受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影响,且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明显;农村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权重最大,对仙桃市人居环境质量贡献最高;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各影响因素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余瑞  鲁珊  郑志元  张雅婧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6):11327-11337
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程度,综合运用生态遥感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构建合肥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再从模拟验证的基础上(总体精度为94.71%,Kappa系数为90.04%,Fom值为0.102),预测了2030—2040年的城市扩张,并根据预测结果探讨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合肥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南高中低的分布格局,识别出合肥市生态源地共计35处,源地间活跃生态廊道70条,非活跃廊道共17条,生态夹点290个,生态障碍点112个。2020—2040年合肥市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将不断增加,而耕地以及草地面积将持续减少。2020—2040年期间城镇建成区分别侵占了生态廊道、源地、夹点、障碍点面积为55.95km2、10.51km2、1.04 km2、1.35 km2。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人均用地标准法和修正系数法测算十堰市2010—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用聚类分析法进行潜力分区,并提出整治方向.结果表明:测算期内全市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分别为17 900.53hm2和6 400.92hm2,影响十堰市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主要因素为固定资产投资、GDP及居民点用地人均超占量.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为城市用地集约区、城镇化与生态建设协调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优化区3个潜力类型区,各区农村居民点整治应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和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以ArcGIS软件为支撑,探讨了天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在不同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ESV)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  相似文献   

18.
以历城区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及人均用地过大,用地粗放,变化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交通干线及地形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有重要影响,农村居民点呈现出向临近公路区域聚集的趋势,高海拔与高坡度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较大,分布零散,空间分布不合理.通过以上研究对揭示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