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之洞作为晚清的一位思想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他强调以中学为主,辅以西学,调和中西学的方法则是"会通",以西学来补中学.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在晚清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思维模式本身的矛盾性,它不可能达到张之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正人心"和"开风气".  相似文献   

2.
"西学中源"是清代科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万国公报》是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从1868年创刊到1907年终刊,其间曾登载诸多有关"西学中源"说的文章。经过分析发现早期《万国公报》曾积极鼓吹"西学中源"说,但是到了晚期却突然转变,开始对"西学中源"说进行批判,而这一变化与晚清中、西学地位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试分析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历史背景,并揭示这一变化带来的历史后果。  相似文献   

3.
晚清美国新教传教士似乎已经淡出中国译史学者的视线,他们在澳粤传教萌芽期的翻译活动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事实上,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粤的西学翻译是他们在华百年西学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异域特色,并在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时代意义,值得我们后人探究。  相似文献   

4.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的西学翻译构成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重要一部分,是这一高潮的前奏曲中一支鲜为人知的强音。他们用中国方言译介的西学具有译介适应本土的特点,考察产生译介本土倾向的根源和译介意图,是探寻其从事西学翻译活动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晚清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学习引进西学是清廷应对危机唯一有效的手段。西学的引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之洞从不知到漠视,从片面肯定到大力兴办洋务,再到力主体制全面变革,其一生的行走轨迹与晚清社会危机渐深、西学渐入的节拍相应和,是晚清社会的典型映像。  相似文献   

6.
晚清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学习引进西学是清廷应对危机唯一有效的手段.西学的引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之洞从不知到漠视,从片面肯定到大力兴办洋务.再到力主体制全面变革,其一生的行走轨迹与晚清社会危机渐深、西学渐入的节拍相应和,是晚清社会的典型映像.  相似文献   

7.
黄莉莉 《科技资讯》2011,(19):237-237,239
清皇朝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皇朝,在当朝确立的科举制度下,西学却在中国取得了立足和发展。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箇中缘由在于西学立足与传播的这一现象根植于一系列的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之上的。而西学的本土发展研究在中国教育大转型并提出"赶超世界一流"的今天,带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经验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引起了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大碰撞,对此,中国士大夫们或全面崇拜西学,或完全排斥西学。而康熙皇帝则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方针,是“中体西用”思想的早期实践者,他对西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传教士位委官重用,但因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他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没有清醒的认识,对西学的吸收引进也往往限于内廷及皇帝周围少数一些人,未能推广流行,形成风气和潮流。  相似文献   

9.
来自英国浸礼会的李提摩太,是清末政坛上异常活跃的一位传教士。他践行"上层路线"与清廷政要结交,从而打入政治权利上层。他顺应中国洋务和维新的社会思潮,通过出版书籍和报刊,大力传播西学,宣传变法,为中国改革建言献策,对晚清重要政治人物影响深远。加之其对清末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李提摩太成为近代来华传教士中,少有的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西学中源"是清代科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万国公报》是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从1868年创刊到1907年终刊,其间曾登载诸多有关"西学中源"说的文章。经过分析发现早期《万国公报》曾积极鼓吹"西学中源"说,但是到了晚期却突然转变,开始对"西学中源"说进行批判,而这一变化与晚清中、西学地位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试分析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历史背景,并揭示这一变化带来的历史后果。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著作翻译的一大难题是哲学术语的汉译。根据解释学的“不可翻译性”原理,译名之争源于不同译者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解释“境遇”和理解“视域”的不同;从翻译活动的目的看,目前哲学界比较认可的关于being的译名“是”虽然益处多多,但将面临如何在汉语中扎根、存活的严峻挑战。在目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环境下,不妨可以将being这类哲学基本术语直接引入汉语,作不译之译。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数千年法律思想的长河中,"自然法"这一名称被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目的而运用。关于"法的本源"问题的探讨和争论导致了西方法律思想史中最早也是发展最曲折的法学流派———自然法学派的诞生。回顾这一流派产生的初期,在古希腊、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时期,自然法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已经形成,并且在其哲学倾向上表现出了客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特点。通过分析和认识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西方古代自然法思想的精髓,辨证和客观地评价其历史局限性,更加全面地看待其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编辑传播历史上,编辑家编辑创构了一部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编辑名作和名著,借鉴书目文献编辑解题、提要的编辑方法,突破过去大事年表简单罗列的成规,对这些中国编辑传播历史上重要编辑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进行解题和提要式的分析与介绍,形成的中国编辑出版史大事年表,既是一种对编辑出版文化史研究的创新,同时也是推进编辑出版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明清时期编辑出版事业成果丰硕,在中国编辑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文章对明清时期(1368-1911年)的编辑传播著作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4.
从古希腊"博雅教育"与中国古典"学习社会"理念等两个层面的分析与梳理入手,对现代"学习社会"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脉络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再围绕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是中国教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提出了中国古代胎教学产是中国教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是世界胎教学产的策源地。审因为,远在300多年前的殷周期中国就有关胎教的记载,春秋旧中国时期众多元哲对胎教理论探讨甚多,尔后胎教学说推陈出新、日新月异,而且这一观点得到了外国著名学者的首肯。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胎教学说具有无庸置疑的科学内涵和科学机制;指出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理论基础“外象内感”理论是无可辩驳的科学哲理,将胎教与养胎、护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一大特色。最后提出,中国古代胎教学产对于当今的优生优能工作具有可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哲学研究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哲学研究活动可分为哲学创造活动,哲学理解活动,哲学解读活动,哲学编纂活动和哲学批评活动五个大类,正确阐述其概念,构成和评价标准,有利于评价中国当前的哲学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乐学"教育源远流长,它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审美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创新,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乐学"教育资源,在教师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探究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将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林进  杨光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47-48,51
1840年到1919年这段时间的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这个时期,西方文化开始冲击中国,由于语言、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定,大批留日学者和翻译家开始翻译日语译本的西方作品。这些爱国学者们通过这种方法把西方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传入中国,为我国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时有名的根据日译本翻译的西方作品的详细资料的调查,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界定了日语译本的西方书籍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时代,从汉魏至唐宋、元明清,国家逐步建立了著作机构,名称不断演变,功能和职掌变化不大。它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出版管理机构,又是图书编纂、搜访、校勘机构。国家著作机构的长期存在,和清末《大清著作权律》制定颁行之际借用古代的著作概念,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20.
传统训诂不仅要解释古代文献的语言,而且还要根据现实的需要而对古代文献中所蕴含的意旨或叉理进行新的阐释,以求通经致用,同时也使得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文化传统能够融入新的时代并得到新的发展.训诂学家在对古代文献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往往将自己的哲学思考、政治学说及价值取向等观念融入其中,从而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可以说,古代的训诂大师们,他们的终极任务在于"解释"世界.综观中国古代哲学史,似乎可以这么认为:先秦时代创造了中国的元典哲学,而汉代以降主要是通过借助对先秦元典哲学文献的阐释来创立新说,从而推动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