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4-取代-9-(2′-脱氧-2′-β-氟-β-D-呋喃糖基)吡咯[2,3-d]嘧啶类化合物为原料,与三氯氧磷一锅法合成出具有新型结构的吡咯[2,3-d]嘧啶核苷单磷酸酯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核磁共振磷谱(31P NMR)、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确证;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乙肝病毒药理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设计合成的7个化合物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3a,3d,3f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较高,3a的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研完了噻唑并[3,2-α]密啶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噻唑并[3,2-α]嘧啶类化合物均能与BSA形成复合物,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BSA荧光猝灭的两大原因;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出噻唑并[3,2-α]嘧啶类化合物与BSA间的结合距离均小于7 nm;通过比较噻唑并[3,2-α]嘧啶类化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了嘧啶环上不同芳基对结合能力的影响;同步荧光显示噻唑并[3,2-α]嘧啶类化合物对BSA的构象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均能与BSA形成复合物,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BSA荧光猝灭的两大原因;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出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与BSA间的结合距离均小于7nm;通过比较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了嘧啶环上不同芳基对结合能力的影响;同步荧光显示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对BSA的构象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吡喃并嘧啶衍生物以及噻唑类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通过六氢-4-芳基-1H-吡喃[2,3-d]并嘧啶-2(8aH)-硫酮和丁炔二酸二甲酯(DMAD)的加成、环合反应,以较高收率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吡喃-嘧啶并噻唑类化合物,以期实现多种活性的叠加.采用NMR、质谱、IR、元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合成抗癌药物中间体脂肪胺取代的蒽醌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体外抗癌活性测试.以1,4,5,8-四羟基蒽醌隐色体和脂肪胺为原料,在氮气保护下进行缩合反应,然后通过氧化合成目标化合物.对目标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进行表征.体外抗癌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4-二[2-(二甲氨基)-乙氨基]-5,8-二羟基蒽醌有较强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6.
合成抗癌药物中间体脂肪胺取代的蒽醌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体外抗癌活性测试.以1,4,5,8-四羟基蒽醌隐色体和脂肪胺为原料,在氮气保护下进行缩合反应,然后通过氧化合成目标化合物.对目标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进行表征.体外抗癌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4-二[2-(二甲氨基)-乙氨基]-5,8-二羟基蒽醌有较强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7.
吡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含氮杂环化合物.以2,4-二氯苯乙腈和对三氟甲基苯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分别制备了5-氨基-4-(2,4-二氯苯基)-3-甲基-1H-吡唑(3)和5-氨基-3-(4-三氟甲基苯基)-1H-吡唑(6).然后,在三丁胺为溶剂160℃条件下,上述5-氨基-4-(2,4-二氯苯基)-3-甲基-1H-吡唑和5-氨基-3-(4-三氟甲基苯基)-1H-吡唑分别与苯基丙二酸二乙酯类化合物反应得到3个6-芳基吡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8a-c).并通过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氢谱确定目标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吡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与嘌呤结构非常类似.大量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及药理活性.实验合成了三个7-三氟甲基-5-芳基吡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5a,5b和7).乙氧基甲叉基氰乙酸乙酯(1)与水合肼在乙醇中回流反应制备了中间体5-氨基-1H-吡唑-4-羧酸乙酯(2);取代苯乙酮(3)与三氟乙酸乙酯缩合反应得到1-取代苯基-4,4,4-三氟丁二酮(4);然后,化合物2与化合物4在乙酸回流条件下反应得到5-(4-取代苯基)-7-三氟甲基吡唑并[1,5-a]嘧啶-3-羧酸乙酯(5a,5b),5a经过NBS溴代、最后溴代中间体与吗啉反应制备目标产物7.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用Gaussion94程序的DFT/B3LYP方法,对抗癌活性类药物2,4-二氨基.5-甲基-6-(取代苯胺基)甲基吡啶[2,3-d]并嘧啶类化合物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研究发现此类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活性有直接关系,分子的HOMO轨道能级与分子活性有线性关系,说明此类化合物在发挥生物活性时以供电子为主.  相似文献   

10.
通过芳基烯胺酮与5-氨基-1H-吡唑的关环反应合成了一系列7-芳基吡唑并[1,5-a]嘧啶衍生物。首先芳酮(8)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醛缩合得到芳基烯胺酮(9),不经纯化,直接在乙酸回流条件下与5-氨基-1H-吡唑反应合成了7-芳基吡唑并[1,5-a]嘧啶,产率为45%~86%。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NMR和IR进行了表征。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2-氨基-5-(3-吡啶基)-1,3,4-噻二唑和芳氧乙酰氯反应,合成了3个新的N-[5-(3-吡啶基)-1,3,4-噻二唑-2-基]-芳氧乙酰胺类化合物Ⅲa~c,收率分别为68.5%、75.1%和72.6%.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IR和元素分析方法进行了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试验表明:这些化合物在10 mg/L浓度下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细胞分裂素活性,其中化合物Ⅲa的促进率超过30%.  相似文献   

12.
以3,4-二羟基苯丙烯酸(咖啡酸)为原料,经酯化和仿生氧化偶联反应得到苯并呋喃类化合物2-(3′,4′-二羟基苯基)-3-甲氧羰基-5-甲氧羰基乙烯基-7-羟基-2,3-二氢苯并呋喃(1)和苯并二氧六环类化合物2-(3′,4′-二羟基苯基)-3-甲氧羰基-6-甲氧羰基乙烯基-2,3-二氢-1,4-苯并二氧六环(2),然后经乙酰化、DDQ氧化脱氢、Pd/C催化氢化、氢化铝锂还原、碱性条件下脱乙酰基等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3~7和苯并二氧六环新木脂素类化合物8~10.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已由核磁共振法(1 H NMR,13 C NMR)、质谱法(MS)进行了表征.其中5~7,9和10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8为天然产物异美商陆醇A.采用MTT法对所合成的苯并呋喃新木脂素类化合物1,3~5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4和5对白血病细胞(HL-60)、肺癌细胞(A-549)、乳腺癌细胞(MCF-7)、结肠癌细胞(SW-480)、肝癌细胞(SMMC-7721)有良好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方法 2 氯烟酸异硫氰酸酯与取代 2-氨基嘧啶反应,在弱碱性环境中采用“一步法”合成,可直接得到环化产物 4-H吡啶并 [3, 2-e] [1, 3]噻嗪-4-酮嘧啶,而无需经过中间体硫脲。结果 合成了 4种新化合物,结构经IR,1HNMR和元素分析证实。结论 反应步骤少,操作简便易于进行,实现了较高的反应取向性和产率。  相似文献   

14.
以甘氨酸酐、吲哚或溴代吲哚为原料,通过氨基保护、亲电取代、羟醛缩合、脱保护等反应,以总产率10%~30%,设计合成了8个Dipodazine衍生物.这一系列化合物对白血病细胞(K562)、结肠癌细胞(HT-29)、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抑制活性表明,N-1位氨基是活性必须基团,C-5位基团取代对活性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5-芳基-1,3,4-噻二唑-2-硫醇与2-三氟甲基-4-氯噻吩并[2,3-d]嘧啶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出四种结构新颖的含噻二唑环噻吩并[2,3-d]嘧啶类含氟衍生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方法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以靛红(2,3-二酮二氢吲哚)及其衍生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利用活性结构单元拼接原理,通过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将3,3′-双取代-2-吲哚酮结构单元与丙烯酸酯基团构筑在同一分子中,合成系列3,3′-双取代-2-吲哚酮(3a—3r),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或MS表征。化合物3a—3r对于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体外抗增值活性采用MTT法进行测定。药理活性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对于K562和PC-3均有抗增殖活性,其中3j对K562的抗增殖活性最强,3r对PC-3的抗增殖活性最强,这两者的抗增殖活性分别为阳性对照物顺铂的2.85倍和4.24倍。  相似文献   

17.
对合成的氮芥新衍生物(化合物Y-65)进行了白血病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研究。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Y-65对3种白血病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人急性白血病细胞(CCRF-CEM)、人早幼粒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及人正常肝上皮细胞(L02)的抗增殖效果,并通过测定时间浓度依赖曲线、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Hoechst33258染色、Annexin V-FITC和PI染色以及JC-1线粒体染色一系列实验,研究化合物Y-65诱导白血病细胞CCRF-CEM的初步凋亡机制。结果表明:化合物Y-65对3种白血病细胞(K562,CCRF-CEM,HL-60)均有较好抗增殖活性(IC50分别为:25.9±1.7,4.3±0.3,12.4±6.2μmol/L),特别是对K562细胞的抗增殖活性明显高于苯丁酸氮芥(CLB)对K562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研究其凋亡机制发现,经过化合物Y-65作用的CCRF-CEM细胞,可能是通过改变线粒体膜电位来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且化合物Y-65诱导细胞凋亡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设计合成的氮芥新衍生物Y-65对白血病细胞有较强的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合成一系列5,7-二取代-[1,2,4]三唑[1,5-a]嘧啶衍生物,对其体内抗癫痫活性进行研究.各种查尔酮和3-氨基-1,2,4-三氮唑在二甲基甲酰胺中加热反应分别得到5,7-二取代-4,7-二氢-[1,2,4]三唑[1,5-a]嘧啶(2a-2e)和它们的脱氢产物5,7-二取代-[1,2,4]三唑[1,5-a]嘧...  相似文献   

19.
以N′-(2-氰基-4-碘苯基)-N,N-二甲基甲脒和靛红为起始原料,N′-(2-氰基-4-碘苯基)-N,N-二甲基甲脒先与芳胺发生Dimroth重排,再进行Suzuki偶联生成化合物4a~4c;靛红经1-位取代、3-位成腙生成化合物7a~7c;最后经化合物4a~4c和7a~7c之间的亲核加成,合成了9个新型N-取代的靛红杂合喹唑啉类化合物8a~8i。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表征,并以SW480、A431、NCI-H1975和A549人肿瘤细胞为受试细胞,采用MTT法对9个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8a、8b、8e、8g对4种受试细胞均具有良好的生长抑制作用,优于阳性对照拉帕替尼和吉非替尼。可见,当在喹唑啉单元4-位引入3-乙炔基苯氨基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较好;当引入3-氯-4-氟苯氨基和3-氯-4-(3-氟苄氧基)苯氨基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次之。当靛红单元5-位无取代基或被F取代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较好;当被Cl取代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以4,6-二甲氧基嘧啶砜、水杨醛等为起始原料,依次经过亲核取代反应和氨基硫脲的缩合、环化,与异氰酸酯的加成反应合成了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嘧啶和1,3,4-噻二唑的脲类化合物(3a~3h);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 H NMR,I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除草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100mg/L时对油菜显示出中等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