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华夏民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所谓东夷,《礼记·王制》云:“东方日夷”。《说文解字》亦云:“夷,东方之人也。”也就是说因其居于炎黄部落联盟之东而谓之。东夷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林惠祥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中说:“狭义专指秦以前居今山东、江苏、安徽等省自淮以北沿海一带之异民族。广义则为秦汉以后……指满州、日本、朝鲜、琉球等为东夷。”了解和研究华夏民族的起源,当然以狭义的东夷为范围。与炎黄部落联盟不同是,东夷不是一个单一的人们共同体,而是包括有众多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泛称,因此我们只能统称其为东夷集团。  相似文献   

2.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从“女娲补天”到“精卫填海”,从“后羿射日”到”吴刚伐桂”,从“神火飞鸦”到“万户飞天”……这是一个演绎了“飞天”传说与“奔月”神话的浪漫国度。随着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太空.无数伴随着神话长大的中华儿女.终于圆了自己的奔月之梦。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又将把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中。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在“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中,月亮以“嫦娥”为符码,“嫦娥”则为“奔月”而生。作为一个千年梦想。“奔月”附着了国人太多的浪漫幻想与渴望。如今,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及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奔月”梦想的最终实现有了坚固的现实支撑。[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的《后羿射日》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的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神话。神话中描述的羿是一位远古蛮荒、天灾频频、禽兽恣肆时代怒射九日,铲除封长蛇,西山文豹,给人民带来生机,使万物欣欣向荣的英雄。千百年来羿以其勇敢、坚韧、不屈的形象深深根置于国民的心中,世代相沿。一九二六年鲁迅创作的《奔月》根据《淮南子·览冥训》里一段关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的记载生发开来,别出心裁地将这位神话英雄置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里,集中表现了他在完成历史使命后的悲剧性遭遇和心态。作品最早发表于二七…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语言学、民族学、历史传说的角度,结合汉文献记载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阐明了蚩尤是文山苗族的祖先,他是东夷集团的首领,文山苗族源于东夷部落之蒙人的观点。同时指出,文山苗族的发祥地是黄河下游,而不是长江中下游,至今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尚留有许多与苗族自称相关的地名。  相似文献   

6.
将军崖岩画与大汶口陶符是中国发现的重大历史遗迹,它们是东夷太昊、少昊部落集团的历史文化遗存,将军崖岩画呈现的是日、鸟、星等图腾崇拜,大汶口陶符呈现的是日、鸟、山图腾崇拜。虽然二者蕴涵的文化信息有差异,但二者具有远古历史文化的一致性。将军崖岩画与大汶口陶符都是泰山文化的前身文化遗迹,是史前泰山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精卫填海”神话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卫填海”神话源远流长,对其内涵的解读众说纷纭。从”精卫填海”反映的历史史实去考察,女娃“游”东海是炎帝女远嫁东海之国——少昊部落集团的形象描写,女娃“溺而不返”是由于难以跨海归乡导致的生命悲剧的写照,女娃于发鸠山化“精卫”,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是炎帝女思恋故国寄托部族图腾崇拜的精神表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原始语义层面对“奔月”神话作较为全面的阐释,并以此论证如下观点:奔月神话向我们传达的是先民对女性生育功能和生理律变的崇拜和敬畏,其中包含着人类追求自身幸福和永恒的无限遐想。因为嫦娥是永恒女性威权的代表;奔月、月精是阴性和生理律变的必然联想,桂与蟾蜍隐喻着强盛的化育功能。虽有男权意识驱动下的不断篡改,却始无法抹去神话中女性生生本能与威权的原始光彩。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百越神话中反映出人类经历过的和民冰川后期的景象,属“冰川神话”,比个大多数只反映了洪水、多日和射日内容的“高温神话”所产生的晚早。  相似文献   

10.
额尔古涅-昆传说中的捏古思、乞颜两户是以狼和鹿为原型的图腾名称命名的两个氏族。因为,“捏古思”是蒙古语noqai(犬)的复数形态,在传说里是代指“狼”。犬和狼为同类,狼曾经是蒙古先民的图腾;传说中的乞颜或乞牙惕之名也是来自以鹿为原型的动物图腾名称。因此,该传说的神话原型为:在部落战争中,一部被另一部打败,惨遭屠杀,仅存两女。捏古思和乞牙惕两个动物救助此二女.携至额尔古涅-昆山谷中,双双交合,生息繁衍,故部族再生。该神话原型与古突厥语民族狼图腾神话、传说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1.
就目前看来,僧安道壹的作品遗迹,主要在公元553-580年间,是中国历史的北齐到北周。直到1995年山东东平洪顶山僧安道壹作品的集中发现,其中包括丰富的题记与确切的纪年。由此兴起了对于僧安道壹作品研究的热潮。在其遗存的作品,题名《安公之碑》是其佛学与艺术思想、个人艺术气质的集中表现。本文将《安公之碑》从文本、话语、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于僧安道壹的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古代刑罚的嬗变及刑罚制度的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的刑。罚与观念密不可分。从刑罚的起源来看,刑罚既不是“出于天”,也不是“起于兵”或“源于苗”,更不是由“象刑”演变而来,刑罚只不过是观念的产物,并随着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变化。髡刑在中国古代之所以被认为比笞刑还重的刑罚,只能从古人对头发的不同观念来解释。而族刑作为极其残酷的刑罚制度,也不过是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的产物,其存在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不论是“秋冬为刑杀”的“顺天行刑”思想还是“灾异赦宥”的行刑思想,都是当时的人们对四季及天象异常的相应观念在行刑制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韩东的长篇小说《扎根》和《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的主体部分均取材自特殊历史时期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但它们并没有落入过往文革题材作品价值取向类型化的窠臼当中。韩东分别从历史叙事立场的确立、历史经验的呈现以及写作指向的定位三个方面完成了关于历史经验的重构,而这种小说写作中历史经验的重构所内蕴的精神价值值得我们深究与重视。  相似文献   

14.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发生在颍川郡的重大史事有:正月,袁绍封郊乡侯;豫州刺史孔仙起兵讨伐董卓,驻屯颍川;二月,董卓军队在阳城县杀掠社祭民众;约八月,韩融率领宗亲避乱于密县西部山区;孙坚领豫州刺史,指挥豫州义军;本年,徐庶、石韬、司马徽等避乱荆州。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宗族伦理与古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创造了长期悠久的光辉历史文化,是和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和谐、稳定、凝聚、统一的条件分不开的。宗法制度和宗族伦理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文章论述传统宗族的孝友礼义、亲亲尊尊等伦理在构建古代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特点和影响,并探讨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线装古籍是先民生存斗争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线装古籍的发展和历史定位,介绍了线装古籍的典藏史和相关知识,探讨了高校图书馆线装古籍的管理保护和技术创新,提出了馆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文史籍与金石铭刻、敦煌文书、藏文古籍一样,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古代历史、远古宗教、民族关系等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准确掌握汉藏史籍中吐蕃历代赞普的名号及其由来,在藏族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史料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对古代汉文史籍中吐蕃历代赞普名号的由来及其变化进行了比较准确的考证,同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描述侗族民事纠纷非正式解决机制在传统与现代两个时间段的不同与相同表现,展现传统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经过历史的淬炼,以更适应国家体制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形式,巧妙地与正式制度共存于当代侗族社会的规范体制中。在现阶段以及今后的一定时间内,该地区的民事纠纷处理机制仍以这种多元的形式存在;而该地区的非正式纠纷解决方式也能为熟人社会的纠纷解决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河歌艺术节”①为例,旨在说明:(1)“河歌节”祭祀的社神木阿点龙虽属男性神属,但祭祀仪式环节的成规性、习俗性却“或明显或含蓄”②的以女性角色施事话语和“阴性书写”④的方式,说明渊源于远古时期的萨玛神“无意识”记忆基础才是节日“所为之事”(drome—non,古希腊语,意为仪式)④的根基和缘由;(2)“河歌艺术节”举行的以萨玛神民间信仰为根基的、位属岁时仪式的社神祭祀活动,源自侗族初民对关涉“食物和后代”这一“生命现象”和“大自然的生命存在”的思考与探询,即渊源于族群自我“以类万物之情”和“以通神明之德”的方式表达人类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探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东莞古村落基本情况的分析,认为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不能脱离其历史文化传统,要充分利用古村现有的社会、民俗与人文因素,尤其是传统社会的整合与运行机制。作者认为,宗族及宗族文化是古村保护的积极力量,是重要的社会资源,也是古村文化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