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也是当代社会发展所推崇的较高精神境界。形成君子人格,就需要学习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它是一套对君子的日常价值观、日常行为、日常习惯加以总结概括符合社会发展的伦理观念。构建儒家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从修身之道、交友之道入手,融合"五常""中庸""和合"价值观念,探讨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君子"是孔子心日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对于君子,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很多.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标准有九个.  相似文献   

3.
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崇敬和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深层的文化基因。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涵分析君子人格,则君子人格既具有大地般广博深厚之德,也具有天宇般刚毅强健之能。德能互补、仁智双彰是君子人格"圆满俱足"的完整结构。明晰并追求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涵的君子人格,有利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有利于继承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将学习视为自我修行、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孔子关于学习目的的重要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理想。《论语》不仅从"立己"、"立人"这两个不同层面上提出这一思想,而且还从学习内容的设定上加以实施和体现。孔子"学者为己"的儒家教育思想,虽说难免过于理想化,但其重视德育,旨在培养特立人格的思想,在过多注重智育而德育不足的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君子人格"是历代儒家孜孜以求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模式之一.儒家认为"君子"应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并具备重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儒家的"君子人格"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中君子文化的缺失与淡化已经严重阻碍了"立德树人"这一文化育人功能,成为大学生道德素质下滑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形势下,高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培育学生"君子之风"作为德育工作的落脚点,自觉修身,强化自身君子文化养成,传承君子文化,培养大学生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7.
君子人格是孔子所创立儒学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儒学思想体系之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儒学的君子人格起到人格的教化与引导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对儒学的重新关注,君子人格必然对现代社会的制度、秩序、人际关系、人的自我管理等方面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9.
"君子"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人物,他拥有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和讲究仁义的立身处世之道.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有八十四章涉及到"君子"应当如何为人、处事、交友和为学.这些内容至今仍然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充分发掘和利用其中的积极成分,对目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集君子人格与隐者人格于一身的诸葛亮是从儒家经学模式到以道释儒的玄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其"观其大略"的学习方法和"淡泊"、"宁静"的学习理念不仅是儒家本色的充分展示,而且表明诸葛亮是稷下刑名之学的实践者,在学习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国书馆“传统”与“现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藏书结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特点,并从图书馆的虚拟化和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方面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和决心有关,也与一个能够发挥市场优势的制度安排有关。因此,在一个以竞逐富强(thepursuitofpower)为原则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世界中,中华民族在进行经济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必须改变自己文化上无兵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初期,对于小说的功能,论者往往定之以"可补经史之阙"。因此在古代小说的发展之初,小说常在作者的写作态度以及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史性"特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虽然成书于"始有意为小说"[1](P39)的唐朝,但是从其创作态度、写作方法、内容题材等来看,仍具有突出的"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公众对案件的"满意度"与"司法公正"的内涵本身存在的原理性冲突,当事人对事件结果公正的不同理解、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导向,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司法案件的认识和评价。一旦舆情被某种因素引导,社会舆论就容易发展趋向于一种或几种极端的论调,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其中非理性的部分社会舆情将产生巨大的力量,可能引发"满意"与司法公正的较量。"河北王朝案"就是发生在审判质量管理背景下舆情与司法的一次激烈冲突。因此,应弱化以"满意度"作为案件质量评估的指标,从而回归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韩非的“矛盾”富言属于逻辑矛盾。他的“矛盾”思想则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二者必居其一。这种仅仅在对立两极中的思维方法并非完全正确。哲学上的辩证关系,借用“矛盾”、“对立”范畴来表述,也不十分恰当,因为矛与盾不是对立的双方,而辩证关系也应包括对立统一、鼎立统一、多立统一。所以我们必须确立立体矛盾观,即对立面-中介-对立面,或正中反矛盾论,或同异反分析法。  相似文献   

18.
<花腔>的发表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花腔>的出众之处不完全在于文本作者得意、论者激赏的"先锋性"的两套叙事话语体系的设置,更在于通过调用"真"的创世与毁灭的叙事智慧对历史话语权的质疑和对"红色"知识分子荒谬人生的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19.
自然环境为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活动舞台,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是不言自明的。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探求文化特质地理分布的简单原因,在于环境决定论的解释模式是基于世界性探险而搜集到的大量有关人类差异材料进行分类和解释的一种简单的方法。文章从早期理论学者开始进行追述和回顾,认为:如果将强调或者突出“气候的作用”的学者归为“环境决定论者”,这种扩大“气候”外延的论说方式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正确理解“孽海”与“花”的含义,有助于深入解读小说《孽海花》。本通过对小说本和有关资料的研析,指出《孽海花》中的“孽海”主要指当时正在沉沦的中国社会环境,“花”则既指名妓傅彩云,也指晚清“名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