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是<左传>里的一句话.目前人们对这句话比较一致的理解是"曾对晋君(惠公)施给恩赐".但是,从上下文和说话人的语言特点看,这种理解并不准确.根据语法、修辞分析和前人已有的成果,此句应理解为常见的被动句式,意即"您曾被晋君赐予过呀".这是烛之武使用的一种语言技巧,这种理解更符合文章的原意.  相似文献   

2.
<正>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将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的"巨人"变为直接、现实、"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的实现过程。当人们开始对它逐渐认知,并愈加重视之时,我们也才真正理解了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一战后,在一次巴黎常见的艺术家聚会中,侨居法国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对着众人(其中有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后来海明威把这句话引为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于是这句话成了文学流派的名称.而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是二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4.
<正>"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论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一部经典著作。在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读到引自《论语》的名言,如"学而优则仕""三思而后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德报怨"等,可你真的读懂了吗?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仅看字面意思,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某个人学习优秀,就可以去做官。其实,这句话还有上半句"仕而优则学"。上下句结合,意思是:"仕"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  相似文献   

5.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是时下可以排进中国科技和企业界"流行语录"TOP10的一句□号,不管从怎样的角度去理解或诠释,这句话的不胫而走至少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务实,也越来越开放.  相似文献   

6.
我任教10余年,一直奉行"严师出高徒"这句话,因为我对学生约束特严,几年来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严师",教学成果至今令我津津乐道.可是一件事使我改变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初读这一句,我的理解是:《易经》可以使道显明于天下,使德行神妙莫测,因此就可以凭借它应酬于人事,用于大事之前的占卜了。原本,我还自以为这样的解释讲得通,可是,等与几位方内人交流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理解几乎南辕北辙,浅薄的理解惹出了笑话。那到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小易 《科技智囊》2010,(4):79-79
初读这一句,我的理解是:《易经》可以使道显明干天下,使德行神妙莫测,因此就可以凭借它应酬于人事,用于大事之前的占卜了。原本,我还自以为这样的解释讲得通,可是,等与几位方内人交流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理解几乎南辕北辙,浅薄的理解惹出了笑话。那到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管理寻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潮》1999,(4)
在澳大利亚学习管理的时候,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的小组讨论一句名言: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条鱼,你仅供养他一天;如果你教会他捕鱼,那么你将是供养他一生。——斯蒂芬看到这句话,马上想起一句很有名的中国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我很平静地告诉他们,我们中国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人讲过和这句话意思完全相同的话。我读中学的时候就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如果接下去并没有按老师的本意讨论这句话的含意,而成了一场"版权"之争,在颇重视知识产权的西方社会,我为我们的先人讨回了公道,古老的中国文化像久已沉寂的神奇的声音,使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澳洲人目瞪口呆。西方管理理论中的 X 理论、Y 理论是美国的麦戈雷格(D.Micgregor)1964年在《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来的。稍加比较,我们就会认定:这两种关于人性的假定就是我国两千  相似文献   

10.
程韬 《华东科技》2007,(9):42-43
一战后,在一次巴黎常见的艺术家聚会中,侨居法国的美国妇作家格特鲁&#183;斯泰因对着众人(其中有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The Lost Ceneration)。”后来海明威把这句话引为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于是这句话成了文学流派的名称。  相似文献   

11.
对于赞体文的起源,萧统<文选>继承了李充<翰林论>的观点,认为赞体文起源于图像.文体名称与文体内涵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通过考察"赞"讚"二字的关系,认为赞体文是从"讚"字"明也,称也"的意义上发展而来的,其起源是古代的讚辞.  相似文献   

12.
传统学说中经济法与社会法均以"社会本位"为基础,但未对其各自视野中的"社会利益"加以区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应以"法本位"这一法的核心概念为逻辑起点,对一般意义的"社会利益"以及经济法与社会法各自视野下的"社会利益"做出内涵区分,以明确二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3.
《孝经》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论的儒学的重要著作,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李学勤教授主编的整理本《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注疏》是到目前为止研究《孝经》的最好的读本。《孝经》是一部以孝为基本范畴的儒家规范伦理学著作,把孝与忠、孝与敬、孝与顺融为一体,把父子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身的关系,都用一个孝字统一起来了,有泛孝论的倾向,由于时代的变迁,《孝经》的规范性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我们应有分析有批判有限制地借鉴《孝经》的部分内容,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诗经·周颂>是统治者创作的诗歌,它直接、真实的反映了西周统治者的天命观.周人虔诚地相信天命,以天命为自己享有天下的解释.虽然他们在雅诗和<尚书>中表达了一些诸如"天命靡常"、"天不可信"之类的思想,但在本质上,周人是并不怀疑天命的,只是认为它是可变的而已.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一点儿”和“有点儿”是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的一组词。前贤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作过研究,本文用大量例句结合现代理论对“一点儿”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的原因加以解释,并对“有点儿”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时只能用否定词“不”而不能用“没”的原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8.
两汉的辞(代言体)、赋(汉大赋)及文人五言诗中的兰蕙,表现为两种“语言模式”,一曰赞“人”(主要指“君子”),出自屈原;一曰写“景”(旨在颂扬帝王),出自《招魂》。这同封建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包括致思途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相联系,即同文化(观念和准则)有关。因而,“语言模式”实际是“文化模式”的反映。以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之,反映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大抵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而最终归于“他律”。所以,有自律(修身)的“君子”(人)的模式,以及为最高统治者服务(他律)的“景”的模式产生。由兰蕙所呈现的两种“语言模式”,并不因文体之变而消亡,它将继续留存于其后的文学(包括艺术)样式之中——只是“角色”有所转换。因为,它受制于长久未变的“文化模式”——自律与他律。①  相似文献   

19.
对"公平"与"效率"的再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在具体的语境、具体的范围内有具体的内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针对收入分配而言的,它所讲的“公平”既包括起点的公平,又包括经济上较大程度的结果平等。作为我国现行分配政策的基本原则,它在这一特定阈限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下”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上"相比,"下"的研究始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而作为核心词汇,对"下"的研究应该具有不亚于"上"的意义。"下"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下的,是名词,由此引申出了多种意义和用法,从空间领域投射到质量、等级、时间等多个领域,在用法上也引申出形容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而引申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也包括语境吸收、语义融合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