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歇后语是现代汉语中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语言形式。它生动精炼,幽默俏皮,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十分耐人寻味。本文试就构成歇后语的修辞方法进行分析论述。 比喻是构成歇后语的基本方法。歇后语中的比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取材广泛。它的内容可以是现实中的各种事物。例如,“天上的星星——没有个确数”,“绣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3.
高建坤 《科技信息》2011,(22):I0175-I0175
汉语歇后语是中华语言的奇葩,反映了汉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文章探讨了歇后语的英译名,从修辞方面对歇后语进行了分型,分两部分探讨了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提倡“仁政”,反对虐政:疾呼“保民而王”,以“仁义”安天下。孟子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强化语言效果,巧妙地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段,使得他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透彻,气势充沛,锋芒逼人,富有雄辩力,充满鼓动性;因之也形成了他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成就了他这位语言巨匠。孟子所用各种修辞手段,比喻要算是最突出的了。早在汉代,赵歧在《孟子注题辞》中就曾经说过“孟子长于譬喻”。  相似文献   

5.
数词,顾名思义,是“表述数目”的词。人类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数词。数词,除了表述一种数量概念,在语言交流中,还有修辞意义,或用来比喻,或用来夸张等,使语言表达变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数词的这种修辞意义,不仅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在英语中也可信手拈来。比如:汉语成语“百里挑一”,英语成语是“onein 8 thousand”。又如:形容人数不多的汉语成语有  相似文献   

6.
修辞的过程是对语言进行调整、选择的过程。《修辞通鉴》中说:“而所谓‘调整选择’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变异使用,从多种语言形式中选用其中最能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用张弓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多端选一开生面,变里含常喜适机’。”可见,对语言的变异使用是使语言成为修辞艺术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在语言的变异使用中,词语的变异使用又较为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1990,1992年曾先后在咸宁师专学报对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提出过一些商榷性意见。我们认为《概论》中值得商榷的问题较多,所以又一次提出一些商榷性意见,也在本学报发表。 《概论》第五章“词法”分“词法”(上)和“词法”(下)。前者论述“词”的结构,后者论述“词”的语法范畴。我们认为两部分的论述中,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概论》在“词法”(上)中的论述的目的是企图说明汉语的词与印欧语系诸语言(如英语、俄语、法语、拉丁等)的词的结构有共同的构词规律。 《概论》在148页“词素”的标题下说:“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包含有意义的单位……词素可以根据它们的作用分成两大类:(一)词根词素,它的意义是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二)附加词素,它是依附于  相似文献   

8.
杭州师院任学良副教授著《汉语造词法》,是一部有特色的著作。 特色之一,是对一些问题有创见。如汉语的词的概念,这是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看法的问题。现在通行的定义是:“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有一定语音标志的语言单位”。但事实上,这一定义并不严密,只能划清词和词组的界限,而和其他“非词”,如“子”、“儿”、“家”等词尾的界限,却划不清。因为从理论上说,这些词尾也可被看成“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而“家”这样的词尾,不读轻声,有声调,也可  相似文献   

9.
“造作”、“做作”辨正──兼谈“做作”音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作与造作在现代汉语里是一对同义词,均含有“故意装出某种表情或神态”之义。造作通常只是在成语“矫揉造作”里出现,人们一般用做作,如“他的表演太做作了,一点也不自然”、“礼多人不怪,但运用时应适可而止,不要显得油腔滑调,虚伪做作”。由于造作、做作二词有一个共同的词尾语素,造与做声母、声调又相同,从而使人感觉二者似乎同出一源;可能有人还会说:造作、做作本来就一个词嘛,只是各地人发音稍有不同而写法相异罢了。《现代汉语词典》①对造作一词的释义即是“做作”,别无它言,似乎也能印证上述观点。那么造作与做作是…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关于西汉以前汉语中的“是”能不能作系词用的问题,语法界曾有过一些讨论,有人肯定(见一九五七年二月号《中国语文》载赵立哲《秦汉间的系词“是”》),也有人否定,如王力先生说:“汉语真正系词(按:即指‘是’)的产生,大约在公元前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王力先生是学著累累的大语言学家,是我国语言学界的老前辈。王力先生的观点,对我国语言学界和各高校古汉语语法体系无疑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王力先生对汉语系词所作的结论,笔者以为不尽符合西汉以前汉语的实际。  相似文献   

11.
各语言单位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普遍、客观的存在,如词与短语之间的“短语词”即是.同样,在语素与词之间也有“语素词”,它在当代汉语某些类型的新词语中普遍存在,主要特征是有词的形式但却不能独立使用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当代汉语语素词的新义有三个来源,即外语中引进、一般性引申和修辞性引申.建立语素词的概念,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当代汉语新词语,加深与拓展对词汇产生和词义发展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纠正已有的一些不正确、不全面认识,以及某些工具书的不当立条与释义等.语素词与词义的增加和新词的产生关系密切,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产生新词新义.  相似文献   

12.
《新概念英语》的作者 L.G.Alexander 说:“教师不应当把努力的方向定在供给学生以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而应当定在供给学生以使用语言的能力上。学生是否掌握一种语言最终要靠他使用得如何,而不是知道得多少来进行估量。”又说:“从学习者的观点来看,在语言结构中处理词的技能才是掌握语言的关键。因为在句型中所传达的意义大多取决于词在结构中能否起互相搭配的作用。”我相信很多教师都会同意这种观点,并在教学中也在这样摸索着。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是”,在汉民族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演变着。上古时,汉语“是”只作代词,不作判断词:“是”作主语;“是”作宾语;“是”复指前置宾语。先秦时,有些“是”很像判断词,但仍是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东汉时,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成的,且代替了先秦“……者……也”判断句句型。“是”作判断词后,衍生出一系列修辞作用。汉语“是”的代词、判断词、修辞三作用,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一、对孙词的评价问题谈到唐五代的词,有的人往往举温(庭筠)、韦(庄)两大家为代表;有的人则以温、李(煜)为其杰出代表。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唐五代词”这一章中说:“在唐五代词人中,无论从作品来看,或从词的发展意义上看,最有成就的当推李煜。”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中说:“温庭筠是词的创始者,李煜则是词的扩大者。”其实,孙光宪的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家,他的词无论在数量上和  相似文献   

15.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16.
清儒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研究《说文》的力作。清人卢文绍在为此书写序时说:“盖自有《说文》以来,末有善于此书者。”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专劈“浑言、析言”为一类,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他在此书第十二篇中写道:“凡诂训有析之至细者,有通之甚宽者。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能尽其理也。”为了阐发许慎《说文》的本旨并启发后学者。段氏对“浑言、析言”词,也就是古代汉语的同义词作了极其精细的分析、比较和考证,并进行了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使他们能用所学的外语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定的语文代表和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反过来,特定的文化背景又构成不同的语言形式。语言的差异给外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拟从分析中西方两种语言的差异入手,找出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所犯错误,并提出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措施。 一、词义及词的用法对比 在语言各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词汇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的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的词项,在美国文化中中能具有褒义。如“野心”一词在汉语中是贬义的,但其英译ambition在英语中还有“进取心”一说,则是褒义的。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在中国,龙Q:lraanrl是吉祥高贵的象征,皇帝是“龙体”,平民百姓“望子成龙”。而在酉方国家,龙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此外,有些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如汉语中的“节气”,在英语里就没有确切的对应词。 不同语言,词的用法也不尽相同。英语多有其复数形式的变化,在单数词后加“s”或加“es”。还有的名词有不规则...  相似文献   

18.
修辞表达效果是修辞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课题。关于修辞、修辞学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有分歧意见,但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即在定义中要充分注意表达效果的重要地位,并给予明确表述。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指出:“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科学。”我们见到的定义几乎都涉及到表达效果,不过说法上有所不同罢了。修辞学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结合语言交际研究,更是离不开表达效果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英语重叠词和汉语联绵词在各自的语言中占有很大的数量,其修辞特点有很强的可比性。从修辞角度对英语重叠词与汉语联绵词进行比较,了解和掌握两者在运用中的异同之处,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一、冬烘“冬烘”一词,辞书解释不尽相同.新《辞海》释为“懵懂浅陋”,新《辞源》释为“糊涂,迂腐”,《汉语大词典》则综合此两种解释为“过迂腐,浅陋.”至于该词为何会有此词义测均付诸阙如.“冬烘”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当时有个叫郑薰的侍郎主持一次科举考试.他误把一个叫颜标的考生当成了鲁公颜真卿的后代,并将他取为状元.时人作诗嘲讽他说:“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八《误放》、十三《无名子谤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