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三国演义》里有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关羽、张飞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可是诸葛亮正在午睡,三人只好耐心等待。诸葛亮是有意在考验来访者吗?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很懂养生,确实在午睡。当时他是"卧龙",当然要"草堂春睡足。  相似文献   

2.
《国语》中不定代词"或"和"莫"的用法有同有异。相同方面:两者在句中都用作主语,这又分为充当小句的主语与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两种情况。不同方面:不定代词"莫"的出现频率高于不定代词"或",在语法意义上,两者是相反的对应词;就演变趋势而言,《国语》中"莫"已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而"或"还没有虚化的迹象,反映出这组对应词在发展演变中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3.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行为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乏对个体存在、属性和发展的论述。语用学中对礼貌的研究同样离不开人的因素。本文尝试将礼貌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现实的人"、"经济人"假设以及"自由人联合体"概念与礼貌行为主体、行为准则以及行为目的分析结合,证明两者之间的相通性。分析认为在对人的存在和本质属性的论述上,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发展方向上,后者为前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文选》乃至《大学语文》等教材中,许多注释未必科学准确,即使名家之注也常有不妥之处。要想确切读懂原文,需要多方探讨、综合研究,尤其要注意依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并结合古汉语词义的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5.
"道"是老子的核心话语,老子通过"道""天地"与"人"的比较来完成对人类社会政治的建议与批判。老子在《道德经》里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在层次上极为清晰的三种秩序与价值,在它们之间互相的张力之中实现了某种平衡,从而游刃有余地出入其间,体现出道家在出世、入世之间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汉书·艺文志》是最早对作为书名的"论语"二字进行明确解说的书,所以不论多少人对此二字进行解释,还是需要先懂得《艺文志》的释义。不过《艺文志》释义的关键处只在"辑而论篹"一句,根据分析,这一句以及"论语"二字都与"论"字为同义语。"辑而论篹"即"论"即"论语",三者等同。而书名"论语"二字的意思即是:将众多尤其是夫子之言语有条理地写于简册上,成册成编;或者是将已录有夫子言语的诸多之"简"(单简)、"册"(成编之简)收集起来,有所取舍、分类(若诸人间则还会有所商议、讨论)等等,而后依次第、条理篹录其语于新的册上,再次成编成册。  相似文献   

7.
《公司法》修改草案提出之后,对于新增"一人公司"的决定,有很多人提出争议,本文从一人公司的出现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对很多的人认为是一人公司的夫妻公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的《围城》形象地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一批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方鸿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现代教育和东方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方鸿渐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中西兼备"的皮黄心白"香蕉人"式的矛盾性格,也因此深陷三座"围城"中并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9.
随着福柯的大书《词与物》的问世,“人之死”似乎已成为一个风靡当今西方世界的口号。然而,语境中的“人之死”实际上有着独属于它自身的某种深刻的含义。这里的“人”指的并非抽象的作为人类的人类,而是特指由现代认识型所形构的人;这个古怪的命题当然也不是要陈词滥调地指明某个自然意义上的存在事实,而是表征出一个神话诗学性质的心灵期许。它是一个“通灵者”基于自己对现代世界的心灵排斥而“打赌”于未来的“诗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马克思的个人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  相似文献   

11.
"虎噬人"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其寓意众说纷纭。从图象学研究方法入手,分析承载纹样之器物、"虎纹"以及"人纹"的图象特征。认为"虎噬人"纹表现的是羌方虎图腾及其英雄的形象,用以表达对于中主国商的臣服。  相似文献   

12.
<正>答最好删去。长期以来,《图×……图》的图题结构已成惯例。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图题中的"图"与图序中的"图"形成语义重复,删去它后图题显得更简洁。例如:本文题名中图题宜改为《图7接地保护装置控制程序》;《图3粒子追踪结果图》宜改为《图3粒子追踪结果》;《T-p关系曲线图》宜改  相似文献   

13.
师陀的杂评《"京派"与"海派"》从"名""实"之辨的角度审视30年代京海派论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陀客观记录了京海派论争的缘起、论争焦点和论争的偏颇所在;二是师陀表达了个人对于京海派论争的独到之见。师陀的《"京派"与"海派"》值得研读。  相似文献   

14.
毕敬虎 《科技信息》2007,(22):129-129
吉祥图案是明清以来最为流行的一类图案,所占比重比较大。明清时期的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在中国传统中是一个绵延千年永恒性的主题。《庄子》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相似文献   

15.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10,(11):66-66
<正>巴金的文学生涯始于异域题材写作,结集于《复仇》短篇小说集。巴金的异域题材写作有一个特点:几乎都以第一人称"我"叙述,而且这些形形色色的"我"是超越种族国家和国际化的。据巴金自述:屠格涅夫是他最崇拜  相似文献   

16.
从上博简《诗论》探“诗言志”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诗论》"诗亡隐(离)志,乐亡隐(离)情"是对《尚书》"诗言志,歌永言"的发展,并且在"情"志"的理解上有融为一体的倾向。"情"志"同一的观念可能早于《礼记》而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恋"呈现出与传统小说不一样的面貌,无论是在具体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具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杨晋 《世界知识》2014,(2):73-73
<正>盘点过去一年,"梦"不愧是全世界最热门的词之一。2013年12月底,《纽约时报》评出年度十大好书。其中非虚构类图书《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战争》(The Sleepwalkers: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位列其中。当然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做梦的,而是用"梦游者"来比喻100年前的欧洲列强在"梦游状态"中把自己的国家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9.
"北庭"在历史上又有"庭州"、"别失八里"等称谓,在古代西域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时期,籍贯"北庭"之人,多有自称"北庭人"者,他们的族属则往往被视同于畏兀儿人。与此同时,宋元时期,"北庭"或与"北朝"等称呼一样,往往被用来指称南北对峙政权中的辽金及蒙元、北元等北方政权与其都城;或指纯粹地理方位意义上的蒙元、北元等政权与其都城。因"北庭"可指称蒙元政治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北庭人"往往指当时的国族—蒙古人。  相似文献   

20.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法国国营铁路公司近期将招兵买马,准备雇用成百上千的有“冲突谈判”技能的人员,充当列车上的“礼貌警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