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氧化铈对Cu-Mn-O燃烧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反-色谱技术考察了Cu-Mn-O及Cu-Mn-Ce-O催化剂的甲苯完全燃烧活性;通过改变氧的浓度,研究了CeO_2对Cu-Mn-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用TPR、TPOT和氢氧滴定法测定了催化剂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CeO_2能够增加催化剂表面的贮氧量,提高吸氧能力,改进供氧性能,进而提高Cu-Mn-O催化剂在低氧比时的无化活性,也能使还原后的Cu-Mn-O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再生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出四种催化剂,CuMn1.36Ox、Ce/CuMn1.36Ox、Au/CuMn1.36Ox和Au-Ce/CuMn1.36Ox。在200℃时,对催化剂进行 了6h的氧所氛处理;用扫描电镜和比表面测定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对CO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CuMn1.36Ox中掺入稀土元素Ce大大增加了催化剂的比表面,Au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越高其活性越好,氧气氛  相似文献   

3.
促进型甲酸甲酯氢解制甲醇铜基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开发了一种耐CO低温高效四组分(Cu-Cr-Mn-Ni)改进铜铬催化剂,其原料合成气中CO允许含量可高达13V%;在常压,413K,原料气H2/MF=4/1(v/v),流速为1800mL/hgcatal.的反应条件下,MF转化率高达99.8%,甲醇选择性为99.9%(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二组分的Cu-Cr催化剂上MF转化率仅为73.1%,甲醇选择性为98.0%),当向原料气中添加13.1V%CO时,MF转化率仍可以稳定达到95.9%,甲醇选择性为96.3%.实验结果表明,CO导致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CO导致Cu+深度还原为Cu0,减少催化剂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工艺条件,使用CuCl催化剂时,在110℃及1.0~1.5MPa压力下,甲醇转化率为5.9%,甲醇对DMC选择性大于99%.还研究了反应温度、压力、化学组分等因素对合成反应转化率及收率的影响.提高温度和压力能提高转化率及收率.对反应产物进行了GC,NMR及IR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中DMC为主要成分,副产物为少量CO2及其他烃类副产物,其总量小于5%.使用后的催化剂经XRD分析表明,氯化亚铜生成氯化铜(Ⅱ)和氢氧化铜(Ⅱ)是失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苏新梅  王道 《河南科学》1997,15(3):300-302
本实验用共沉淀方法制备了Cu,Mn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不同沉淀剂和焙烧温度等因素与催化CO氧化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合成碳酸二甲酯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甲醇液相氧化碳基合成碳酸二甲酯工艺条件,使用CuCl催化剂时,在110℃及1.0-1.5MPa压力下,甲醇转化率为5.9%,甲醇对DMC选择性大于99%。还研究了反应温度、压力、化学组分等因素对合成反应转化率及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CO氧化活性测试,采用XRD、XPS、TPR等方法表征,研究了Cu-Mn-Pt/γ-Al2O3系列催化剂中组分间的活性增强效应,并对其固相结构和表面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氧化型CuMn/γ-Al2O3催化剂中Cu和Mn之间存在一定的活性增强效应,两种活性组分发生协同作用;(2)还原型Pt-Cu/γ-Al2O3和Pt-Mn/γ-Al2O3催化剂的氧化活性在系列中最高,Pt-Mn/γ-Al2O3的CO氧化活性增强效应最为显著.这与加人Pt后,Cu2+易被还原,Cu+明显增多有关;(3)同时含有Cu、Mn组分的几种催化剂中,催化剂表面上Cu均有一定富集,加人Pt后,表相以Cu+为主.由于Cu-Mn-Pt三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不同,以致氧化活性相差很大,共浸制备较分浸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要好的多.  相似文献   

8.
V—Mg—O催化剂用于丁烷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和丁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用于烷氧化脱氢制丁二稀的V-Mg-O催化剂,m(V2O5)/m(MgO)、催化剂焙烧温度对转化率和选择性有较大的影响,24-V-Mg-O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C4(C4H8和C4H6)选择性,当反应温度为873K、原料气组成为n(C4H10)/n(O2)/n(N2)=4/8/88时,收率达到32%。  相似文献   

9.
HCFC-123是一种较为理想的 CFC-11的替代物,可用作水冷机组制冷剂以及泡沫塑料的发泡剂。在 Weber、 Kubota、 Yamashita、 Morrison和 Mae-zawa等学者的 HCFC-123饱和蒸气压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经过仔细分析,采用稳健回归方法进行了处理,筛选出一套由121组数据组成的综合数据,进而拟合得到适用范围较宽(273.15~456.96 K)精度良好的 HCFC-123蒸气压方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反应机理、几何构型、化学性质及活性模型四个方面对甲酸甲酯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甲醇的催化剂进行了理论设计.结果表明,最有希望的活性主组分有MgO,CaO,ZnO,Cu,TiO2,ZrO2及MnO.较有希望的载体有γ-Al2O3  相似文献   

11.
应用金属蒸气法制备了三种金属含量比不同的Pd-Cu/C燃料电池电极。XRD和TEM测定结果表明Pd和Cu已形成合金,合金的颗粒很小,平均直径小于5nm。XPS和Auger能谱说明Pd和Cu均以零价态存在。极化曲线实验结果看出,随着催化剂中Cu比例增加,电极的催化活性略有增加.KOH溶液浓度(1~5摩尔/升)增大,电极活性随极化电流改变减小。  相似文献   

12.
杨意泉 《厦门科技》2000,(1):28-28,62
利用“离子掺杂,价态补偿”原理,在工业联醇催化剂C207组成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两种高价金属氧化物,研制Cu-Zn-Al-M1-M2五组份NC208型催化剂。工业实践结果显示,NC208催化剂具有低温活性好,热稳定性较高,甲醇选择性较高,使用寿命较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XPS为主要研究工具,以LaMO3(M=Cr,Mn,Fe,Co,Ni)及相关催化剂为主要研究对象,区分XPS谱中二种O1s峰,对晶格O1a和La3d5/2的主峰及Shake-up峰的化学位移给予解决.证明J106催化剂中无LaMO3类化合物形成,而CR型燃烧催化剂中存在LaMO3类化合物,并和催化剂的失活相关.CR催化剂中CU离子的存在形态以及CR催化剂的S中毒也由XPS提供了证据.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甲苯在贱金属氧化物上的催化燃烧,获得了活性顺序。若对同系物苯 催比燃烧时的活性比较,得到了近似直线关系。测定了甲苯在若干催化剂上的反应动 力学参数。并就若干双组分催化剂组成与活性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苯与过氧化氢直接催化氧化合成苯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苯一步催化氧化合成苯酚的新方法,以Fe-Cu-Mn-O/海泡石为催化剂,双氧水及添加剂为氧化剂。探讨添加剂性质、催化反应温度及双氧水浓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6.
五台型煤焦CO2催化气化的补偿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台型煤焦用Na2CO3、K2CO3作催化剂在0.2MPa和1123~1233K温度下进行CO2气化试验,发现上述两催化剂量分别在9~25Wt%、5~20Wt%范围内均能明显提高气化速率,且K2CO3的催化活性高于Na2CO3。催化剂用量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说明,该催化气化反应体系存在补偿效应,其等动力学温度分别为1562K(Na2CO3)和1739K(K2CO3).  相似文献   

17.
应用金属蒸气法制备了三种金属含量比不同的Pd-Cu/C燃料电池电极,XRD和TEM测定结果表明Pd和Cu已形成合金,合金的颗粒很小,平均直径小于5nm,XPS和Auger能谱说明Pd和Cu均以零价态存在,极化曲线实验结果看出,随着催化剂中Cu比例增加,电极的催化活性略有增加,KOH溶液浓度(1-5摩尔/升)增大,电极活性随极化电流改变减小。  相似文献   

18.
板栗中某些微量元素的测定及其营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9种板栗测定了Cu,Zn,Mn含量.回收率在99.2%~108%之间.9个样品的Cu,Mn,Zn含量有差异.并且进行了样品中Cu,Mn,Zn含量的营养评价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常压和270℃时甲醇催化脱氢制取甲酸甲酯反应中Cu-ZrO2/Si4和Cu-ZrO/SiO4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并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ZrO/SiO4催化剂的反应性能优于Cu-ZrO/SiO2催化剂.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零价铜是催化活性中心.差热分析表明,ZrO2的加入缓和了Cu(NO3)2的热分解过程.程序升温还原实验表明,加入ZrO2后,降低了CuO的还原温度.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解释了ZrO2的助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在低温下不用引伸计测定钢材应变强化系数n值的方法,在系列温度下测定了16MnR,40CrNiMo和WCF62三种钢材的n值,发现材料的n值随试验温度的降低而下降,其部分原因是由于屈服强度的升高使材料的应变强化能力相对下降.实验结果还表明按幂强化关系来描述材料应变强化规律的Hollomon关系和Ramberg-Osgood关系,在工程意义上可认为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