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味觉传感器——生物膜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觉传感器不但能够“尝”出甜、酸、苦、辣、咸等味道,而且能够分辨出同一种味道是来自天然物还是来自人工合成物。譬如,遇甜味,传感器就能判别出它是来自蔗糖还是来自糖精。  相似文献   

2.
传统月饼种类繁多我国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而地区的差异又使其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分,有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  相似文献   

3.
咸味道的食物构成了我们每日的主食,而甜味道的食物,如甜点、水果,更像是饭前或饭后的零食,总不是正餐.然而,就在这个秋凉的换季时分,甜的食物与咸的食物牵起了手,甜与成,这两种基本的口味协同起桌,给我们的味蕾创造新体验的同时,在营养上又有怎样的突破呢?正因为甜的食物与成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价值,甜咸的配搭往住能让你获得更多的营养,达到饮食平衡.  相似文献   

4.
传统月饼种类繁多 我国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而地区的差异又使其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 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分,有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像形月饼等.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一直宣传多吃盐对人们健康产生的危害,很少有人说多吃糖一样损害健康,其实过多地摄入糖分,带给我们的不利后果甚至超过了盐——细心观察的人都会发现,婴儿在喝加糖的甜水时表现得很兴奋,并很容易唤醒嗜糖本能,再给白开水喝就困难了。科学研究显示,甜味是人类出生后首先接受和追寻的味道,喜欢吃甜食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医学实验证明,含有大量糖分的甜食对大脑的作用和毒品相类似。如果让  相似文献   

6.
动态点击     
要把火星变地球随着美国和欧洲探测火星工作的进行,人们发现要想在短期内发现火星生命,希望十分渺茫。但是美英等国的科学家们正在酝酿一个大胆的计划————把红色的火星改造成另一个地球,使蓝色的海洋、绿色的田野、温和的清风覆盖如今的不毛之地,让生命在火星上尽情地跳跃。越来越多的火星研究人员认为,在海洋与河流从火星消失几百万年之后的今天,人类有可能把火星改造成类似地球的“生命天堂”。一些科学家正在以严肃的态度考虑,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帮助火星恢复其远古年代的辉煌面貌————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变成星罗棋布的湖泊,火红荒凉…  相似文献   

7.
正被骗一次,有理由埋怨他人,被骗两次……好吧,看来大猩猩是不会被骗两次的,至少对象不会是伪装的植物。西非有一种植物Pentadiplandra brazzeana的果实中含有一种叫作甜蛋白的蛋白质,它的味道尝起来很像那种高糖高热的果实,但实际上里面并没有富含很多能量。科学家发现,植物很可能是靠生产出廉价、甜味的蛋白质来"欺骗"灵长类动物吃下这些低热量的浆果,并帮助它们散  相似文献   

8.
正青菜植株内含有少量淀粉,淀粉不甜且不易溶于水,但霜降之后,奇迹就会发生——青菜里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由水解作用变成麦芽糖酶,麦芽糖酶又转化成葡萄糖,葡萄糖是甜的且易溶解于水,于是青菜的味道更加清甜。那么,青菜为什么不会被霜打坏呢?这是因为在经历了一系列化学转化后,青菜植株的细胞增加了糖分,细胞不容易被破坏,青菜也就不容易被霜打坏了。由此可知,冬天青菜变甜,是青菜自身适应环境变化、防止冻  相似文献   

9.
如此难以置信,能够生长成我们每个人的所有信息,竟是记载在一小圈微小到无法被肉眼看到的DNA螺旋线上。一个普通的试管就可以装下全世界所有人的信息,然后放入上衣口袋就会被带到任何地方! 生命,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基因的复制。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了复制基因,生命居然玩出了那么多的花样,而把复制基因这件事情做得最哗众取宠、最繁文缛节的就属我们人类了!为了复制,为了使基因再一次得到延续,须从一个受精卵开始长大,经历整整10个月后,或许因为知道以后要遭受和犯下的罪过,而大哭着降生。人在度过无忧无虑的快乐而短暂的幼年之后,就开始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甜井不像酸,只是一种简单的化学性质变化。如蔗糖是甜的,而另一与蔗糖有密切关系的乳糖,仅结构不同,一点甜味也没有。相比,人工合成甜味剂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α-肽由本基两氨酸和天冬酰氨酸组成,化学性质与蔗糖完全不一样。但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作为甜味剂比蔗糖甜150—200倍。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古德曼和他的研究合作者,通过一专门小组识别几十种甜味剂分子构型后,已得到肽型甜味剂甜的本质。他们将这一结果编入计算机程序,按照此程序,在合成某一化合物之前,古德曼能预  相似文献   

11.
人的容貌、力气、体重等在人生旅程中大抵都会有所变化,但在你身上确实有些东西是伴随你终生不变的,那就是"生命的印记. 世界上每个人都存自己的一些特点,我们把能将人类的个体从群体中准确地区别开来的生理特点或生理现象,称为"生命的印记".,比如,人类很早就发现和应用的指纹与脚印就是一种生命的印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已发现许多种生命的印记了,例如唇印、齿印、血印等等.实践证明,这些生命的印记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领域,以及人体保健等方面已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人类要想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氧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宇航员为了维持生命需要氧,将人类送回地球的火箭发射时也需要氧。在月球上获得氧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人类把氧从地球上送到月球,其二就是在月球上制造氧。美国在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时,从宇航员所需的空  相似文献   

13.
景林 《科学之友》2002,(6):16-17
1871年,达尔文在出版《物种起源》12年之后,又出版了《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他在书中运用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了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初步揭开了人类起源之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对自身进化前途和命运的关心,远胜于对自己身世的回眸与追问。那么50万年以后的人类会是什么形象呢?我们会变成鳞茎状的树栖人或大头大眼的恐龙人吗?英国著名古生物与古人类学家迪克森在《后人类》一书中把50万年以后的人类勾勒成“是一种浑身呈鳞茎状的、布满红色血管、栖息在树上的动物。”  相似文献   

14.
发现病毒     
<正>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存在。不论多么猖獗的病毒,在经过惊心动魄的战斗之后,人类总可以以凯旋者的姿态归来。自然这不代表人类是战无不胜的,但人类的智慧,是最好的武器……"死神帮凶"何猖狂琴纳功成谜难解天花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传染病。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它就如一股狂风,凶猛地席卷了整个古埃及,就连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不能幸免。至今,仍能在他的木乃伊面部发现点点天花的瘢痕。据统计,在18世纪的百年间,仅欧洲惨死于天花的人数就愈1.5  相似文献   

15.
地外生命     
一旦人类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就开始在天空中寻找伴侣。迄今为止,人类仍未发现任何能证明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但科学在否定一些猜想的同时,又展现了新的前景。人类不再期待火星人会从夜空突袭地球,但是仍有可能在红色巨星──木星的卫星“欧罗巴”上,或在其他更遥远的行星上找到生命的迹象。别放弃希望──生命远比人类想象的要坚忍不拔得多。具有地外生命吗惊人的事情在宇宙中发生了。那里出现了一种叫做“生命”的东西──一种神气活现、刚愎自用而又喜欢群居的物质形态。生命虽然与岩石、气体和尘埃有着本质不同,却又与岩石…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根治一种松树真菌病,美国曾经进行过一次全国范围的醋栗植物铲除运动。为什么控制松树病要从醋栗下手呢?也许没多少人听过"醋栗"这个名字,但如果说水果"黑加仑",或许大家就有印象了。醋栗是茶藨子属的灌木所结的浆果,有超过150个品种,在全世界都有分布。这种水果有很多种颜色,常见的有黑色、红色、白色,味道酸中带甜,其中黑醋栗(也叫黑加仑)有种药的味道,红醋栗比白醋栗更酸,  相似文献   

17.
也许你还记得上学时见过的人的舌头图谱,上面显示你的甜味感受器在舌尖部分,苦味感受器在舌的后部,酸味感受器在舌的两端。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这个错误的图谱源于对一篇德语论文的错误翻译。事实上,舌头的任何部位都能感知任何味道,只是不同部位的敏感度不一样。现在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舌头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但现在科学界也正在接受舌头具有第五种味觉的说法,那就是"鲜"。"鲜"其实就是酱油、西红柿等其他富含谷氨酸食品所含有的那种鲜香味儿。日本科学家最近发现,鲜味接收器不仅仅存在于舌头上,而是布满了整个消化道。鲜味接收器在消化和营养方面的作用目前依然不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家们假设了一种场景:没有生命的地球。如果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消失,无生命的地球将呈现出另外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更加炙热、山崖陡峭、紫外线辐射和极端降雨增强。气候变得干燥炎热、土壤开始剥离、二氧化碳剧增、地壳运动减缓,如此一万年,郁郁葱葱的地球就将面目全非,演变成一个地狱般的场所。这一假设从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恶化的未来。而且,科学家指出:如今的气候变化正把人类带入失控的温室效应中,环境破坏的恶果有可能导致人类家园的终结。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一次无法逃避的毁灭性灾难之后,与地球上的诸多物种一起灭绝了。也许10年之后地球又恢复了平静,地球上孕育生命的水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20.
周俊 《世界科学》1997,(10):31-34
自从2000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倡导"自生论"以来,人类关于生命起源的认识与研究一直都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纵观历史,可见其发展既有持续性,又有阶段性。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或学术争论之后,往往又有个突破性发展时期。学说之争关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问题,人类历经200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到目前仅流行的学说或观点就不下数十种。但如果从学说或理论方面来概括,所有这些理论或学说又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主张地外起源的"宇宙胚种论";一是主张地表起源的"化学起源说"。从根本上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