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随着Intemet的飞速发展,基于IP的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组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解决方案,它将ATM快速交换技术和IP动态路由协议完美的结合起来,提高了Internet的速度和可扩展性。文章对MPLS的产生背景,基本原理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IP billing is not only a basic functionality to operate IP sen'ices, but also it is fundamental to offer customers with a stable and QoS-enabled network environment. As IP-based network has been widely agreed to be the core network of NGN, and existing IP billing system is too simple to fulfill the emerging requirements, the next generation IP billing has become an interesting topic in recent years. Policy-based management brings flexibility and scalability to systems by describing management logic and functions through policies, and thus reduc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systems. Working on existing efforts, this paper proposed an improved IETF policy framework based upon which a policy-based billing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IP-based network was presented. Then a prototype with some basic functionalities was develope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validated the expected improvements specifi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3.
MPLS应用研究     
首先介绍了MPLS的定义、特点、体系结构及其网络基本组成,然后对MPLS、ATM及IP技术进行了综合比较,给出了MPLS在ATM和VPN中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4.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是ATM交换与Internet路由/转发技术相结合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模式。MPLS技术半网络层分组的网络层转发和链路层交换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中继系统的分组转发能力,而且可以对提高网络路由系统的可扩展性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MPLS的网络模型,标记分配、路由技术以及ATM骨干网上采用MPLS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MPLS的技术已经发展好几年了,许多标准也在不断的制定和完善中。MPLS不仅提高了网络的运行速度,还提高了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并提供了QoS/CoS,是IP与ATM结合的产物,也是今后路由协议发展的方向。本主要阐述的是配置MPLS时所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如带宽、扩展性、安全性和服务。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光交换网络的局限性,对MPLS及GMPLS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其构建新型光因特网的概念.同时根据GMPLS的特性,给出了构建光因特网的节点结构和协议体系的设计说明.并且强调了GMPLS协议栈的结构和软件实现流程,由此表明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研究结果为构建光因特网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相似文献   

7.
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的互联网协议版本,即IPv4,Internet已经难以支持进一步扩张和新业务特性,人们开始加紧研究IPv6.通过介绍IPv6在IPv4基础上所做的改进和新增加的功能,说明了IPv6协议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并阐述了IPv6协议的研究开发现状以及IPv4向IPv6过渡的3种策略.  相似文献   

8.
交换是在交换通信网中实现数据传输必不可少的技术,本文阐述了现代数据通信中的交换技术,主要介绍了两种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网络技术ATM和宽带IP网,以及二者相互融合的数据交换方式。  相似文献   

9.
IP波长路由器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IP路由器和光交叉连接器集成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节点结构,由这种节点所组成的网络成为一种很有吸引力的下一代光互联网结构。IP波长路由技术就是基于这种网络结构而提出的,它包含了GMPLS(广义多协议标记交换)交换和转发序列中的两种粒度:分组和波长。研究了IP波长路由器的设计问题。首先分析了有关文献中给出的一种节点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然后提出一种新型节点结构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将IP交换的两个协议IFMP (Ipsilon数据流管理协议)和GSMP(通用交换机管理协议)进行适当扩展,用来支持IP波长路由网络。最后对IP波长路由器的主要模块--流分类器的选择以及IP波长路由器性能参量的确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IP技术,分析了电信网络的演进趋势,提出了以IP交换机组成的骨干数据网作为新一代通信网的方案。研究了控制和业务相分离的新型软交换体系,讨论软交换在现有交换网中的应用方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软交换的发展方向,得出了对于以IP为基础的网络应该是朝主动网络的方向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IP over ATM、IP over SDH和IP over WDM三种宽带主干网技术,并系统分析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及相互区别与联系,探讨了未来宽带主干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得出了明确结论,为进一步研究IP技术提供了技术基础并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IP和ATM技术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IP和ATM结合技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各种结合模型,如CIPOA、LANE、IP交换、MPLS,并对IP和ATM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采用分级结构模型构成的ATM网络,介绍这种模型的主要设备配置,然后讨论了ATM地址辨析方案以及建立ATM连接的方法与过程。这种模型充分利用ATM网络的高性能,有效地实现ATM网络上IP互联和传统局域网仿真,并易与现存的传统局域网互联。最后对实际应用作了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14.
讨论下一代网络(NGN)的特征、网络结构,面向NGN的软交换(Softswitch)解决方案以及现有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着重阐述了软交换的核心思想以及MPLS在解决NGN中的Qos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5.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属于第三层交换技术,引入了基于标记的机制,它把选路和转发分开,由标记来规定一个分组通过网络的路径.MPLS流量工程是网络工程的一方面内容,解决实际运行的IP网络中的性能评估和性能优化问题.它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优化网络资源利用和流量性能的同时,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运行.该文分析了MPLS的工作原理、流量工程的概念,研究了MPLS的处理模型|、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出发 ,对 2种典型的网络技术 FDDI &ATM的设计特点和分层结构进行分析 ,并与 ISO/ OSI参考模型进行对比 ,最后指出了网络体系结构的实质和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十来年中,ATM成为下一代网络的重要技术,它可以提供空前的可伸缩性和性价此,以及对将来的实时业务、多媒体业务等的支持。在将来的信息系统中,ATM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就ATM在省发改委网络系统实际应用的一些相关问题以及今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异构网络中的分层组播:问题与解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异构网络中分层组播的研究进展.根据数据分层的特点指出要从可扩展性、公平性、是否解决IGMP延时、速率调整粒度等方面综合评估分层方案,将分层组播的设计过程分为层次组织、层速率分配和确定实施主体3个阶段,并据此将现有算法分为累加层与非累加层、静态分层和动态分层、端到端和路由器支持3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给出了动态分层、控制不良行为者、稀疏环境和无线网络中的分层组播等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
实现一个由ZR36060完成图像编解码,CS8900芯片实现TCP/IP协议,完成数据传榆,单片机则完成数据的调度、管理,对各部件的初始化和控制,完全不依赖复杂的实时操作系统,仅依靠单片机自身的监控系统和部分自主开发的应用软件,即可实现一个瘦客户型的局域安保监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