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MODIS/NDVI数据、气象站点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利用回归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详细地分析了河南省2000-2015年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驱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河南省16 a的年际NDVI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不均匀,植被覆盖整体上呈改善状态.(2)河南省各地区年均NDVI值与降水量变化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河南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值理论,使用2000-2012年河南省耕地实物投入数据,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整体特征和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3年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和各种投入要素能值整体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各种投入要素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贡献发生较大变化,农业机械和地膜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化肥的重要性基本保持不变,而劳动力和农药的重要性则大大下降;(2)不同等级耕地集约利用的县域数量分布大致呈倒"V"型,即中度集约利用的县域数量最多,而精细利用和粗放利用的县域数量最少;(3)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等级状况存在显著空间差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的县域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和西北部,集约度较低的县域集中于河南的整个南部;(4)河南省各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协调程度有所增加,其中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超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集中于河南东部和中南部,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集中于河南中部和西北部.最后,基于上述结论,针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炜  颜萍 《科技资讯》2009,(11):198-199
研究目的:分析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性特征显著,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特点;(2)影响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分为自然驱动力、政策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三大类。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一种十分稀缺、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非农化已成为必然.同时,自产粮食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使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愈加严峻.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当前河南省面临的几大严峻问题,均与土地有关.在此背景下,开展耕地集约利用研究,对于提高河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推进耕地集约用地,促进河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充分认识对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理解及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以河南省耕地利用相关数据资料为基础,从影响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因素的角度出发,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了适合评价区域范围内耕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以及评价区域的耕地利用综合集约水平;对河南省各地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整体上看,河南省北部集约利用程度较高,中部和南部次之,西部较低;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并引入倍差因子,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分析了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及其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能够影响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大小.在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子系统中,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其他子系统,而且制约着耕地集约利用的内部协调程度和整体水平.在横向研究中,全省各个地级市的耕地集约利用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时期,一些地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出现了剧烈下降,主要由于子系统变弱和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关系共同造成的.随着农业收益的相对落后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惠农政策以便提高农户对耕地的投入强度.  相似文献   

6.
开展城市功能区集约高效评价,可进一步揭示不同用地类型区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集对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分别对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进行集约利用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均较好.(2)南北向秦淮河沿岸和百家湖沿岸居住功能区,百家湖片区的商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较为均衡.(3)研究区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最优状态贴近度较好,土地利用程度最接近最优程度,土地利用强度集约利用状态较差.  相似文献   

7.
采用Theil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别对河南省1993-2013年间县域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农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1993-2013年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整体差异呈现先缩小后加大的特征,2004年之后整体差异持续平稳.而人均GDP呈现波浪式的变化趋势.(2)河南省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具有空间集聚的特征,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3)河南省县域农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整体维持在中、低水平协调状态,局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0~2004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徐州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徐州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耕地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选取福州市为评价单元,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三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5年间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空间对应关系比较强,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海南省18个县(市)为评价单元,从投入强度、利用效率和利用强度三个层面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深入分析1990、2000和2010年海南省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度的时空分异格局,以期为海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和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1990—2010年海南省各县(市)耕地集约指数明显上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琼海市和万宁县,南部的三亚市、乐东县和五指山市,北部的临高县等,其他地区处在中度集约利用及以下水平.1990—2010年间,平原地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山地丘陵地区,且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地区向山地丘陵地区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是揭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以广西新兴边境城市——靖西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靖西市2005年、2010年、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主成分分析法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靖西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林地-耕地-其他用地"为主导。交通运输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年均变化幅度为4.33%;主要转移特征为耕地向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2)影响靖西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其中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力更大。(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驱动因子与耕地面积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则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江西省吉安市2001—2010年期间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重心坐标分析法与逐步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计算与分析了吉安市耕地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其主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2)耕地年际变化率存在较大差异,区域之间耕地动态变化度和耕地利用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3)耕地重心的变化幅度略大于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变化幅度,人口、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与耕地面积重心的变化趋势相反;4)人口数量、粮食单产和人均财政收入是影响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因子;影响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人口增长率、粮食单产增长率和城镇化率增长率;影响垦殖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城镇化率增长率.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吉安市及我国中部地区耕地的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制定我国重点农业生产基地的耕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发展战略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河南省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构建了水资源压力与耕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发展态势较好但增速不同,水资源压力区域差异较大且整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增长导致水资源压力不断增长,二者具有正相关性,且水资源压力波动幅度相对较大.(3)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与水资源压力耦合度从低水平耦合发展到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则从中度失调发展到低度耦合协调.(4)河南省18市耕地利用效益与水资源压力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同且区域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4年、2009年和2014年四川省各区县的耕地利用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探讨2004—2014年四川省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相关性,通过Tobit模型方法揭示四川省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2004—2014年四川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为0.614,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攀西土地利用区耕地利用效率均值最大; 2)耕地利用效率较高效利用区逐步往西迁移缩减,较低效利用区及低效利用区向东向南扩散增加; 3)耕地利用效率H-H聚集区向西向南迁移,L-L聚集区向东迁移缩减; 4)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均耕地面积及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等.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值,进而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评价黑龙江省1997年~2006年耕地集约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且集约利用水平受化肥投入和农业受灾程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环洞庭湖三市耕地集约利用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湖南省环洞庭湖的岳阳、常德、益阳三市为典型研究区域,以土地集约利用为目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区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显示:2009年,岳阳市耕地处于中度集约利用状态,集约利用综合评分为0.6838;常德市耕地处于高度集约利用状态,集约利用综合评分为0.7465;益阳市耕地处于一般集约利用状态,集约利用综合评分为0.6581。总体上看,环洞庭湖三市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均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加大耕地投入强度、提高耕地产出效益是三市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50年来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不同的经济政策时期对耕地的不同影响情况,将1952-2003年分为3个时间段:1952-1983,1984-1998,1999-2003年,以SPSS统计软件为工具,利用各段的耕地数据资料,分别分析了耕地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子,同时还对50年的耕地变化情况进行了总体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再运用多元回归分析,预测出2020,2030,2040年的数量.结果表明,50年来,四川省耕地数量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人口因素、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和经济发展动态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河南省18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基于2004-2016年河南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河南省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并利用耦合动态度模型探索耕地各功能之间耦合关系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①2004-2016年,河南省耕地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均呈现下降趋势,社会和生态功能下降幅度显著.②河南省耕地各功能空间变化差异性显著.耕地经济功能增强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三门峡的经济功能增强最快;河南省各市耕地社会功能变化率以负增长为主,增强区位于豫西的济源、焦作、三门峡和豫中的许昌和漯河;2004-2016年河南省耕地生态功能持续减弱,生态功能增强快速地区基本处于豫西地区,豫北和豫东地区生态功能持续弱化.③河南省各市耕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耦合度大部分位于磨合和成熟阶段,郑州、济源和商丘耕地功能耦合度呈下降趋势;耕地功能协调度全省呈现低值集聚,基本处于过渡协调阶段,各地市耕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发展协调性差.  相似文献   

19.
以鄢陵县为研究区,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鄢陵县耕地利用变化是由于社会经济、农业政策、科技进步等主要因素共同驱动和影响的结果,反映县域耕地结构在产业的积聚和扩散、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正由传统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农田生态系统向结构更加复杂、生产更加集约、产品趋于多样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20.
熊晓峰 《河南科学》2023,(9):1382-1388
土地利用变化演变与探测归因对改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数据获取河南省土地利用信息,引入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异特征,综合自然因素、人文因素联合因子回归与交互作用探索因素和人文因素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表现为自然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2)地形是限制河南省地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高程解释度值为0.64;(3)因子交互发现:驱动解释力呈现双因子增强,且不同区域范围内各因子的驱动解释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表明从因子驱动角度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呈多因子协同作用,其中高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最强;(4)随着区域、因子间相互作用等,各因子对不同区域内土地利用影响力具有明显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