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川东平行岭谷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垂直变化特征,通过对四川盆地偏东部的重庆市荣昌区典型雾霾期气象条件下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PM1,PM2.5和PM10)的垂直连续监测,分析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垂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PM1,PM2.5,PM10的日变化在各高度范围内均表现为夜间浓度较高。3种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均随高度升高而下降,0~300 m内颗粒物质量浓度最高,PM1,PM2.5,PM10分别为39.61,193.62,338.87μg/m3。不同空气质量状况下,颗粒物浓度纵向分布不同。空气质量为良时,颗粒物随高度升高缓慢下降,600 m处PM1,PM2.5和PM10浓度为100 m处的70.49%,69.60%,65.94%;轻度污染期间,600 m高度的颗粒物浓度比...  相似文献   

2.
全反射X射线荧光(TXRF)分析是一种较先进的核分析技术,探测限可达到ng级.本文描述了TXRF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应用它分析了环境大气颗粒物.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大气颗粒物的年际、季节性、日变化规律及其在空间上的污染特征。介绍了国内外对大气颗拉物与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降水量及大气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两者相关性分析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于2006年4、7、10月及2007年1月在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大楼楼顶使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代表四季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样品,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样品中痕量元素溴、碘的含量.大气颗粒物中溴、碘的体积浓度表现明显的季节特征,TSP及PM10中溴浓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TSP及PM10中碘浓度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TSP中Br/I的比值为1.16-103.33,PM10中Br/I的比值为O.18-49.50,均呈现夏季高而冬季低的季节特征,且与颗粒物中碘的含量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逐年下降,影响其下降因素的报道罕见.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从影响能见度下降的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两方面分析其变化特征,并基于首次利用数码图像技术对石家庄市大气透明度观测的结果,划分能见度等级.在能见度最好的春季和较差的夏季,于不同能见度等级下采集PM10样品,运用元素分析仪测定总碳组分.结果显示: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好,夏冬季最差.能见度与相对湿度有较好的负相关,与PM10质量浓度秋冬季相关性较大,春夏季相关性最小.总碳质量浓度水平中等偏高,且春季小于夏季,春季在去除采暖期影响后,总碳质量浓度值更低.总体上,能见度差时,总碳质量浓度偏大;能见度好时,总碳质量浓度偏小.  相似文献   

6.
李晓燕  吴洁 《科技资讯》2013,(10):222-222,224
大气能见度是衡量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受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的双重影响。在空气污染因素中,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空气中悬浮的大气颗粒物对可见光散射和吸收所产生的消光作用。大气能见度低不仅会迫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还会造成人们呼吸系统发病率的急剧上升。本文对上海市大气颗粒物的粒度粒形、PM10质量浓度、总碳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应用SOS/Umu遗传毒性检测方法,检测五常市河水及傍河地下水遗传毒性物质并开展健康风险评价;表征不同季节傍河地下水遗传毒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五常市河水和傍河地下水中均存在遗传毒性物质,河水遗传毒性水平较高,傍河地下水遗传毒性水平显著低于河水,说明傍河取水(riverbankfiltration,RBF)对河水中的遗传毒性物质有一定去除作用,去除率最高可达99.6%.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河水及傍河地下水存在致癌风险,风险水平最高可达5.53×10-6;河水及傍河地下水遗传毒性季节变化特征显著,融冰期致癌风险值高于平枯水期和丰水期.表明温度和水量对河水和傍河地下水中遗传毒性物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健全水源地安全管理,优化饮用水处理技术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AMA 254测汞仪分析了淮南市大气颗粒物中的汞含量,分析其分布的季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气PM10和PM2.5颗粒物中汞的质量浓度季节变化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体积浓度变化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相关性分析中表明,大气中颗粒态汞主要富集在PM2.5中。  相似文献   

9.
污泥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应用SOS/Umu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评价了北京市18个污水处理厂的生污泥样品以及经过不同处理工艺处理后的11个污泥样品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生污泥在最高暴露浓度相当于2.5mg干土·孔-1时,均未检出直接遗传毒性效应,加入S9代谢活化后,样品S1疑似间接遗传毒性效应;处理后的污泥样品在最高暴露浓度相当于20mg干土·孔-1时,G10有疑似直接遗传毒性效应,且经S9代谢活化后表现出间接遗传毒性效应;G11表现出间接遗传毒性效应.SOS/Umu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污泥遗传毒性以及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基于Mie散射理论,对大气颗粒物PM2.5的消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混合颗粒系统消光系数的理论及等效计算方法.计算表明,不像大颗粒,PM2.5单颗粒的消光效率因子强烈地依赖于折射率和粒径;多颗粒的消光系数随粒度增加而增大,在强吸收时,也随分布宽度增加而增大;其随波长的变化与折射率、分布有关,往往是非单调的,而对混合的颗粒系统,还与混合比有关.分析表明,我们提出的消光系数的理论及等效计算方法也为实际大气颗粒物的光学特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1.
Gestational exposure to PM2.5 i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postnatal outcomes.PM2.5 can enter alveoli by using intratracheal instillation,even penetrate through l...  相似文献   

12.
宝鸡市可吸入颗粒物24h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宝鸡市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24 h浓度变化特征,总结其规律性,以便百姓参考.方法 利用2003~2007年大气自动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对宝鸡市区多年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每年分为采暖期和非采暖期2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结果 宝鸡市区PM10平均小时浓度值的日变化特征为12月份9点浓度最高,可以达到0.29 mg/m3,每年的3月份凌晨2点其浓度最低值,为0.03 mg/m3,每年的元月到3月中旬和11月中旬到年底,宝鸡市区PM10日平均小时浓度变化幅度较大,在6:00~11:00和17:00~23:00各出现一次峰值.3月份PM10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0.20 mg/m3,2月份PM10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0.12 mg/m3;非采暖期PM10浓度起伏较小,另外全天PM10浓度变化与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全年各月PM1024 h内的浓度变化规律明显,对宝鸡市居民合理安排出行、PM10控制和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水和含有可吸入颗粒物的空气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纺织厂的喷水室中,风速和喷水压力对可吸入颗粒物≤2.5μm亚μm级粉尘除尘效率的影响.得出了风速以及喷水压力和除尘效率之间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Speciation of iron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by EXAF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e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M), fractions with a particle size of less than 10 μm (PM10) or evenless than 2.5 μm (PM2.5) in aerodynamic diameter can be inhaled into human body and cause serious health problems[1,2]. The influence of the PM on healt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but also to its chemical speciation. The study on elemental speciation in atmospheric PM is significant for evaluating toxicity of PM and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formation a…  相似文献   

15.
甲苯二异氰酸酯对小鼠遗传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考察受试物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是否具有遗传毒性.通过小鼠染色体畸变实验,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进行检测.在给予甲苯二异氰酸酯1/16LC50和1/8LC50剂量的染毒组对染色体畸变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无显著性影响(P>0 05),而1/4LC50以及1/2LC50剂量的染毒组对染色体畸变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 01),结果显示,甲苯二异氰酸酯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以甲醇与二氯甲烷作溶剂,超声波萃取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硝基多环芳烃(Nitro-PAHs),采用反相C18色谱柱,以甲醇-水体系为流动相,采用HPLC分析大气颗粒物中的Nitro-PAHs.结果表明,大气样品中含有多种硝基多环芳烃,如:2-硝基芴、9-硝基蒽、3-硝基萤蒽、1-硝基芘、6-硝基苯并芘等。其含量在0.2-25μg/mL之间.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气环境的恶化,空气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现有设备在原始数据监测中存在诸多不便。针对以上情况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远程空气颗粒物含量检测系统。该系统携带方便,采用太阳能供电,经过低功耗优化设计可以实现长期在线监测。系统以STM32嵌入式处理器为控制核心,将激光传感器采集到的PM1.0、PM2.5、PM10以及现场温湿度等数据通过GPRS传送至以太网,上位机通过LabVIEW实现了数据的远程接收,以曲线和数据的方式加以实时显示并存储。系统实现了PM2.5等环境参数的远程、准确、实时的显示和处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控制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将燃油添加剂(FBC)按Fe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200、400、600 mg·kg-1掺混于柴油中制备出Fe-FBC燃油,分别标记为Fe200、Fe400和Fe600.采用傅里叶红外分析仪(FTIR)、发动机粒径谱仪(EEP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研究了Fe-FBC燃油对共轨柴油...  相似文献   

19.
20.
对煤矿井下煤体和空气的耦合场的能量交换、温度差异、空气介质等要素分析,结合煤自然发火理论的煤氧复合学说,推导煤层自然发火和漏风强度、温度梯度和季节的关系式.该关系式的计算结果表明,矿井深部煤体与风流的温度梯度越大,风压差越大,漏风强度也越大.接着,分析我国气温随地理、时间和季节的分布、变化特点.以宜宾地区各月份平均气温情况为例,分析白皎矿矿井深部煤体与风流的温差特征:按季节划分,春季温度差逐渐变小,夏季达到最小,秋季逐渐变大,冬季达到最大,年复一年.最后,统计白皎104次历史发火记录,得出秋冬2季煤层自燃的几率为59%,春秋2季的几率为41%,即秋冬2季煤层发生自燃火灾的概率比春夏2季大.研究结果为研究煤层自然发火规律及防治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