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产铀花岗岩岩体多为二云母花岗岩,其中黑云母遭受白云母化,进而改变晶体结构和铀的赋存状态,产生铀的活化溶解。大量实验结果表明,黑云母转变为白云母易发生于含钾、铝的氯化物酸性溶液中,形成温度多在350~500℃,压力(PH2O)20~100MPa。实验结果证实,酸性初始溶液对形成造岩矿物的白云母化和伊利石化更有利,并往往稳定于pH=3~4的范围,白云母化时转入溶液的铀含量最高可达30%。黑云母的绿泥石化易发生于400℃,50MPa含镁、钠,pH=6~8的弱碱溶液中。黑云母转变为绿泥石比其转变为白云母时释放出的铀要少得多,一般低于检测限。实验结果还表明,晶质铀矿在黑云母的白云母化条件下转入溶液的铀为104~130μg/L,比晶质铀矿在黑云母绿泥石化条件下转入溶液的铀(12.2μg/L)高近一个数量级。这种"矿前期蚀变"在"退色蚀变"过程中铀的丢失现象对于找矿具有普遍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对华南地区诸广山、贵东和桃山杂岩体中产铀与非产铀花岗岩的特征进行全面对比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产铀与非产铀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不同,前者属S型花岗岩,后者与I型花岗岩相似。岩石成因类型不同是造成上述杂岩体中不同地段铀成矿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与产铀花岗岩关系密切。对产铀的豆乍山岩体和无矿的香草坪岩体开展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微量元素分析,通过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来识别产铀花岗岩。结果表明,豆乍山岩体和香草坪岩体分别形成于(226±5) Ma和(223±5) Ma。相较于香草坪岩体,豆乍山岩体的锆石具有较低的Ti饱和温度和较高的U、Th含量以及较低的锆石与全岩的U、REE、Y等微量元素含量比值等。花岗岩中锆石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受到岩体中矿物组合的影响,因此锆石与全岩的U、REE、Y等微量元素含量比值可以作为区分产铀花岗岩和无矿花岗岩的标志。本研究成果有助于快速高效地圈定铀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4.
华南出露大量加里东期花岗岩,其岩石成因、构造背景长期存在争议。湖南省加里东期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主要形成于416~432 Ma之间,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岩石类型除少数为I型花岗岩外,大部分为S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富硅、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Rb、Th、U等元素,亏损Ba、Nb、Sr等元素;指示岩浆源区为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部分花岗岩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区域地质背景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指示湖南加里东期岩体形成于碰撞挤压峰期之后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区域内加里东期花岗岩中铀含量相对较高,为后期铀成矿提供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对产于辽宁省连山关花岗岩型铀矿床深部的绿泥石进行蚀变特征、化学组成、形成环境研究,并初步探讨该矿床中的绿泥石的形成环境与铀矿化关系。指出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242.54~286.89℃。与铀矿物共生的绿泥石主要是铁镁绿泥石、蠕绿泥石。含矿溶液沉淀时是一个还原环境,绿泥石不仅活化了花岗岩中的铀,同时还为铀矿化提供了良好的沉淀环境。  相似文献   

6.
北秦岭成矿带西段为花岗岩型铀成矿区,简述了北秦岭成矿带西段天水东部地区构造单元、岩浆区带的特征,天水东部为宝鸡岩浆岩区,发育多期次成因复杂的岩浆活动。通过岩体特征、产铀岩体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印支期中酸性及部分碱性岩与铀矿化关系密切。论述了宝鸡二长花岗岩与东岔碱性正长岩特征。前者属富钾贫钠准铝—过铝质钙碱性系列(A/CNK=0.98~1.00,K_2ONa_2O);CIPW标准矿物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表现为以V,Cr,Co,Ni相对亏损、Nb,Th,Zr相对富集的壳源特征;稀土为铕亏损,轻重稀土分馏程度逐渐增高,为壳源同源岩浆的产物;A-C-F和δEu-(La/Yb)_N图解为S型壳源熔融花岗岩。后者属A型花岗岩,为壳幔源混合特征。分析了4种产铀岩体S异地重融型、弱过铝—不过铝富钠Ⅰ型、弱过铝二长花岗岩序列Ⅰ型、Ⅰ-S型过渡类型的特征,并对产铀花岗岩大地构造环境,岩石类型,围岩,U,Th和Th/U比值特点,岩石地化,副矿物和脉岩特征作了详细分析。认为天水东部地区铀成矿条件较好,多数岩体具有产铀岩体的基本特征,铀成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铀资源之一,主要采用堆浸法提取铀.本文实验研究了铀矿石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铀浸出的影响.根据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铀矿石可以分为2个类型,Ⅰ类是发育赤铁矿化,呈暗红色,Fe2O3含量较高,Ca、Ma、Al含量较低;Ⅱ类是发育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呈灰绿色,Fe2O3含量较低,Ca、Ma、Al含量较高.铀浸出动力学受表面化学反应控制,矿石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铀的浸出有显著影响,Ⅰ类矿石铀的浸出率、铀浓度和浸出速率常数显著高于Ⅱ类矿石.矿石中的赤铁矿为铀浸出提供氧化剂Fe3+,从而促进铀的浸出;碳酸盐矿物一方面消耗酸,另一方面形成沉淀物,从而对铀浸出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某贫铀花岗岩体中铀的主要存在形式、配分特点及铀如何活化迁移,指出贫铀花岗岩在后期交代蚀变过程中能为铀矿床提供成矿物质。铀矿床形成于花岗岩体中铀的强“活化区”,而不一定产在铀的高“异常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贵东岩体产铀矿与非产铀矿花岗岩中晶质铀矿的标型特征。据研究结果,贫钍晶质铀矿的含量高是产铀矿花岗岩的基本特征,其晶质铀矿的强烈溶蚀现象是铀活化转移的直接证据,可以将其作为寻找铀矿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林头-苔洲地区处于相山矿田东部,通过总结研究前人在该地区的工作成果,分析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研究该地区矿石物质成分、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等特征,认为林头-苔洲地区铀矿床属于中低温碱交代铀绿泥石型,铀矿化主要受南北向F2张扭性断裂及次级构造裂隙的控制;苔洲地区铀矿体主要产出于砂岩层并受砂岩层位控制,娄岭地区铀矿化与第一次火山旋回花岗斑岩的关系密切;通过对林头-苔洲地区工作程度的研究,发现苔洲地区受砂岩层位控制铀矿体,娄岭地区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第一火山旋回次花岗斑岩、沿火山岩层间离张构造充填的斑状花岗岩等多个成矿有利地段还没有进行较系统的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1.
308铀矿床产于诸广花岗岩体中,铀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其次为铀石。脉石矿物有微晶石英、绿泥石、水云母、萤石等;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赤铁矿以及副矿物锆石、金红石、磷灰石等。沥青铀矿在矿石中呈斑点状、粒状、环状、脉状,矿石结构以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多为浸染状构造。铀主要以独立铀矿物形式存在,生长于矿物裂隙及边缘。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三种成矿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作者认为可用“演化成矿”,“活化成矿”及“演化和活化混合成矿”三种成因模式概括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矿过程.对三种模式的成矿机理及找矿意义的研究表明,与不同成因系列产铀花岗岩有关的铀矿床成因专属性存在着差别.与改造型产铀花岗岩有关的铀矿床成因类型较多,上述三种成因模式均可见到,而与同熔型产铀花岗岩有关的铀矿床则以“演化成矿”为主.属不同成矿模式的铀矿床其铀富集机理和成矿过程也不尽相同,故其找矿判别标志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通过对比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借用成功经验,以花岗斑岩成因演化、花岗斑岩浆作用与铀成矿作用研究为纽带,对相山矿田南、北部产铀花岗斑岩系统的深入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实验来研究花岗斑岩岩体野外产状、岩石岩相学、地球化学等特征,查明相山矿田南、北部产铀花岗斑岩形成过程中地球化学元素特征与变化、构造背景等问题。总结相山矿田南、北部产铀花岗斑岩演化阶段和成因机制并分析其异同点,拟解决相山地区花岗斑岩岩浆的来源及形成地质背景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量的野外槽探和钻探研究,结合显微镜分析,查明辽宁省黄沟铀矿田矿化围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水云母化、赤铁矿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硫化物化和碳酸盐化.铀矿化形成典型蚀变矿物组合:绿泥石+石英;绿泥石+水云母+石英;绿泥石+钠黝帘石+石英;绿泥石+水云母+赤铁矿+石英.水云母化应早于铀成矿期,为铀成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为成矿期蚀变;富矿主要与赤铁矿化、绿泥石化、水云母化等密切相关,其中赤铁矿化与绿泥石化叠加在一起对铀矿化作用显著,且近矿围岩蚀变强度越大、种类越多、叠加越多,则铀矿化越富.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和广东等地为代表的中国东部花岗质岩石的钾-钍-铀元素资料为基础,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它们的基本变化规律,讨论了地球化学类型、区域分布特点和岩石成因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东部花岗岩可被划分为正常、高铀和低铀三种类型,存在南方以正常和高铀型为主、华北以正常和低铀型为主的分布规律,前两类花岗岩的源岩分别为变火成岩和变沉积岩,低铀类型可能衍生于曾经历过表生风化作用的变火成岩、或低成分成熟度的变火成硬砂岩物质。  相似文献   

16.
利用诱发裂变径迹结合铀浸取分析资料,对城山岩体及围岩的铀赋存状态和配分进行了研究。岩石中的铀按照浸出难易程度可把其分为固定铀和活动铀两大类。岩体中的原生铀主要是铀的简单氧化物和类质同象置换或晶格吸附铀二种,以那种存在形式为主取决于全岩铀含量的高低和付矿物含量的多少。岩体和围岩的铀富集均与铁质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一些次生氧化物吸附了较多的铀,系原生铀的活化迁移所致。各种围岩(沉积岩)向着接触带,随着其基质的粒度增大,含铀的点状放射源的数目减小,但放射源变得更强。紧靠接触带的固岩,由于受岩浆期后热液的影响,铀含量明显增高。岩体由中心向着接触带铀的浸取率变大。岩体不同侵入阶段从早到晚活动铀的含量增加,铀赋存状态的变化趋势是固定铀→分散的活动铀→集中的活动铀。只有铀含量和浸取率都高的岩石才能提供较多量的活动铀,从第三侵入阶段岩石中淋滤出足够的铀形成矿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铀源主要来自岩浆分异。  相似文献   

17.
铀矿石特征和铀存在形式有助于查查香卡铀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的研究。查查香卡铀矿石地质特征分析和显微研究表明铀矿石主要为糜棱岩化斜长角闪岩、碎裂岩、角砾岩及正长花岗岩,矿石经历了韧性和脆性变形,铀矿物与长英质脉体关系密切,呈脉状分布。矿石放射性径迹、化学分析显示,矿石中铀矿物主要以铌钛铀矿为主,其次为晶质铀矿、铀钍矿及钍铀矿物,矿石U含量与Th、Nb、Ce、La和稀土总量呈正相关性,其中Nb、Ce、La、Th含量可达工业品位。综合分析,查查香卡铀矿床至少发育两期铀矿化,前期为独立铀矿化期或者铀钍矿化期,后期为铀、钍稀土综合矿化期。  相似文献   

18.
粤北诸广山岩体为印支-燕山期形成的多期多阶段复式岩体,其南部发育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本文根据该岩体密下水地区出露岩性的宏观韧性变形与镜下微观证据、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年代学约束,认为区内燕山期花岗岩为同构造侵位岩体,能为区域热隆伸展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提供可靠的年代学约束,可准确限定热隆伸展构造活动的时间下限。研究表明,区域热隆伸展运动启动于燕山早期(~160 Ma),较前人利用中基性侵入脉岩限定的时限提早了约20 Ma;区域铀成矿时代从早期(~150 Ma)至晚期(~40 Ma)与区域伸展构造活动的时间具有高度耦合性,揭示出区域热隆伸展构造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对区域铀成矿具有控制作用;同时,该期同构造花岗岩与构造前花岗岩的接触带是早期高温铀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9.
四川九龙里伍铜矿是一个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的复杂成因的铜矿床。该文利用地面γ能谱测量的钍、铀、钾含量数据,经研究得出:在铜矿化及变质作用之前,其沉积源区岩石(二元混合成因)中钍针、铀、钾的含量和比值遵循分式线性函数定律,铜矿的成矿作用(分离作用)遵循幂函数定律。  相似文献   

20.
脉石含量高和矿物学性质复杂是导致低品位铀尾矿中的铀难以进一步回收的主要原因,而破坏复杂的脉石矿物结构是提高铀解离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详细分析了铀尾矿工艺矿物学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五种氧化剂(H_2O_2、MnO_2、Fe_2(SO_4)_3、HF、HClO_4)对铀尾矿粒径分布、形貌特征和物相组成的影响,揭示了酸浸过程中氧化剂与脉石矿物之间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H_2O_2可将硅酸铁盐矿物分解而使铀尾矿粒径变小,MnO_2可将硅酸铁盐转化为硅酸锰盐并伴随着硅酸锰盐物相的结晶长大,Fe_2(SO_4)_3对脉石矿物无破坏作用,反而能使脉石颗粒发生絮凝,HClO_4与HF可在脉石矿物表面或内部造成强烈的腐蚀而形成细小的孔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