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新的特点,人口结构呈现新的变化趋势.针对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综合使用灰色预测、回归拟合等方法,运用MATLAB、EVIEWS等软件编程,通过预测对比分析是否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研究:全面实行二孩政策后,预测2017~2030年中国人口总数;论证了全面实行二孩政策后,2020~2030年中国的人口结构,针对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预测.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人口宏观统计数据,使用回归分析及偏微分方程等方法,对全面二孩政策下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进行分析,预测了中国人口的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不仅可以改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实现了中国人口的平稳过渡,防止因人口波动所导致的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预计中国人均GDP在2030年达到20.06万元,在2050年达到37.90万元.  相似文献   

3.
以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建立Leslie人口预测模型.分析单独二孩以及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对黑龙江省未来25年的人口结构的影响,并用转移矩阵分析人口结构的变化.通过孟德尔遗传定律改变生育率参数,计算出2015—2040各个年份的人口数据,并分析对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劳动力供给与就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而给出实行单独二孩及全面二孩政策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与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和入托入学等一系列行业与部门息息相关.通过调查居民二孩生育意愿,从教育、医疗和就业3个方面研究在全面二孩政策下人们产生的新需求,使用RPART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调查数据,研究如何布局好二孩政策的配套措施,消除居民的生育顾虑,促进二孩政策的推行,解决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优化人口结构.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面二孩视角,运用1996~2015年我国人口结构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模型,探究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5~64岁人口数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的正向影响最大,以此验证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最后,根据模型结果并结合我国人口结构现状和生育政策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二孩政策下的人口结构,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人口发展模型等一系列方法,综合分析了人口的各项指标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依托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分析对象,分析得到所选择地区人口结构的评级.同时采取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等对上海地区未来人口结构进行预测,以此改善该地区人口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该文采用国家统计局中给出的准确具体的数据,保证了分析预测方法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人口问题对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准确预测人口数量对政府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行,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为了提高人口的预测精度,根据2010—2017年陇南市的人口数据,采用灰色系统预测GM(1,1)模型和生长曲线建立陇南市人口变化的数据模型,并与实际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预测得到的数据与实际数据拟合性较好,满足相应的验证精度,可以用来预测未来陇南市人口变化趋势,为当地政府确定建设思路和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50名蚌埠市居民生育意愿的调查数据,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原理,从家庭生育成本的角度构建职业女性二孩生育抉择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已育职业女性进行二孩生育选择时,各成本因子影响效度不同,经济成本因素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孩子的抚养成本和教育成本影响显著.机会成本影响因子作用明显,主要表现为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和自身价值实现.为更好发挥全面二孩政策的积极作用,应建立生育成本社会补偿机制,破除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容县四十多年来人口的发展变化趋势及现状特点进行分析,然后用自然平均增长法,回归预测法,灰色系统GM(1.1)模型,中国人口模型及逻吉斯蒂模型等方法对该县未来人口的发展作了预测,经地预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选取了中国人口模 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二次指数平滑的干预模型在CCI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views软件和二次指数平滑的干预模型方法对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建立了动态模型,并预测了未来4个月消费者信心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此模型比较好地解释了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发展的动态结构,使政府能有效监控主要经济变量的未来走势,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灰色关联系数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人口结构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的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结构与资源环境2个系统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测算人口结构与资源环境的系统耦合度,并对各地区的人口结构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类型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人口结构各变量中与资源环境的关联度最大的是中等教育人口量和城镇人口数量,关联度最小的是文盲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人口结构现状,对影响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指标,建立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的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选取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山西、浙江、安徽、海南、云南以及新疆等具有代表性的10个省市,建立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各地区进行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13.
对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模型这2种基本的人口模型进行了改进.将2种改进模型的拟合预测与实际人口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2种模型预测结果都比连续型和离散型的Logistic模型的预测结果要好.在改进的阻滞增长模型中,当j(x)为x的一次函数时预测结果误差比所有模型的误差都小,是所有预测结果最好的一种模型.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人口发展特点,应用改进的Leslie离散型人口预测模型,对黑龙江省人口进行预测.通过与其他几种人口模型比较可以看出,利用改进的Leslie离散型人口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考虑了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的增长起着阻滞作用,且随着人口的增加,阻滞作用越来越大.运用数值微分技术对Logistic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合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拟合.较好地反映出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并对2011—2030年人口数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把中部崛起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提了出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中部地区发挥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河南省委于2003年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号召.同时制定了相应的中原崛起战略,其中人才战略是其核心和关键.人才战略离不开大力发展教育,结合河南人口、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尤其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把人口大省建成人才强省,为实现中原崛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2020年中国出台更大规模减税政策,极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探究新减税政策对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的影响,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提供建议,为中国减税降费政策试施行提供支持,促进经济合理有序发展.运用计量模型,通过分析中国近年来的税收收入数据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对不减税情况下中国2020年的税收收入进行预测,同时根据各省市已经...  相似文献   

18.
住宅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目前,影响房地产住宅市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人口特征、城市化进程、开发成本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住宅市场产生影响,其中的人口因素是影响房地产住宅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关注人口变动特征对引导住宅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就人口因素对住宅市场的影响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东北三省1999~2014年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利用STIRPAT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东北三省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并设置基准和低碳情景预测2020年、2030年东北三省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人口总量、城镇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二产增值比对东北三省的碳排放起正向推动作用,其中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的促进作用最大,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2)经过情景预测分析:2020年基准情景下,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41、0.54、0.48;2030年在基准情景下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三省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31、0.62、0.41.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趋势,对比并选择较适宜进行人口预测的FDE模型.查阅最新统计年鉴数据,依据已有的往年参数数据,使用MATLAB、EXCEL等软件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值进行预测,将预测的未来我国总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等参数值带入原假设的数学形式模型中得到最终的可计量PDE模型;根据官方公示的年末人口总量统计数据,使用上述的模型进行迭代求解,达到对我国2017~2030年年末总人口进行预测的目的.最后对预测的结果作出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