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展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耦合性研究,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进行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SER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选取2000年~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SER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处于整体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各省市分布不均.东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江苏耦合协调发展度最高,贵州耦合协调度最低,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保持平稳,上海、重庆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2.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20年共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2000—2019年间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好转,并呈现地区差异;但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并对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为它的健康管理及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诊断指标体系,使用正态云模型进行有关健康诊断,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 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等级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等级较低的省(直辖市)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和下游区域,中游区域是整个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状况最好的区域。2)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按健康等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田子系统、水子系统、山子系统、草子系统、湖子系统、林子系统。3)在由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构成的46种系统组合中,90%以上的系统组合的耦合度高于0.8,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约98%的系统组合协调度为0.3~<0.5,处于轻度失调阶段。4)林业单产、森林蓄积量、湖泊面积、人均水产品、渔业总产值等指标是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  相似文献   

4.
基于耦合协同理论,对2009-2018年西部12省(区、市)科技创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三大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来西部地区正在由中度失调向初级协调阶段过渡,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能力较弱,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区域经济引领型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旅游业-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广西区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2003年~2013年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并对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数的时空演变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旅游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紧密,且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均表现出较好的上升态势;基于时间维度,广西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从较低水平耦合协调过渡到高度耦合协调阶段,现已进入良性耦合协调时期;而空间维度上,广西区域内部关于两者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差异性显著,其中仅桂林、南宁和柳州3市达到了中度以上耦合协调类型,而其他城市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大都处于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类颉颃阶段.由此可见,区内部分城市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通过收集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旅游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流发育不均衡.上海、江苏、浙江的流质指数明显好于其他省市,属于优质旅游流;其他省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差,属于低质旅游流.2)游客密度差异明显.上海的游客密度远远超过其他省市,处于第一梯队;江苏、浙江、重庆的游客密度指数一直在14之间,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份游客密度较小,处于第三梯队.3)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逐步缩小,旅游经济的集中度由38.018逐步降到33.032,从2002—2014年地理集中指数仅降低了4.986,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实现均衡化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以期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带和都市圈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人口与经济能否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性问题。采用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口与经济协调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并不协调,区域差异明显,除了大连是中度协调发展以外,其他地区都不协调。大连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度单独聚为第一类,是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中人口与经济发展较为协调的地区;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聚类为第二类,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盘锦聚类为第三类,属于极度失调衰退类。  相似文献   

8.
利用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地图工具,研究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水资源压力,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10%的区域面临"高"或"极高"水资源压力,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和四川是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压力最大的6省(市)。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此前工作基础上,利用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GDP废水排放量评价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经济效率,得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经济效率存在梯队差异。水经济效率低下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出现水量、水质压力的原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需提高各产业用水效率,削减用水量,以实现2030年用水红线指标控制要求。结合各省市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长江经济带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或协调机制,推行许可证制度、横向生态补偿等综合管理政策框架,继续加大对相关研究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9.
为正确认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协调程度,构建3个系统的2级指标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9—2017年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及空间差异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D人员全时当量、人均GDP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贡献率较高,3个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均存在省际差异变化,创新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整体上呈正相关、与生态环境状况呈负相关;从时间上,2009—2017年3个系统耦合度水平较高且部分地区年际差异变化大,而耦合协调程度较低且年际差异变化幅度较小;从空间上,该区域各省(市)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且呈集聚态势,各省(市)耦合度基本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且呈东高西低差异态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模型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差异特征,不平衡问题突出;2)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总体水平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旅游业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3)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处于边缘省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易出现极化的现象,未来应重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质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评价福建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福建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的耦合关系呈现低度耦合、中度耦合及高度耦合的3个耦合阶段,两者的协调度呈现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协调关系经历了严重失调到优质协调的升级过程;2)2015年,福建省省内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的耦合关系各有差异。厦门、福州、泉州的两者耦合关系属于高值高度耦合类型,三明、莆田、漳州,龙岩两者耦合关系属于低值高度耦合类型;厦门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协调关系属优质协调类,福州、泉州两者协调关系属于中度协调发展类,莆田、漳州,龙岩的两者协调关系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南平、宁德两者协调关系属于严重失调衰退类。根据协调发展亚型分类,旅游业发展滞后型的城市有福州、三明、莆田及漳州,旅游产业超前发展的城市有厦门、泉州、南平、龙岩、宁德等市。  相似文献   

12.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区、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赋权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9-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区、市)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但均呈上升趋势,城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研究区城镇化-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保持在0.4~0.6,但各省(区、市)均呈较稳定的缓慢上升趋势,逐步向良性协调方向发展;耦合协调度大致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主导制约因素皆为旅游产业滞后.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双碳”目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将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工业碳排放效率分别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行耦合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索两类耦合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两类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都有所提升。大部分省份达到协调发展,下游区域耦合水平明显高于中上游区域。工业碳排放量、第二产业人均产值和各产业比重是影响两类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区域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年~2015年区域内的28个地级市在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升不明显,部分地区濒临失调;2)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地市之间差异较大,明显存在区域不协调的状况;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襄阳、宜昌、黄石、株洲、衡阳市近年来发展较好,耦合协调度增高,这表明在城镇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但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区域来说,还需要重视整体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5年环洞庭湖区三市经济得分低于环境得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较为凸显。环洞庭湖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得分低于长株潭地区而高于湘南地区和大湘西地区,协调类型稳定处于初级协调状况。因此,环洞庭湖三市必须依托自己的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两型化升级改造,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拉动环洞庭湖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6.
正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区域重大战略。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赋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使命。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  相似文献   

17.
融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土地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2012年、2015年、2018年3个时点上长江经济带115个地级单位的经济和土地生态的时空动态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指数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分布特征,且呈现前期新一线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带动后期连片式发展为主的特征;2)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以及大范围面状分布的特征;3)因耦合协调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存在内部一致性,故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状况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规律,长三角地区是整个经济带两系统互动效用的最优地区,而耦合协调低值区域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西南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湘西地区.  相似文献   

18.
构建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三重内涵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数,采用等权重加权法评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从生态人居、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建立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呈稳步提升态势,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但省际差异依然较大;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与全国基本持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空间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除下游地区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型,其他地区均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滞后型.建议加大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倡导家庭绿色消费,降低能耗强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和工业绿色发展;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河南科学》2016,(11):1934-1942
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为旅游产业水平的提高提供经济基础.首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进行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的耦合协调研究,随后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做进一步探讨和优化.结果表明,在空间层面上,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和南阳市实现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其他14地市则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同时,除郑州市达到优质协调外,开封市、洛阳市和焦作市为区域经济相对滞后型,其他14地市均属于旅游产业相对滞后型;在时间层面,河南省不同地市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郑州市提高幅度最大,济源市提高幅度最小,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拉大.最后提出促进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打造国际旅游品牌等提高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建议,促进河南省由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跨越.  相似文献   

20.
依据长江经济带2005、2010和2015年11省市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面板数据,构建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和SPSS软件,运用变异系数赋权法、耦合协调度函数建模法、相关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程度逐步上升; GDP、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旅行社总数、星级饭店客房收入、星级饭店餐饮收入、星级饭店其他收入与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根据旅游-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变化规律,提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