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我国传统工艺保护及振兴也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已全面部署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各高等院校设计专业把传统村落中民间工艺作为重要的调研对象,田野调查是传统手工艺认知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研究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以多次教学实践调研为基础,从文献分析到田野调查,从理论构架与实践操作,涉及到村落的选择、日程安排、素材收集、数据整理及成果汇报多方面内容。归纳调查中的经验及具体方法,为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的田野调查乃至传统遗产保护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川西林盘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成都市大邑县某林盘为例,通过对川西林盘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剖析,阐述了川西林盘的空间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社会意义.借鉴国际遗产保护视野中的相关的理论,从乡土建筑遗产的视角,以维护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为目标,以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原则,多角度探索川西林盘转型发展的“活化”机理和应对策略;利用课题组设计案例与活化再利用的转换属性结合分析,为乡土建筑再利用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途径,对我国下一个历史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启示意义,也为世界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提供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风貌的积极意义的样本.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复兴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探索与村落保护及活化利用相融的产业发展举措是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归纳总结了福建省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模式,剖析了当前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应体现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城乡互动的要求,并从整合城乡资源、强化活态传承、增强发展能力、推进机制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空间类型,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产生、传播、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村民产生行为活动、形成和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场所。但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大量的人口外迁,导致传统村落文化和文化空间正逐渐失去活力,甚至面临消亡的危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研究乡村振兴与文化空间的关系,解析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类型,并以河南省信阳市扬帆村为例,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与更新村落的文化空间,活化传统村落的人文资源,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从本质来看属于乡土社会,其社会文化以乡土文化为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承载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民俗活动的场所,在村落的生成与衍变过程中有形成公共舆论并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与教化的作用。伴随日益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而诱发了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村落空间的凋敝。如何使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在留存乡土情怀与文化前提下,使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更新村落构筑模式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该文从人类行为学相关理论出发,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人的行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广西少数民族聚落公共空间更新问题,为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打造传统村落地方品牌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效益,是实现乡村旅游活化的有效途径。基于S-O-R理论,构建研究理论框架,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落品牌“商品化”进程涵盖了品牌价值提升、文化价值延伸、经济效益转化三部分;传统村落地方品牌建构对游客消费行为起间接影响作用,地方依恋是沟通地方品牌建构与游客消费行为的“桥梁”,其中介效应得到了验证;为实现地方品牌价值向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应当深度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注重保护乡土景观,完善食宿消费服务体系,使单一产业转向多产业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立足于鄂西南山区,以土家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利川市老屋基老街传统村落为例,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提出相关保护方法与措施,寻求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农民主体性的实施和发挥,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当下农民主体性缺失现状,基于村落体育文化视角,探研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以助力农民主体性生成、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研究法,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内涵,通过典型村落实践叙事,对村落体育主体性进行解读,探讨其提升应该注意的问题。研究认为: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内涵是建立在村民认知和实践基础上的实践主体、权力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村落体育主体性是一个渐进生成的过程,同时存在着村民作为实践主体的不在场、权力主体的让渡和价值主体的偏移现象,在新时代背景和语境下,村民价值主体性是村落体育主体性的核心理念和实践向标;乡村振兴视域下提升村落体育主体性,应该坚持“马克思价值主体性”的村落体育发展方向,坚持村落体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村落体育服务于村民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地生态系统理论,探查微旅游作为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的出路.考量传统村落具有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空间差异,构建不同的微旅游发展模式.结果表明,人地生态系统是考察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微旅游是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乡村旅游(微旅游)→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乡村旅游(微旅游)实现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划分为都市依托型(环巢湖及沿江片区—游赏观光、娱乐休闲)、景区依托型(皖南片区—文化休闲、文化养生)、生态依托型(大别山片区—红色教育、绿色消费)三种微旅游模式,并相应构建了具体微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东莞村落按照整体风貌评价可划分为传统村落型、城乡融合型和传统农村型,三种类型的村落在聚落形态、保存状态、价值形态上均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比三种类型的村落在古建筑修缮、巷道维护、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环卫基础设施等建成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各自面临的资源优势和机遇挑战,提出三种类型的村落结合乡村振兴的保护与发展路径,以期对国内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村落,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绵阳市魏城镇铁炉村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定量分析铁炉村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解析铁炉村"组团轴线式"的空间结构,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利用的新思路:应保护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环境治理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各方主体的积极参与。数字赋能能够推动乡村环境治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在“数字—数据—数据智能”的作用下,以数据驱动的技术变革使乡村环境治理实现了精准化、智慧化和智能化。目前,大多数文献主要从思想观念、总体规划、治理主体、治理模式等方面研究了乡村环境改善与治理对策[1-3],多着眼于研究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现状和优化路径,而对于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研究还不够丰富。因此,本文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的逻辑关系,以期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区域到村落分析徽州传统村落,研究自然山水对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肌理结构的影响,为徽州传统村落保护提出新的思路。【方法】以徽州区域内入选国家级以及省级的共计5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量化指标来反映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山水特征与村落分布、肌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聚集分布,选址多位于丘陵和盆地中,海拔在100~300 m的村落占78%;分布在水网3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约占65%,分布在水网5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占90%;传统村落布局、内部街巷结构等肌理呈现顺应山形水势变化的典型特征。【结论】山水作为徽州独特的自然资源,决定了村落空间分布位置,影响村落的选址、布局、内部结构,并内化成徽州特有的聚集、团结、拼搏等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拥有大量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者,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以中国传统村落——大余县云山村为例,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和云山村的实际状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其规划策略.本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大余县云山村的规划建设,同时也可为其他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拥有大量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者,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以中国传统村落——大余县云山村为例,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和云山村的实际状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其规划策略.本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大余县云山村的规划建设,同时也可为其他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对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历程、文献类型、期刊来源等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同时采用主观筛选法和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相结合,对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13篇硕士、博士论文和90篇重点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如下:(1)文献研究中案例研究是主导,理论研究较少;(2)研究内容主要有规划、建设、安全、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廊道、调控机制、定量和其它研究,其中规划和建设研究文献占主体;(3)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稀少等。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对6个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对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历程、文献类型、期刊来源等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生态基础设施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同时采用主观筛选法和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相结合,对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的13篇硕士、博士论文和90篇重点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如下:(1)文献研究中案例研究是主导,理论研究较少;(2)研究内容主要有规划、建设、安全、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廊道、调控机制、定量和其它研究,其中规划和建设研究文献占主体;(3)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稀少等。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对6个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村民日常交往与公共活动的重要空间,是传统村落的核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受到冲击,日益衰败萎缩,对其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选取闽西地区的桂峰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调研、访谈记录,梳理桂峰村公共空间体系,分析桂峰村公共空间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以期为闽西地区传统村落的振兴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文化表达著作权主体保护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表达创作的主体为特定区域或民族的群体权利主体,在"乌苏里船歌案"中虽然承认了相关主体的著作权,并判定其乡政府代理行使相关权利,但是缺乏政策及法律根据。创作传统文化表达的群体应当成为受著作权保护的特别权利主体,我国应在特别著作权的保护模式下,分两步构建传统文化表达的著作权主体制度,设立群体的法定代理主体代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20.
村落地名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紧密相关,对于一个区域地名的分析研究可谓认识该区域的一把钥匙.本文以山西省介休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文献解读、实地考察、地图识读与绘制等方法解析了介休市村落地名的类型特征、区域分布特征和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