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与“德”是《老子》中重点论述的中心。关于“道”与“德”的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伦理形成的认识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刘侠 《科技信息》2014,(8):103+109
德是《老子》中仅次于道的哲学范畴,老子赋予德以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地位。由于译者在时代、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德的理解和英译多种多样。本文首先从道之德和人世层面之德两个方面阐述了《老子》之德的丰富内涵,再对三个典型译本中关于德的几个关键句子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给《老子》的英译提供某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老子》以"道"为其主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形上学的创始者,《老子》形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的原初原因是什么,以及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本文对比了中西形上学思想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老子形上学思想的路向,着重论述了其形上学本体论的思想,最后总结了其形上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4.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5.
汉代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是对先秦文献《老子》的注解。该注在诠释中除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之外,还利用转换论题、切换立论角度等诠释学方法对《老子》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以开拓出新的论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自然长生之道"上升为"常道",摆在了比"经术政教"之"可道"更重要的位置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在"自然长生之道"与"经术政教之道"的一升一降之间,开辟出了阐释的新领域。这是本书至为关键的一个诠释学问题。由于其将"自然长生之道"上升为"常道",客观上为早期道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术用说”以法家“君权”思想为主导,自韩非子《喻老》《解老》始即成为解老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术用说”并非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而是一种有目的的曲解。老子学说当是合道为德之法,守“道恒无名”,“空其心”,“弱其志”,消除主观意识,不以志为。其旨,无志而已。以“志”为关照,可见“术用说”以“术”纵志偏离老子无为之旨的实质所在。老子举事理以“观复”,“知常”以归,不离道朴;“术用说”见事理以为术用,纵志妄作,之向无常。为“道”与为“术”正逆两途,反其志以观,可以去伪见真。  相似文献   

7.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老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水”、“柔”、“朴”及“无为”等,以后现代主义的语言结构解释了《老子》中的道的作用,并通过《老子》的思想反醒20世纪理性主义(二分法思维结构)的有限,展现出老子思想中共视与开放的思维系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老子第一个提出了"道"这一哲学范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系统中的核心范畴。"道论"是老子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主要贡献之一,他的另一个杰出贡献是朴素的辩证法。"道"字在老子之前早就流行,它的本意是指行路,以后其字义不断抽象化、普遍化,同时也多样化层次化了。但在老子之前,"道"字还停留在形而下学的范围,其最广泛的应用是"天道"、"人道"、"地道"三者,但仍都是有限的事物。老子的《道德经》,首次阐明了道的无限性、超越性、自然性和普遍性,这就使"道"摆脱了感性色彩,上升为最高哲学概念。本文就将以"道"为中心简单阐述老子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老子所言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四大”思想中,不仅有着积极的工夫论思想,而且预设了完备的体道路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道德经》所言的道之含义,老子层次递进的“四大”思想应该是自人始道终,至“法自然”最终兼摄的四个层次,其中蕴含的功夫论和境界论也是对现实的人的理想性规定与激励。整体言之,“四大”思想也集中体现了《道德经》所蕴含的宇宙论之意涵。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比较文化的视角对《老子》的修身之道进行了分析。《老子》中的修身之道具有“内向超越”的维度,这不同于西方的“外向超越”。在《老子》中身不离道,道不离身,体性一如,在与道俱化中无己成己,而道动于返,用于弱,归于化。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公开出版的竹简《老子》不仅字数、章次与帛书、今本大不同,并且思想内容亦有很大出入。简本没有抨击儒家仁义和礼的文字,也没有提到愚民政策,并且简本《老子》并没有说"为学"与"为道"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3.
《老子》以"道"为核心概念,运用"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主张"道法自然"的治理模式,强调"无为则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治思想基础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境界,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老子》主张从解构的角度审视权力和政治的功用与同时代其他各家思想的治理向度迥然不同,不仅促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治世"的出现,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有限政府构建和深化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道家思想是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本文探讨道家思想与西方现代刑事法治理念的贯通。对老子思想中的"柔"与刑法谦抑精神,《易经》中的阴阳之道与两极化刑事政策思想,以及《道德经》中"和"与"俭"的观念与西方恢复性司法理念之间的契合展开研究,并将上述思想对我国刑事法治的现实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儒家与道家常被看作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其实,儒道二者在修身思想上有许多一致之处。通过对儒家经典《周易》与道家经典《老子》修身之道作一比较,可看出儒道两家在修身思想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就《老子》与《论语》这两部道家与儒家的原始经典,讨论在老子与孔子思想体系当中,他们各自道的原貌。从而得出结论:老子与孔子各自所主张的"道"之本源是相同的。经过他们二人的加工与整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阐释"道"的含义,才形成了后世道家与儒家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多年来很多公务人员不熟悉马克思主义,不重视理论学习,提出公务人员应传承和恪守老子“以道蒞天下”的管理哲学思想.老子的“道”是指客观规律,就是指理论包括管理哲学.老子的“以道蒞天下”,就是认为要用“道”(客观规律)来指导国家社会的管理,并普及之.重新阐述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关于“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以道蒞天下”与学理论用理论的价值,特别是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宇宙大爆炸假说”与《老子》中“道”的本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宙大爆炸假说”与《老子》中的“道”论相似,“道”的本义似应是“宇宙体积为零”状态;《老子》论“道”的思维方法与现代宇宙论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老子》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其哲学基础是“道”。“道”可以作为企业管理领导者的指导原则。挖掘老子管理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利于提高和增强现代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助于加强和深化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老子》讲“道”超越感觉经验的有限与浮浅,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领悟力和整体直观能力;讲“道”的“自然”、“无为”特点,包含着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睿智;讲事物否定的辩证法,使人能自觉恪守柔弱无为的原则,不固执于一得,不逞强于一时;讲得道者“上德若谷”的包容性,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本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