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在看似缓和的形势面前,西方敌对势力加快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步伐。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已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向社会主义国家发起了猖狂的和平演变攻势,使东欧、苏联相继演变。我们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反和平演变斗争的严峻考验。如何认识这场斗争,怎样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平演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摆到我们面前。从当前斗争的形势看,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努力把握好三点。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是一个危害民生、涉及经济、政治、国家稳定与社会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损害了身体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由环境问题所引起的纠纷、投诉和群体冲突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更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使国家和民族失去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由此引发的生态灾难对国家安全所构成的威胁甚至比传统的战争破坏更加可怕;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战争与冲突的导火索和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危及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程波 《科技信息》2010,(19):I0096-I009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把"和平演变"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社会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行,妄图摧毁和颠覆社会主义世界。毛泽东最先认清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阴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率先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展了伟大的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实践。本文拟对毛泽东的防止"和平演变"思想进行研究探析,由此认识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胜利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 ,同任何其他新技术一样 ,互联网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导致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在经济领域 ,互联网络有力地推动全球性资源配置和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的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 ,但数字鸿沟的存在却让互联网没有连接的地区也被新的全球经济所抛弃 ,造就了新的经济依附。在政治领域 ,互联网使每个公民都有了更便捷的政治参与渠道 ,也让民主制度面临新的困境。在文化领域 ,互联网为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冲突、整合、升华提供了新的条件 ,也让有些民族、国家的文化在实力悬殊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中面临生存危机 ;互联网作为新的社会化主体 ,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早期社会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技智囊》2007,(11):10-11
"软实力"最早出现是用于探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战略地位。一国的综合国力,依照最新理念,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组成。国家"硬实力"的参数,包括经济规模、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等;国家"软实力"的内容范畴,包括意识形态、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在国际政治中的结盟能力、利用现有国际组织的能力等等。从这一原点出发,如果我们细细体会,可以发现,概念本身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无论何种组织,实际上它的综合实力中都包含了"硬"与"软"两个方面。"硬实力"是一种威慑力、压迫力。它以强大的物质(或有形)资源为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信息时代,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价值的并行,高校共产主义教育必须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策略去处理好共产主义信念与和平演变的关系问题,并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从自身提高共产主义教育者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建立、健全教育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共产主义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7.
国际高等教育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高等教育既包含内在的教育价值,也有着强烈的政治诉求。作为软实力工具的国际高等教育,政治诉求是目的,教育价值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西方国家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通过教育扩展公共外交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国际高等教育项目。以美国的富布莱特项目为例,分析其运行逻辑,从该案例分析中可以发现,该项目的核心价值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传播,其基本逻辑是遵循教育交流规律发展公共外交、瞄准关键群体进行文化传输,以此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要切实观照国际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多重功能,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融合不同建设主体,致力于国家教育质量和文化软实力水平的提升。具体路径包括:提高站位,重视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利益的工具价值;聚焦重心,强化国际高等教育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双向联结,实现文化软实力与公共外交的协同共赢。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文化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不同的文化主体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出现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个体基于对本民族文化与他者的价值判断做出认异和认同的行为。当下,中国面临着多层次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迷失、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国家的重大实际问题。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建构开放性的文化认同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政治的首要和基本问题是合法性问题,合法性意味着对现有政权的认同,权力本身即是一种情感。冷战结束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研究者,都非常重视认同问题,认同成为解释冲突和斗争的一个重要角度。情感构成认同的基础,政治情感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情感与认同在政治心理学中的应用表现为阶级认同中的情感动员和情感动员中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外刊要论     
环境冲突是因环境、资源问题而发生的冲突,包括使用者之间争夺资源的冲突、资源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冲突、资源分配和使用决策中主导者和争取发言权者之间的冲突等。环境冲突不单纯是环境、资源自身的问题,更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价值理念等因素的作用。环境冲突是资源稀缺的结果。亚太地区的环境冲突反映了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问题,制定实施环境政策中的不透明问题,相关群体间的权力对比失衡,以及民众的环境权利等问题。环境冲突在发展进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社会结构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接受变革,那么环境冲突就能够成为建设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文明大国,其疆域的基本特点就是少数民族区域与边疆区域的大体重合,这一基本特点是导致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政治化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特别是随着贸易全球化和政治区域化的对立发展,使地区冲突成为当今世界矛盾冲突的焦点,而冲突的"热点"集中表现在多民族国家边界划分、跨境民族区域的宗教、文化、政治方面,使边疆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在工人阶级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的关系问题上,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列宁始终强调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必须结合成为统一的阶级斗争;在俄国的具体条件下,必须把政治斗争放在首位;同时列宁也充分肯定了工人阶级开展经济斗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文明的冲突虽是国际冲突的一个重要诱因,但并不构成世界政治的主宰因素,国际冲突的主因当取决于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结构的平衡。对于文明冲突原因的探讨,亦不能仅仅从文化本身去理解,其根源于几个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扩张与当今不对等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4.
一 八十年代末,国际风云突变。由于西方反动势力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加上受到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1989年开始以思想自由化、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起来,一场政治风暴席卷了东欧和苏联,相继出现了思想大混乱、社会大动荡、党内大分化、经济大滑坡的现象,接着这些党和国家发生了剧变,走上了和平演变的道路。苏联共产党被打成“犯罪集团”而停止了公开活动;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布解散;匈、捷、保、阿等共产党、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修改了党章党纲,删去了宪法中关于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动时期,旧的政治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国际范围内两种制度、两种思想体系的对立和斗争异常尖锐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他们已经并正在采取各种形式同我们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企图不战而胜,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遇到前所罕见的严重挫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丧失领导和执政地位。有的国家的政局陷入剧烈动荡以至全面危机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在相当一段时期里,处于相对稳定和发展的状态,资本主义多种固有矛盾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缓和,世界范围的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进入低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加入WTO[1]以后,中外法律冲突时有发生,在技术层面上具体表现为国内法与国际法、国内法与国际惯例的冲突矛盾;在政治和国体层面上还表现为政治制度上深层次的冲突和理念的对立,容易引起纠纷,还会给西方和平演变创造机会,危及国家主权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国内法与国际法如何进行衔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外交仍有一些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思维定势,如政治价值观上的整体思维、政治分析中的类比方法、政治认知方式中的"家国观"、政治发展方式上的"变法"形式等.它们可能与以美国为主导的现有国际制度建构思路和国际组织操作方式发生对峙甚至冲撞.借用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的审阅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正视和预知自己的思维惯性和处事模式,尽可能避免频繁的外交冲突和误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加入WTO[1]以后,中外法律冲突时有发生,在技术层面上具体表现为国内法与国际法、国内法与国际惯例的冲突矛盾;在政治和国体层面上还表现为政治制度上深层次的冲突和理念的对立,容易引起纠纷,还会给西方和平演变创造机会,危及国家主权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国内法与国际法如何进行衔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治文化是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区域中人们对政治的感受、态度、评价等主观意识的总和;广义的政治文化则既包括政治意识,又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们借助政治信念、政治制度和政治情感来调节人与人之间政治关系,并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政治文明是政治文化的内在价值,政治文化则是政治文明的外在形式,政治文明的发展需求和社会价值是通过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具体政治文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海洋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重要平台,要落实国家海洋战略平台,就必须加快海洋装备战略国家智库建设。本文对该智库建设做了详细介绍,包括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的组织架构、主要任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