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数据是数据的数据,可为各种形态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普遍的描述方法和检索工具。数字博物馆的元数据对于数字博物馆实体性藏品及其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生成、描述、标引、检索、管理、利用、复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博物馆元数据标准规范。采用文献调查法,探讨元数据对于数字博物馆的意义,考察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数字博物馆元数据标准,包括都柏林核心,CDWA,VRA Core等元数据,介绍了元数据与XML语言之间的转换机制,并提出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发展元数据标准的几点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这些社会功能的实现,必须依靠藏品实物及其衍生方式进行。藏品是博物馆立足的根本,是推动和开展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管理藏品,形成专业化的藏品管理体系,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3.
张景辉 《科技资讯》2014,12(16):212-212
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为此文物的种类以及数量十分巨大,为此针对不同的文物的保管方式就有所不同,从而对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要求比较高。文中通过对博物馆现有藏品的保管工作的现状进行论述和对保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对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优化措施,进而使得在对藏品的保管工作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为我国的藏品保管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的藏品是国家的科学文化财产,它具有种类复杂,性质各异,数量众多,需长期保存等特点。要做好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不仅要有优秀的保管人员、安全的存放地,更要有科学的保管方法。博物馆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掌握好藏品的科学概念和对其深刻理解,对我们进一步的科学保管打下良好的基础,找到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特色藏品是图书馆实现服务功能的重要优势资源。探讨了特色藏品传统管理方式的局限性,详细阐述了对管理方式进行数字化改进的实践操作过程,并提出了数字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数字化管理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用虚拟实现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对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建成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博物馆系统,对于实现资源共享,保护珍贵的博物馆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数字化博物馆系统中应用三维模型的方法,方便地实现了观众在网络上对藏品的欣赏,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7.
图书资料管理是博物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图书资料的管理和文物陈列展览、藏品保管、导览讲解、古建筑修复和科研工作而进行的图书、文献史料、等工作都是密不可分的.要使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跟上新时期的步伐,就必须搞清图书资料工作的定位,强化知识管理以及改变工作模式等方面入手,对博物馆的图书资料实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8.
王永刚 《科技信息》2013,(23):256-256
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利用当代科技中引人注目的数字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所具备的职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数字化技术在互联网和博物馆网络之间实现信息的采集、管理、开发与利用,来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必要的信息交换的桥梁,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9.
冀宝斋博物馆事件导致社会大众对博物馆空前关注,我们博物馆人应该将冀宝斋博物馆事件引以为鉴!在蓬勃发展的县级博物馆中,由于藏品种类、管理水平,馆舍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导致许多县级博物馆处于“半闲置状态”。该文从转变征集思路、重视藏品管理,推出特色展览、拓宽资金渠道、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五个方面完善县级博物馆建设,加快县级博物馆的发展进程,为中国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博物馆藏品保存及安全的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文物藏品微环境监测保护系统,包括系统各模块的硬、软件设计.该监测系统除了能够根据博物馆藏品微环境下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进行智能管理与环境调节外,还具有视频安全防盗监控功能.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利用工作一直采用人工管理。从利用的申请开始到藏品出库、送展(或照相、观摩、外借、送修)再到藏品退库,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填写大量的纸质单据,并拿着这些纸质单据到各个职能部门完成繁琐的签批工作。由于人工管理方式的限制,导致工作效率较低,信息的传递滞后。同时,由于各类文物分属不同的职能科组管理,而各科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因此无法实现各类文物信息的共享,经常出现反复利用某件文物、文物使用档期冲突等情况。另外,由于人工统计方式的局限性,无法获取及时、准确的文物提用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12.
王裕昌 《甘肃科技》2005,21(6):16-18
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可以有效地使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所服务。藏品是博物馆的信息资源,博物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是博物馆在信息社会里的未来发展万向。如何搞好文物藏品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好文物藏品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地中小博物馆都进行了改建和扩建。这就需要大范围包装、运输藏品。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提升、国际间巡展同样需要运输藏品。此外,馆内藏品展览、换展、业务研究等各方面都涉及藏品的包装运输。藏品也由静态保管变为动态保管,增加了保管难度。因此,在藏品的包装运输的各个环节上都要做好保护工作,确保藏品安全。  相似文献   

14.
引言我国的博物馆目前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提起虚拟博物馆多数人会想到的是将博物馆的场馆和文物藏品用三维技术建模Web3D发布的方式展现在网络上,这将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网络数字化博物馆展馆和文物的模型精度、材质纹理贴图、灯光模拟、渲染场景还原等问题.在要尽可能地真实呈现文物本身达到照片级展示效果要承担极其高昂的费用和巨大的工作量,且还存在着文件数据巨大、不利传输交流的问题。通过软件生成的三维文物展品、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藏品是自然界、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发展的见证物,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与社会教育,其功能服务为传播文化、学术研究以及遗产保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不得不经历着信息化时代的变革。在现代博物馆建设中,文物保护及开发利用是一种重要工作内容,但如何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中创新性运用信息化管理,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裕昌 《甘肃科技》2005,21(5):83-84
数字化博物馆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所具备的职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本文就现代博物馆如何利用信息时代的诸多先进科学技术来促进实体博物馆的发展作一些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主要集中地体现在博物馆藏品管理、文物科技保护、陈列展览展示、观众互动服务中大量高新科技的运用。此外,甘肃省在博物馆安全防范体系、库房管理、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建筑智能化等方面都涉及到高新科技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金皓 《科技咨询导报》2014,(13):245-246
众所周知,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是广大群众了解历史遗存和研究成果的主要窗口,也是衡量博物馆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过去的博物馆,以藏品为工作中心,以藏品研究为工作重点,已经不适合当前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博物馆这个古老殿堂只有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充实完善自身职能,精准自身发展定位,才能真正起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下,现代博物馆要努力探索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的新思路,合理运用高新技术和材料,努力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服务社会、赢得市场的目的,这是现代博物馆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了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本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注意事项,供业内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浅谈博物馆文化理念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慕如 《科技信息》2009,(16):149-150
博物馆展示陈列是博物馆教育大众、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知识水平及欣赏水平的的变化和提高,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也相应有所变化。现今的博物馆已不是获取知识的有限手段之一,人们对博物馆的期望已不仅仅满足其观赏藏品和储存知识的功能,还需要发挥文化交流功能和教育功能以及作为人们娱乐和休闲的场所。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更好地更新博物馆陈列理念,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不断加强藏品内部联系的研究,充分体现“人本主义”和“精品意识”,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为此,笔者试就博物馆的历史发展,博物馆文化理念更新内容、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内容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张乃军 《科技潮》2002,(5):12-12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通常都是以实物的方式进行;在种类繁多的文物间信步,这是人们早已习惯的参观博物馆的传统方式。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传承者,以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艺术、自然、科技等珍贵艺术藏品,吸引着大量的观众,人们在欣赏这些不可再生的稀世珍品的同时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得到了美的享受。随着信息世纪的到来,科技水平快速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