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长跑属于体能类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比较高.因此,体育教练要高度重视运动员的恢复训练.本文主要从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监督以及训练恢复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恢复性训练积极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员机体的各种机能在一定运动结束后,将不能保持一定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即产生疲劳.通过采用恢复性训练,采用有效的恢复措施,使运动员机体内能量物质分解后更好地合成,促进运动员机体的迅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生理、心理、运动技术学习三个方面阐述了恢复性训练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健美操训练的疲劳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和笔多年训练的经验,探索和研究适合健美操训练疲劳恢复的手段和方法,目的在于促进健美操的科学训练,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训练水平,以及加强自我保护和医务监督等,为健美操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赛前、赛中和赛后心理训练可增强训练效果,提高比赛成绩,加快身体机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对了解其训练水平的提高、运动量是否适宜、运动后恢复状态及训练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采用尿液生化指标进行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是常用的方法。尿液取样属无创性,便于较长时间追踪观察,有助于在训练期间和恢复期进行机能评定,同时也较容易为运动员接受。为训练和比赛的合理安排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动训练是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过程,同样也是机体进行超量恢复和提高身体机能水平的过程,认识和了解篮球运动员运动训练疲劳的产生机理、分型、诊断,采取有效的恢复手段,将有助于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高原训练是目前各个国家广泛运用的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作用与持续训练相比更为明显。不同海拔的高原交替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逐步适应。中等高度高原-平原-低海拔交叉训练能使运动员适应过程加快,提高机能水平;在中等高度范围内小范围的高度变化对运动员影响不大;在较高高度训练后再回到较低高度训练,运动员运动能力均有不同能力的提高。对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做了综述,并预计了交替训练在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田径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展开研究,明确核心力量的概念范畴,分析核心力量训练在提升田径运动员身体机能、确保其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协调性、避免肌肉损伤方面的作用,提出爆发力训练、静力性动作训练和无负荷运动训练等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以期更好地提升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特点和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对参加全国游泳冠军赛的15名运动员赛前训练期的部分生化指标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1)优秀游泳运动员的Hb,RBC,HCT在赛前训练初期没有明显变化,训练中期明显下降,到训练后期逐步回升并且达到整个训练周期的最高水平.(2)血清CK在赛前训练中变化幅度较大,训练中期有明显的升高,在训练末期回落到较低水平;男、女运动员BU变化幅度不大并且均在正常范围之内.(3)T/C比值在训练初期明显降低,在训练末期回升到赛前水平.结论:这种负荷方式的赛前训练既达到了对机体形成刺激作用又能达到适应和恢复的目的.在训练末期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血液携氧能力、营养状况、内分泌机能状态等均得到恢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10.
山地越野自行车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运动生理生化指标在山地越野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监控中的应用方法和规律,监控训练强度和运动员的训练适应与恢复.方法:以江苏自行车队山地越野自行车运动员(男3名,女3名)为研究对象,在2年多的运动员训练中进行纵向观察和数据积累,在不同类型的专项训练课中使用心率和血乳酸监控训练负荷强度,在阶段性训练中,选择血睾酮、皮质醇、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晨起心率、最大摄氧量监控训练负荷适应与恢复.结果:运动员训练中的血乳酸和心率能够较好地监控和评价山地自行车项目中不同训练手段的训练效果,在山地越野自行车专项训练中,糖酵解供能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评价和监控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量的适应和机能恢复中,生理生化指标一般比较合理的变化值范围为:晨脉高出最低心率6-8次,血尿素3-6 mM左右,血清肌酸激酶150-500IU左右,血睾酮不低于400 ng/dl (男)和20 ng/dl(女)左右,血红蛋白保持基本稳定并且不低于14g/dl(男)和13 g/dl(女),男女运动员血红蛋白均高于15 g/dl时运动员训练中体能状态较好;生理生化监控指标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数据对应的运动员运动能力表现的差异,使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训练监控的规律和运动员个体的运动能力表现,宜重视优秀运动员个体生理生化监控指标的纵向比较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运动训练的本质是施加在运动员机体上的刺激,其目的是提升运动员机能水平。这要求运动员机体的系统机能水平达到新的内稳态平台。期待机体形成的内稳态平台发生跃迁,就必须突破原有内稳态的平衡。在这个突破过程中,采用较前期强度更大的超常规训练是提升运动员内稳态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孙鑫 《科技信息》2011,(4):262-262
由于参与体育锻炼,机体出现疲劳现象是很自然的事,但在正常情形下,这类疲劳经过十二到廿四小时后便应该逐渐消失。但如果训练计划安排失当,例如忽略了训练与恢复的配合,令到运动员有疲劳的状态下继续承受大强度运动量的刺激,已经疲劳的机体便难以得到恢复,超量补偿将无法达成,运动员亦可能出现衰竭的现象。如果仍然坚持训练下去,就会形成过度训练状态。过度疲劳是过度训练的前提,在过度疲劳的基础上出现集体形态和机能的明显变化后,才发展为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是过度负荷与机体机能状况过于不相适应,导致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一系列功能素乱或病理状态。过度训练多见于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动作为主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定向越野运动员在赛前训练过程中与运动强度相适应的敏感指标,对18名参加湖南省定向越野锦标赛的定向运动员赛前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于赛前训练四周对乙酰胆碱酯酶进行测试,每周末抽血,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赛前四周运动员的乙酰胆碱酯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了先轻度上升随后急剧下降,再缓慢上升的变化曲线.结论定向越野运动员在赛前训练过程中,乙酰胆碱酯酶能够精确地反应运动员的机体机能状态,疲劳程度及恢复情况,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2名龙舟运动员在不同的训练时期白细胞及其分类指标的测定,来研究运动员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防止运动员由于运动过量引起免疫机能降低,影响运动训练和比赛,同时也为教练员在训练时及时监控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评定运动量提供依据,科学安排训练.  相似文献   

15.
在中长跑训练实践中,掌握运动员乳酸阈变化范围,明确运动员不同强度跑中的乳酸水平,对控制训练强度非常重要,也是了解运动员机能能力和恢复状况的需要,本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本组训练的针对性有积极意义,同时可以对其他耐力性项目的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运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目前有关血乳酸的训练理论及江苏省中长跑组运动员利用血乳酸测试实施训练的过程进行研究.研究显示,江苏中长跑组运用血乳酸测试,阶段性取得了运动成绩的提高,说明用血乳酸测试监控训练强度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跟踪湖南工业大学健美操运动员不同训练时段的心率来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训练程度,结果显示我校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较好,但其训练强度和运动负荷还可适当加大,为进一步提高训练队的成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来定量地描述与评定网球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在"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推荐标准"指导下,以网球运动的项目本质特征为导向,围绕运动员的疲劳与恢复协同效应过程,选择高度关联性生理生化指标.并通过应用分析,提出了监控网球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参考标准和多指标、多因素综合评定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杨杰昌 《科技信息》2012,(19):192-192
通过对运动员超量恢复训练的实验研究,使教练员合理的认识超量恢复训练的原理,更好发展运动员速度能力的训练积极效应。明确短跑中超量恢复的有效方法与规律,达到科学训练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速度耐力是运动员训练的基础素质,并且这哈市一项周期性的体能训练项目。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刺激-恢复的周期性的训练。刺激是主要的手段,而恢复也同样重要,运动员在训练后的恢复将会对整个训练质量造成影响,从而直接影响运动员是否能通过训练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训练后的恢复是多元化的,会用到多种手段,而最佳恢复手段即关键点是什么,文章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综合了训练实践,对运动员训后恢复的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长跑运动员过度训练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过度训练提供训练量制定和训练效果评价的理论依据 .通过中外中长跑运动员经常出现的过度训练表象及生理机能变化的分析 ,提出了防止过度训练的原则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