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葫芦岛底栖海藻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战鹰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8(1):56-60
报导了葫芦岛底栖海藻的组成,区系性质、群落的结构和季节性变化,经调查该海区隶属于红藻门、褐藻六睡绿藻门的底栖海藻共有103种,其中包括50种经济海藻,研究表明,葫芦岛镀栖海藻的温度性质以暖温带为主,带有一定的亚热带性,其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葫芦岛底栖海藻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战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1):56-60
报导了葫芦岛底栖海藻的组成,区系性质、群落的结构和季节性变化.经调查该海区隶属于红藻门、褐藻门和绿藻门的底栖海藻共有103种,其中包括50种经济海藻.研究表明,葫芦岛底栖海藻的温度性质以暖温带性为主,带有一定的亚热带性,其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大连星海湾底栖海藻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对大连星海湾的底栖海藻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底栖海藻75种,隶属于31科44属.其中红藻门36种,褐藻门20种,绿藻门19种.结果表明,星海湾海藻的种数、生物量、垂直分布、生殖及其盛衰情况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对该海区的区系性质作了分析,确定该海区海藻区系性质为暖温带性. 相似文献
8.
山东半岛东部海域诸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山东半岛东部海域主要以威海市北面和南面8个岛屿春、秋两季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组成、生物量、季节变化及主要环境因子。在两季度月得到海藻88种,秋季比春季种数多,北面4岛种类略多于南面4岛,群落构成都以红藻类为主。各岛平均生物量秋季高于春季,北面4岛高于南面4岛。就各岛生物量而言,北断面高于南断面。 相似文献
9.
报道秦皇岛港区底栖海藻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生物量及优势种类等。通过4次定性采样指出:4月和6月的种类数高于8月和10月,群落组成都以红藻类为优势。平均生物理分布以金山咀最高,灯塔最低,各采样点的优势种是新煤码头均绿藻类的孔石莼,肠浒苔和尾孢藻;灯塔为红藻类的藻,藻及绿藻类的孔石莼和刺松藻,金山咀为孔石莼,刺松藻,萱藻和蜈蚣藻。 相似文献
10.
11.
为研究大连西中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经济海藻的生态学特征,共布设了4个采样断面,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进行了采样调查,研究了大型底栖经济海藻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和多样性.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经济海藻44种,隶属于4门21属,其中绿藻门12种,褐藻门9种,蓝藻门1种,红藻门22种.经济藻类种类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藻类种类数呈现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特点,各季节红藻门种类数最多,其次为褐藻门和绿藻门,蓝藻门最少.优势度分析表明,角叉菜为主要优势物种,随着季节变化,优势种组成有所不同.各采样断面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体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表现为各断面的经济海藻种类在不同季节具有一定差异性;垂直结构特征表现为低潮带分布的经济藻类种类最多,以红藻为主;其次为中潮带,以褐藻为主;高潮带分布的藻类最少,以绿藻为主.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秋、冬季,且各采样断面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厦门岛东海岸沙滩底栖甲藻的春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春季,对厦门岛东海岸黄厝沙滩底栖甲藻的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初春甲藻数量少,而春末夏初数量显著增多,由春初的0-20个/1000g湿砂增加到春末夏初的几千个/10g湿砂,相差3个数量级以上;Amphidinium britanicum和Adenoides eludens为春季优势种;Gyrodinium viridescense和Peridinium quinquecorne在5月份数量明显增多,与温度升高以及工栖藻类各类群总量增加有密切关系;底栖甲藻的总细胞密度和主要优势种的细胞密度呈由高潮向中、低潮带增加的趋势,还探讨了超声波处理在野外底栖甲藻定量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1987年5月至10月在黄岛养虾池对虾生长周期内对小型底栖动物数量逐月调查。指出:小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1092.4inds.10c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主要类群,其总平均密度分别为466.9和457.9inds.10cm^-2。89.7%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2cm内。结果指明小型底栖动物被对虾捕食,并提出了捕食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钦州湾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年10月在钦州湾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采用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情况。结果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8种,其中多毛类35种,甲壳动物7种,软体动物10种,棘皮动物2种,其它类群动物4种。底栖动物的群落优势种为蛇杂毛虫(Poecilochaetus serpens)和色斑刺沙蚕(Neanthes maculata),二者累计贡献率达到55.15%。底栖动物的栖息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密度以及3个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均形成以S6站为高值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分布趋势。钦州湾底栖动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局部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轻微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17.
18.
19.
拒马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拒马河(北京段)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调查分析,并且就其水质现状及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对污染的指示意义加以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拒马河底栖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物种多样性高,水质生物指标综合评价拒马河水体只受到轻度和中度污染,水质等级为二级.还讨论了底栖动物环境指示种的生态特性.研究表明,水丝蚓(寡毛类)、摇蚊(类)幼虫的数量与污染程度大体呈正相关,软体动物的物种数量与河流污染程度呈负相关.此外,通过对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在不同站点分布的差异分析,表明河流水体污染可导致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降低.从底栖动物指示种的变化,可预测水质变化的趋势以及季节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0月对蒲河生态廊道道义段8.8km、虎石台段18.6km水域17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以此推测该区域水体质量。经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底栖动物3门5纲11目23科53种,其中水生昆虫占出现种类的73%,环节动物占8%,软体动物占13%,其他节肢动物占6%。对所得数据分析表明,蒲河生态廊道道义、虎石台段总体呈现上游污染严重,而下游污染呈逐步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