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蜈蚣之解剖     
(附十六图)(一)小引 蜈蚣是一种类似昆虫的动物,属於节足动物门(Arthr-opoda)多足纲(Myriapoda)唇足类目(Chilopoda),分布於热带和亚热带。是普通所常见的动物,也是普通一般人所不以为希奇而不注意及的动物,但为学问而学问,为科学本身而研究科学,至少也有研究之价值。在本题内我所用以研究的材料,来自苏州东吴大学生物材料供给所。蜈蚣这一类动物,在中国书籍上,也常记载著,例如清朝钦定图书集成,名之曰“百足”。“百足”是形容它有许多足,就是多足虫的意思,等於俗话所叫的“百脚”。在普通书籍上,都叫它“蜈蚣”,因为这个名词,在中文比较…  相似文献   

2.
十年以前就读过卡西尔的《人论》一书,当时的感受已经说不完全,只影影绰绰觉得颇有启发,在自己以往的研究中也引用过此书中的一些说法(如关于“神话”)。但今日重读,则不能不用“亲切”一词来归纳我的感受了。我惊奇地发现,作者许多理念与我目前一些想法是那么地接近;同时,也不由得感到惶惑:原来这些年自己思考的不过是卡西尔这样的西哲们早就阐述过的问题——也许这正印证了“人”的论题的永恒性。人确实是个讲不完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文字当中,常常有些非常有意思的词汇,例如形容一个人有知识,就说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或很”高深”。其实“博大”和”精深”不一样,“高”和“深”也不一样。而英文里是不可能有“High Deep”这类词汇的,因为高是向上,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反粒子和反物质的认识是一步巨大的跃进。它向人类展示了一幅物质世界的新绘景,迫使人们接受一些新的观念,抛弃陈旧的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这个理论的发生和发展是非常典型的,是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虽然有不少作者,例如:汉森(N.R.Hanson)、布隆伯格(J.Bromberg)、布朗(L.Brown)和莫耶尔(D.F.Moyer)等人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就类似主题发表过文章,在创立这一理论中起了决定作用的著名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P.A.M.Dirac)对这段历史已作过详尽的、引人入胜的回忆。但是作者认为,对这一过程作一介绍,尤其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对这一过程的发展作一些分析,还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知识快餐店     
不粘锅为什么可以什么也不粘? 不粘锅表面的涂料为“铁氟龙”。“铁氟龙”分子外围的氟,几乎对所有物质都产生排斥,因此任何东西都沾不上“铁氟龙”。如果铁氟龙什么也不沾,那它又怎么能粘在锅上呢? 有两个办法:第一种是“烧结”,类似熔化的做法,也就是将“铁氟龙”加热至非常高的温度,然后将它结实地压在锅的表面。另一种办法是利用化学的方法,改变“铁氟龙”与其他材质间的附着力。例如在特殊环境中,以离子撞击“铁氟龙”准备与锅进行粘合的一面,将上头的氟原子给撞开,然后用其他原子(比如氧)来取代,以产生能够强力粘合的表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入, 机会平等的理念和准则越来越为中国民众所认可和接受, 其积极意义是巨大的。然而, 由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的特殊性及其它一些原因, 中国社会现阶段在机会平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面临着一些阻碍性的因素。一、机会平等: 四个方面的进展机会平等是现代意义上公正的一项重要理念和准则。所谓机会平等, 是指社会成员在解决如何拥有作为一种资源的机会问题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即: 平等的应当予以平等的对待, 不平等的应当予以不平等的对待。”在社会的所有部分, 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来说, 都应当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学报1963年第2期,403-447页上作者的论文中,有一些错落和不妥当之处,兹特予以更正。1)在408页(1.16)式与430页(2.39)式下一行中,原文“B_j~0(D_x,D_t)之阶相似文献   

8.
中国现阶段机会平等问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入 ,机会平等的理念和准则越来越为中国民众所认可和接受 ,其积极意义是巨大的。然而 ,由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的特殊性及其它一些原因 ,中国社会现阶段在机会平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面临着一些阻碍性的因素。一、机会平等 :四个方面的进展机会平等是现代意义上公正的一项重要理念和准则。所谓机会平等 ,是指社会成员在解决如何拥有作为一种资源的机会问题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即 :平等的应当予以平等的对待 ,不平等的应当予以不平等的对待。“在社会的所有部分 ,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来说 ,都应当有大…  相似文献   

9.
前一作者在发表了“从19世纪到建国之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植物资源调查”一文(载《武汉植物学研究》,1982年第一卷,第一期,119—128页)后,有些同志希望进一步知道:具体到某一个省或区,到底是那些人曾经来过;并且还想知道一些他们的活动情况。 为了尽可能地使这些材料对一些作植物学工作的同志,略略起到一些提供线索的作用,作者即将目前已知的若干情况报告于此,作为上述一文的续篇。对于来过各省或区的人,只列出他们的名字(依字母次序排列)。关于他们的活动,只简短列出较有影响的人物。作者认为:像这样的两份报告,不可能为研究工作提供全面细致的文献,此地只能概述一下:在中国植物学史上,曾经产生过这样的现象。这是中国近代史中,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现象。这样的事,自1949年起,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相似文献   

10.
知识爆炸     
有人把今天国际文化的历史潮流称之为“知识爆炸”。这是用“爆炸”二字来形容十多年来科学文化突飞猛进的趋势,它的表现形态是:(一)1967年,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共约三百万,占人类历史上累计的科学家总数的90%;到1977年(即经过十年),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已激增到五百万人。(二)1750年,全世界科学杂志不过五十种;到1976年已增为十万种。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加上工程技术人员约有一千三百万人在写文章和作报告,一年的科学情报量达六千万张;社会科学论文,一年也至少在三十万份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