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腾格里沙漠南缘油蒿与沙蒿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方调查法,绘制油蒿与沙蒿种群点分布图,应用偏离指数、Lloyd平均拥挤度、Morisita指数等方法研究腾格里沙漠南缘油蒿与沙蒿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从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到固定沙地上,油蒿与沙蒿种群的分布格局符合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2.
蒿属沙生半灌木在科尔沁沙地起着重要的防风固沙作用,其中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为乡土植物,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飞播植物。选择生于半固定沙地的三种植物的种群,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三种植物繁殖分配的特征,结果表明:(1)白沙蒿的繁殖分配比例为66.06%,差不嘎蒿为33.73%,乌丹蒿为21.67%,三种植物4龄及以上成株的繁殖分配差异性分析表明白沙蒿极显著大于另两种植物(P<0.01);(2)白沙蒿繁殖分配比例在60%以上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75%,乌丹蒿则以低繁殖分配比例的个体多,其中繁殖分配在0~20%的个体占58.33%,差不嘎蒿各繁殖分配比例的个体分布较为均匀;(3)三种植物的繁殖体质量与地上生物量呈线性关系,均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乌丹蒿的规律性不强;差不嘎蒿与白沙蒿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呈正相关,乌丹蒿不显著;(4)在调查区,两种固沙先锋植物白沙蒿和乌丹蒿在2龄开始繁殖,差不嘎蒿在3龄开始繁殖,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三种植物的繁殖分配比例上升,4龄后乌丹...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生长在科尔沁沙地西部的三种半灌木差不嘎蒿、乌丹蒿与白沙蒿的构型特征及粗糙元密集度.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枝条的长度随枝级的变小逐渐变短.乌丹蒿减小幅度最为明显,一级枝条的长度显著短于另两个种,且总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均为最小,而白沙蒿各级枝条分枝角度较大,枝条的生长能更充分地利用资源空间.以粗糙元密集度(Lc)来分析三种植物的固沙效应,研究区的白沙蒿Lc值明显为高,差不嘎蒿与乌丹蒿接近.反映出飞播到科尔沁沙地西部的白沙蒿有着很好的种群固沙效益.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中,同一生境(流动沙地)条件下不同龄级(3,4,5龄)差不嘎蒿的生物量分配格局.采用收获法选取了90株(每个龄级30株)差不嘎蒿,分别测定每个样株的冠幅、高度、单株重、生殖枝重、营养枝重和种子产量,并计算了生殖比、营养比和种子比.结果表明:流动沙地中的差不嘎蒿以无性繁殖为主;种子的生物量分配与植株地上总生物量及植株年龄之间存在正相关;差不嘎蒿在地上资源(生物量)的分配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负耦联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四川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定位站固定样方的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和种群分布格局.固定样方在1ha绝对保护的样地内.面积500m~2.海拔820m,砂岩,黄壤,典型中亚热带气候.500m~2样方内有维管植物57种46属24科.木本37种,草本14种,藤本6种.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主要是热带性质,占总分布型的61.36%;种的分布型主要集中在热带亚洲和中国特有类型,均占38.60%.群落层次清楚,银叶木荷为建群种,小叶栲和白毛新木姜子为第二亚层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固定样方的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和种群分布格局。固定样方在1ha 绝对保护的样地内,面积500m~2。海拔820m,砂岩,黄壤,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500m~2样方内有维管植物57种46属24科。木本37种,草本14种,藤本6种。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主要是热带性质,占总分布型的61.36%,种的分布型主要集中在热带亚洲和中国特有类型,分别均为38.60%。群落层次清楚,银叶木荷为建群种,小叶栲和白毛新木姜子为第二亚层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水丝梨 (Sycopsissinensis Oliver)群落进行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分别将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在样方中进行定位 ,随机选取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小样方 ,运用多种指数判定水丝梨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格局类型 .结果表明 :4m× 4m、6m×6m的尺度上为集群分布 ,其余区组为随机分布 ,且各指数判定吻合性较好 .集群分布出现在较小的观测尺度上是缘于微环境异质性诸如光因子、土壤因子、林窗、岩石裸露的影响 .在较大区组上多呈随机分布 ,这与群落内气候和大生境的一致以及长期处于原始自然状态下密切相关 .水丝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受群落学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上 .水湿因子和土壤因子是影响其生长进而影响其分布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方法对山西霍山七里峪毛榛群落进行调查,共设置样方130个,样地总面积1 600 m2.分析了毛榛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群落外貌、分布格局等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毛榛群落物种丰富度较高;区系以北温带分布为主;优势种主要为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9.
广西雅长林区铁坚油杉种群结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广西雅长林场林区内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天然林的种群变化趋势,为该种群在桂西北地区的保护、恢复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在林区内选定4个代表性样地,从大小级、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更新方式3个方面,比较不同样地铁坚油杉种群变化的差异。【结果】4个样地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各都不完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4个样地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不相同,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成熟型和稳定型。铁坚油杉纯林的种群以集群分布为主,铁坚油杉混交林的种群则以均匀分布为主; 在2 m×2 m和4 m×4 m网格尺度下,相同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铁坚油杉纯林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化,铁坚油杉混交林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化。自然条件下,4个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的更新主要依靠种子繁殖来实现,其次为萌蘖繁殖。【结论】广西雅长林场林区内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更新方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其林分的群落结构和郁闭度的影响,因地制宜是保护、恢复和利用该种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青冈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乔木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5种多样性指标对雷公山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立木大小级对水青冈群落中的水青冈和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两个优势种群径级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方差/均值的t检验法、Morisita指数Iq 的F 检验法、丛生指数I、负二项式指数K、平均拥挤系数m*和聚块性指数m*/m判定并检验了两种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按径级分样地进行了格局类型及强度的比较。结果表明,水青冈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均较高,草本层多样性偏低,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以丰富度表示)较高。在分布格局上,水青冈种群Ⅴ级占优势,在3 个样地中分别达到52%, 49. 1%,49.4%,Ⅰ级没有,Ⅱ级较少,表现为衰退种群;青冈栎种群Ⅳ级较多,Ⅰ、Ⅴ级在个体数量比水青冈种群多;群落中两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分析径级结构得出,随径级增大,水青冈种群由随机分布向集群分布过渡,而青冈栎种群则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过渡。  相似文献   

11.
罗布泊沙土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从取自新疆罗布泊沙漠西北部四种不同生境的土样中分离得到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初步探明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情况.罗布泊沙土中,细菌数量和类型最多,固定沙地土样中的微生物数量多于其他土样.除放线菌数量为丘间盐碱滩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外,其他菌类及微生物总量均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丘间盐碱滩地>流动半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12.
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巴山木竹(Arundinaria fargesii E.G.Camus)混交林中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样线株间距法取样,研究了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分布格局,并用克隆生长系数的变化揭示了无性系种群的克隆生长型动态。结果表明,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的分布格局在各年龄范围均是集群分布,格局规模即斑块大小均为92.16 m2,格局强度(RDD)达到3.89;说明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聚块(密距段)分株数是间隙(疏距段)分株数的3.89 倍。格局纹理为38.17 cm,即从一个聚块(密距段)到另一个聚块(密距段)的聚块平均间距是38.17 cm。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的克隆生长型中以合轴型分株占主导地位。从巴山木竹种群各年龄范围均保持强集群分布格局并有随时间进程逐渐加强的趋势来看,该种群可能受到了较大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3.
木林子天然次生林典型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作为研究群落结构的基本格局,是理解群落性质的重要基础.为分析物种多度格局对取样面积的响应,探讨多度格局的形成机制,本研究以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群落——川陕鹅耳枥+青冈-水马桑(Carpinus fargesiana+Cyclobalanopsis glauca-Weigela japonica)群落15个20 m×20 m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背景,采用累积经验分布函数描述6个取样尺度(10 m×10 m,20 m×20 m,30 m×30 m,40 m×40 m,50 m×50 m,60 m×60 m)物种多度分布的空间变异性,进而用断棍模型拟合物种多度分布曲线,并基于χ2检验和AIC值检验模型拟合效果.结果表明:(1)6个尺度下物种的多度分布较为均匀,且群落中稀有种和常见种的比例相对稳定.(2)断棍模型在各个尺度下均可以被接受,且在越小的尺度上拟合效果越好.(3)生态位理论在小尺度上能较好的解释断棍模型与实际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甸中5种豆科植物的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区组样方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松嫩平原盐碱化草甸中5种主要豆科植物的种群和群落分布格局,并研究了其生长参数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五脉山黎豆、山野豌豆、兴安胡枝子、细叶胡枝子的种群格局为聚集分布,扁蓿豆种群聚集程度较低,并有随机分布的趋势;2) 5种豆科植物的群落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兴安胡枝子-五脉山黎豆-细叶胡枝子-山野豌豆-扁蓿豆;3) 五脉山黎豆、山野豌豆、兴安胡枝子在群落内的平均聚集规模为72 m2,细叶胡枝子为144 m2,扁蓿豆为36 m2;4) 盐碱化草甸中豆科植物的生长参数及群落物种组成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油蒿演替系列土壤基质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基质变化影响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群落的演替.对干旱区油蒿群落演替系列土壤基质变化的分析表明,随油蒿群落的演替进展,土壤各层中CaCO3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全N含量也明显增加,相应各层细菌数量显著增加,油蒿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土壤脱氢酶活性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促进了油蒿枯枝落叶的分解,加速了Ca2 的释放,促进了土壤呼吸,促进了土壤中CO2的释放,进而促进了油蒿群落土壤中CaCO3的淋溶和淀积.进一步分析得知,油蒿须根是土壤CaCO3形成的重要来源.钙积层的形成使得较油蒿根系更浅的冷蒿植物得以侵入、定居,而油蒿则逐渐退出.因此,土壤基质变化尤其是土壤钙积层的形成是油蒿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种群是中国亚热带森林演替中的先锋种群,并存在于森林演替过程的始终.对其年龄结构和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助于亚热带森林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有益于亚热带次生林的经营管理.本文主要采用每木调查法、点—四分法,样方法和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对四川省缙云山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格局以及他们的动态规律作了探讨.将年龄结构划分为初始增长型、增长型、下降型、极度下降型和残留型等五类.将分布格局划分成随机型,集群型和均匀型等三类.随着群落次生演替由灌草丛经马尾松林、松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不断进行,年龄结构主要地由初始增长型经增长型、下降型、极度下降型向残留型变化,分布格局主要地由随机型经集群型向均匀型演变.缙云山马尾松种群变化的原因是马尾松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耐荫常绿阔叶树种群的入侵、定居和发展.动力是种内和种间对光资源竟争所引起的自疏和他疏.光是导致种群变化的直接主导因子,土质是间接因子.将静态生命表和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用于长命植物种群动态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研究沙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依据,揭示沙地植被不同演替阶段下一年生植物的生态位变化规律。本文以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地植被为背景,在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4个较典型演替阶段上选取了一年生植物种群为研究对象,计测分析其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比例。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流动沙地上,沙米是一年生植物优势种;半流动沙地上,沙米仍是一年生植物优势种;半固定沙地上,狗尾草和小画眉草是一年生优势植物种;固定沙地上,刺蓬、画眉草和狗尾草是一年生优势植物种。  相似文献   

18.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麂角杜鹃种群结构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样方法,在凤阳山自然保护区海拔约1 400 m的核心区共设置25个样地,对麂角杜鹃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麂角杜鹃种群在各个年龄级的分布极不均匀,其中以4级幼树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3级幼苗,因此,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麂角杜鹃种群在整个群落中的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这主要与物种亲代种子的散布习性有关。其分布格局动态,从幼苗到大树均为集群分布,从幼苗到幼树,种群的聚集程度降低,种群有扩散的趋势;而从中树到大树,种群的聚集程度增大,种群表现为聚集。总体来看,该种群由幼苗到大树呈现扩散的趋势。这种分布格局变化与麂角杜鹃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建设有很多森林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各种类型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外围常常要求建设缓冲区,但是如何设计缓冲区宽度的研究很少。土壤种子库是衡量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潜力的重要指标,利用种子库进行缓冲区的设计。采用植物群落学调查及种子库分析的方法,在核心区内外选择一系列样方,调查样方种子库及其地面的植物种类组成,计算样方与核心区种子库、植物群落的相似性指数,根据核心区外不同距离的样方的相似性指数,确定了缓冲区的宽度。研究结果发现,缓冲区最低宽度在低地为300 m,在流动沙地为600 m,在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为1 000~1 200 m。对于沙漠化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为藜科一年生沙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流动沙丘先锋植物。在整个流动沙丘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在沙丘局部位置成集群分布;在土地沙漠化逆转的过程中,沙米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同逆转阶段沙米均成集群分布;而在不同沙地植物群落中,只要存在沙质土壤斑块,一般有沙米分布,均成集群分布。沙米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物学因素包括沙米种子属于厌光型,种子自然萌发需要通过沙埋创造黑暗条件;沙米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表层,种子数量随沙丘固定程度增强不断减少,而且空间分布变异性大以及沙米易形成"保种效应"沙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