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探究池州市土地利用及碳储量时空变化,对合理利用土地、土地规划与开发及减少碳排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20年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为数据源,基于PLUS模型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分布数据,分析30年间池州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并运用In VEST模型计算不同时期碳储值,分析池州市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0—2030年池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域、人造地表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人造地表面积增加最多,增加了154.02 km2,林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200.35 km2;池州市碳储量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总体为减少趋势,共减少了4.85×106t;4个时期林地和耕地的碳储量占比最高,林地转出使得碳储量减少1.46×107t,耕地转出增加了4.67×106t。2000—2030年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各地类之间的相互变化影响着碳储量的变化,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Markov-CA的莆田市涵江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莆田市涵江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模型进行研究,将基于时间离散、状态离散的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和元胞自动机(CA)模型优点有机结合,建立涵江区土地利用Markov-CA模型。利用2005年、2010年涵江区土地利用影像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特征,对2015年、2020年、2025年、203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进行模拟。采用Lee-Sallee形状指数作为Markov-CA模型评价指标,评定模型精度。通过实验结果分析,2012年形状指数,证实基于Markov-CA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方法精度较高,模拟结果可作为涵江区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儋州湾海岸带地区2000、2010、2013和2016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和多时相海岸带土地利用制图.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转移矩阵模型,分析和评价了儋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儋州湾海岸16年内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变化趋势是由陆向海推进.时间上,研究区域在2010年之前动态变化较小,2010年之后动态变化增大,其中以2010—2013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最大;空间上,研究区域动态变化的热点区域位于洋浦半岛和洋浦湾.研究区域以农用地为主,10种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旅游用地、建设用地和道路的动态变化最为显著;土地转移主要表现为农用地向建设用地、旅游用地、道路、池塘的转移以及近岸水域向建设用地和旅游用地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广州市海珠区近¨年来与城市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在GIS分析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和驱动因子,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不改变系统基本规律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利用少数变量来分析整个系统目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动态因素和社会系统因素.  相似文献   

7.
选取了甘肃省兰州市2000和2015年2个时期的TM数据,利用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耕地、林地、草地等6类。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6类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15年间,研究区域内景观破碎化程度路有增加。耕地、林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他类型均有减少。土地利用中存在矛盾,其中耕地与居民地及工矿用地间的矛盾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夜间灯光影像与城市统计数据,以山东省为对象,采用异速生长及一致性等模型,探讨了1992~2021年地级市及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强度的时空演变,并分析了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21年间山东省土地利用总量持续增长,但近年来增速放缓,受地理区位和政策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有青岛、潍坊、济南,利用程度较低的有淄博、济宁、菏泽等.(2)夜间灯光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水平,但是灯光与土地城市化增速一般不同步,而灯光-建成区一致性模型定量刻画出了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结论可以对城市群协同精细化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的动力。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曲靖市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现状进行调查,进行数据对比与分析过后,结果显示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江油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可以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受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江油市为例,根据地震前(2008年初)、震后(2008年末)、震后恢复(2016年)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揭示了江油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对InVEST模型中威胁图层进行调整,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用自然断点分级法(Jenks)将生境划分为优、良、中、低4级,分析了江油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表明:(1)耕地和林地是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耕地多位于江油市南部,林地位于北部;(2)2008年地震对交通用地和耕地影响大,灾后及时重建,交通恢复正常但耕地面积持续下滑,耕地依然是主要土地类型;(3)江油市的生境质量总体得分0.6分以上,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南部得分低,北部得分高。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如何维持生境质量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云南省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s, 1990, 2000及2005年4期100 m×10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 在GIS的支持下, 利用地统计分析方法, 基于6种反映土地利用/覆被空间结构的景观指数, 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并进行空间制图, 分析云南省及其16个市(州)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1) 云南省整体生态风险处于中等水平, 空间上呈西北及 东南低、东北及西南高的格局, 迪庆、怒江、丽江、大理、昆明、玉溪和文山生态风险一直较低, 临沧、昭通和曲靖一直处于高风险区; 2) 与1980s相比, 2005年各市(州)生态风险水平分布变化不明显, 大部分市(州)生态风险等级保持不变; 3) 在3个评价时段内, 1980s?1990年和1990?2000年各市(州)生态风险呈增加趋势, 2000?2005年绝大多数市(州)生态风险有所下降; 4) 1980s?2005年间, 81.25%的市(州)生态风险维持在同一等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的生态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CA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变人工神经网络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A原理,利用学习矢量量化神经网络从不同时相遥感数据中挖掘土地利用演变的内在规律,自动找到土地利用元胞的转换规则,并以该规则反演和预测土地利用格局.在上海市区典型边缘带的应用显示,挖掘出的元胞转换规则,与同期上海城市发展状况相吻合,表明该模型可以满足土地利用演变模拟预测的要求,大大缩短了建立CA转换规则所需时间.若能增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减少网络训练时的信息浪费,将进一步优化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围过渡为耕地、林地等主要地类;人类活动及生态退化的双向递推导致城市空间面状扩张和林地流失严重;(ii)在土地利用动态转移方面,这18年间鄱阳湖区约17.63%的土地发生了转移,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成为主要转化类型;(iii)从斑块类型水平看,林地和耕地是鄱阳湖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者置换趋势明显;从景观水平看,鄱阳湖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iv)鄱阳湖区南部的景观分离度高于北部,水陆交错带的景观分离度较高,形成了环鄱阳湖水域的景观分离圈.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围过渡为耕地、林地等主要地类;人类活动及生态退化的双向递推导致城市空间面状扩张和林地流失严重;(ii)在土地利用动态转移方面,这18年间鄱阳湖区约17.63%的土地发生了转移,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成为主要转化类型;(iii)从斑块类型水平看,林地和耕地是鄱阳湖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者置换趋势明显;从景观水平看,鄱阳湖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iv)鄱阳湖区南部的景观分离度高于北部,水陆交错带的景观分离度较高,形成了环鄱阳湖水域的景观分离圈.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围过渡为耕地、林地等主要地类;人类活动及生态退化的双向递推导致城市空间面状扩张和林地流失严重;(ii)在土地利用动态转移方面,这18年间鄱阳湖区约17.63%的土地发生了转移,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成为主要转化类型;(iii)从斑块类型水平看,林地和耕地是鄱阳湖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者置换趋势明显;从景观水平看,鄱阳湖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iv)鄱阳湖区南部的景观分离度高于北部,水陆交错带的景观分离度较高,形成了环鄱阳湖水域的景观分离圈.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舟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利用1984—2016年间7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分析了舟山岛及附近岛屿的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舟山岛内林地保护良好,面积略有增加,空间分布基本未变;建设用地以"先南、后东、再北"的趋势逐步扩展至沿岸的各个平原及南部岛屿,面积增幅达到571.88%;舟山岛沿岸的农田/草地逐步被建设用地侵占,总面积减少27.94%,且空间分布趋于离散;滩涂面积减少93.39%,主要转化成建设用地;通过围填海,研究区的总面积增长8.87%,获得的土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水体。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舟山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为舟山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合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福建省碳足迹时空变化状况,该文借鉴相关计算方法测算出2000年、2010年福建省各地市及各项碳足迹指标。主要结论是:(1)福建省碳足迹总量增加明显,10年间碳足迹提高了近20倍。从空间上来看,闽中、闽南地区显著高于闽西、闽东、闽北地区。(2)2000年、2010年福建省地区碳足迹与地区经济产值呈显著正相关。(3)2010年,莆田市、漳州市、龙岩市的碳足迹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值。(4)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目标来看,闽南、闽中以及龙岩市的碳足迹密度和人均碳足迹接近或超过目标。总体来看,福建省对气候变化仍有负面影响,碳减排任务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