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固流化床中气泡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摄像法研究了二维气固流化床的气泡行为,特别是气泡密度的分布规律。开发了针对摄像法研究气泡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比较了布风板、颗粒直径、流化速度、床层高度对气泡分布密度的影响,并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到气泡分布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泡分布密度沿床高是不均匀的,存在气泡聚集现象;同一种颗粒在固定床高位置,气泡分布密度随流化速度的变化很小,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3.
气固流化床中乳化相的结构及气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个关于流化床中气饱周围乳化相结构的物理模型,分析了扰动信号在气固流化床中的传播规律及其对气泡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最大稳定气泡尺寸,并与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多孔分布板流化床中测量了孔内气体流量的随机波动,在频谱图上发现有两个峰值,其主频本f_c和次主频率f_s分别表示了在流化床底层区内合并气泡和单气泡的生成频率,文中还得到了初始气泡频率与孔内平均流速、孔径、孔间距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5.
6.
鉴于已有流化床气泡测量方法在磁稳定流化床中难于实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气泡特性测量方法——电磁感应法,籍此满意地考察了磁稳定流化床的气泡特性,包括磁场强度、单孔气流流率、主流流率对气泡频率、速度、体积、汇合和分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气含率及气泡直径会直接影响流化床内的反应进程及传质效率,为更好地认识局部流动结构,径向气含率及气泡直径分布成为重点研究内容,特别是径向气含率预测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平均气含率预测模型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对不同实验体系的应用会表现出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电导探针测量法与流体仿真技术,以直径为100 mm和高度为1.5 m的气液固流化床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在气相表观速度为0.014~0.283 m/s、液相表观速度为0.007~0.028 m/s、液相黏度为1~40 mPa·s、液相表面张力为0.053~0.072 N/m及固相体积分数为0~30%条件下径向气含率及气泡直径分布特征.结合本实验系统及相关研究数据,提出一种适用于气液固系统的平均气含率预测模型.基于此预测模型,进一步考虑气相表观速度及表面张力对径向气含率分布的影响,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建立气液两相体系的径向气含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相及三相体系平均气含率预测模型充分考虑了气液相表观速度、液相物性、固相物性及管径对平均气含率的影响,相比现有经典平均气含率预测模型,拓宽了适用范围并提高预测精度,其平均绝对百分比... 相似文献
8.
粒径对气固流化床操作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比较了常温和高温条件下颗粒粒径对气固流化床中最大稳定气泡尺寸的影响规律,从而得到不同温度水平下一定颗粒粒径的流化床可能出现腾涌现象的床层高径比范围,为流化床反应器选择合理的颗粒粒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析比较了常温和高温条件下颗粒粒径对气回流化床中最大稳定气泡尺寸的影响规律,从而得到不同温度水平下一定颗粒粒径的流化床可能出现腾涌现象的床层高径比范围,为流化床反应器选择合理的颗粒粒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空隙率是气固流化床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本文采用PV4A型光纤颗粒测速仪在直径为90mm的流化床中测定了不同颗粒在床层不同位置处及不同气速下空隙率的时间序列,采用统计分析法、功率谱分析法分析了空隙率的时间序列,并重构出空隙率时间序列的吸引子。 相似文献
11.
应用离散颗粒模型对大颗粒气固两相流化床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 ,在完全流态化条件下对压力波动现象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压力波动的范围和频率与流化床内两相运动状态密切相关。随着床内颗粒相湍动的加剧 ,压力波动不断加剧 ,床内压降随表观气流速度的增加略有减少。对大颗粒流化床压力波动的模拟为进一步研究流化床稳定操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喷动流化床气固流动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离散元方法(DEM),在用欧拉方法处理气相场的同时用拉格朗日方法处理离散颗粒场,对喷动流化床煤部分气化炉内的气固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直接跟踪床内每一个离散颗粒,考虑了碰撞力、携带力、重力、剪切提升力和Magnus升力,颗粒碰撞采用软球模型.获得了喷动流化床典型操作参数下的流动结构、颗粒的受力、颗粒的速度分布、气体和颗粒的湍流强度等结果.结果表明,颗粒之间碰撞率随着喷动气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然而颗粒与壁面的碰撞率受喷动气速和粒径的影响不明显.颗粒的运动受重力、携带力和碰撞力主导,除喷动区与环形区交界外,Magnus力和Saffman力可以忽略.气体湍流强度是颗粒湍流强度的2~3倍,近壁面区的气体和颗粒的湍流强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游泳馆网壳的风洞试验 ,分析研究了网壳结构的风压分布特性 ,并对看台曲面屋盖和游泳池波浪形盖板两种不同结构形式的网壳的风荷载特性进行了比较 ,当气流在弯度较大的屋盖上流动 ,加速较充分 ,屋面呈现较大负压 ,具有较大的升力系数 .不同形式网壳的风压分布的特点为结构工程师进行网壳结构的抗风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启发 .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磁流变阻尼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阻尼器的力-位移滞回曲线饱满,阻尼比大;阻尼器为速度相关型,在低速区阻尼力与速度为非线性关系,高速区可由Bingham的模型近似描述。阻尼器的可控性与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强度、粘度及阻尼器内磁场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浓相气固流化床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研究浓相气固流化床悬浮液黏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变化规律,并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NDJ-1旋转黏度计较精确地测定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流化床悬浮液黏度。同时,根据刚性颗粒悬浮液黏度的假设原理结合浓相气固流化床的特性,从理论上推导适合浓相气固流化床悬浮液的黏度计算模型。最后,通过DPS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与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计算值能够很好地吻合测量值,其决定系数R2可达至0.99,这对于浓相气固流化床悬浮体黏度的测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床体为圆筒的磁流化床筒化数学模型。采用SIMPLEC算法对此类磁流化床床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多种运行条件下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磁流化床内气固两相在偏离或接近临界稳定区域的流化特性。通过用相对应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证明:该简化的双相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磁流化床床内气固两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具较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不具备炉外精炼条件的中、小转炉厂 ,研制了出钢冲混方式的高效脱硫剂。在实验室研究了钢水发热脱硫合成渣剂的理想配比 ,测定了有关物化参数。 相似文献
18.
结合厦门至昆明国家重点公路干线的建设,配制了一批不同龄期的掺粉煤灰、矿渣C40钢纤维混凝土试件,对试件进行了回弹检测和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钢纤维混凝土回弹值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抗压强度与回弹值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回弹法用于钢纤维混凝土无损检测是可行和适用的。 相似文献
19.
气固两相流能耗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晓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1)
为了研究柱塞式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的能耗特性,对实际的工业气力输送系统进行1:1实验台改造,首先,确定影响能耗的几个关键因素为主进气阀流量、补气阀流量、助吹阀的流量及气源压力;然后,根据工程经验设计孔板大小范围,利用正交实验确立定量、定长和定物料的气力输送能耗的实验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能耗影响的主次及各个因素下的最优解;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实际生产验证,得出了1 m3仓泵输送平均粒径为23 μm,松散堆积密度为800 kg/m3的粉煤灰,输送距离为315 m气力能耗的最小值为1263.58 kN·m,最佳气源压力为0.35 Mpa,进气流量孔板为DN15,补气流量孔板为DN5.助吹流量孔板为DN10.研究结果对柱塞式气力输送系统的工程设计、运行和理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