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天气实况资料、雷达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4年5月14日江西北部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气形势特征是中高纬为西高东低,北纬30°附近多短波槽活动;2)中低空急流和低层切变是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中低层影响系统,暴雨带位于700 h Pa急流轴左侧和850 h Pa切变之间;3)水汽来源主要是850 h Pa以下的低层;4)雷达回波特征主要是以块状回波或点状回波合并形成的短带回波为主,它们整体又排列成较长的近似飑线的中尺度不连续带状回波;5)短带回波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降水强度最大,对强降水和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性;中尺度不连续带状回波和高空低槽盾状云系后部中尺度云线的移动及其强度变化能为暴雨落区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2015年6月30日下午金昌地区出现了雷阵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此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主导系统是东北低涡,影响系统是低层切变;高低层温差是强对流发生的一个重要指标,温差越大,强对流越容易发生,本次过程500h Pa与850h Pa温差达32℃左右,同时降水前湿度场垂直结构为比较典型的下湿上干型,表明高层为干冷空气,低层为暖湿空气,"上干冷下暖湿"的配置增强了大气层结不稳定度,而中低层切变线的抬升和冷空气的触发作用,导致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产生雷暴天气;当出现有利于雷阵雨天气发生的环流形势时,利用预报夏季(局地)雷阵雨天气经验指标,依据数值产品诊断分析,有助于提高夏季雷阵雨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  相似文献   

3.
“20060717”低纬高原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雷电定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监测资料和MICAPS 1°×1°客观分析场,对发生在云南省低纬高原2006年7月17日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辐合区和高低层之间风向切变为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同时台风减弱形成的低压辐合区外围的高能高湿、强烈热力不稳定和中低层上升运动为雷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闪电定位网共监测到33 125闪电回击,闪电高密度出现在滇中,在0.1°E×0.1°N面积上24 h最大达594次,闪电最高峰出现在16:00~17:00之间;此次强烈雷暴过程是由多普勒天气雷达上探测到3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先后自东向西或自东北向西南影响云南省造成的,回波强度在40~55 dBz之间,风辐合、逆风区、垂直风切变、大的径向速度维持等中尺度特征有利于对流回波的发展,引起强雷暴天气和雷电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董玲  马中元  周湘萍 《江西科学》2021,39(2):299-307
基于常规天气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欧洲中心格点物理量等资料,对2017年4—8月江西9次飑线天气过程,采用对比统计与形态分类方法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冷槽叠加在低层暖中心之上,上冷下暖造成大气层结不稳定;同时低层切变线配合地面低压或倒槽中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中尺度飑线系统.在热力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的环境条件下,飑线至西向东移动发展加强,沿途产生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在预报雷暴大风时,比湿场、假相当位温、K指数、沙氏指数、风暴强度指数的指示性比水汽通量、相对湿度、抬升指数要更有参考意义.在雷达拼图上,飑线表现为带状回波结构特征,有飑线带状回波、弓状回波带和回波短带等多种形式变化.对于江西飑线的预警预报有明显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杜强  段和平 《江西科学》2024,(1):177-181+212
为了研究雷暴回波短带在强降水和雷暴大风事件中的特征,使用地面气象要素、闪电信息、MICAPS天气图、雷达拼图等资料,对2023年5月17日江西中北部出现的雷暴回波短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回波短带发生在200 hPa“出流区”、500 hPa槽前西南气流低涡发展、850 hPa低涡切变线西南气流大气环流中,地面低气压和辐合线发展,为午后雷暴回波短带的形成提供了触发机制。2)雷暴回波短带在雷暴发展初期,通常呈现出不是很强的回波和较弱的闪电活动;在低涡回波团后侧地面辐合线附近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波强度快速增强发展,闪电开始增多。3)雷暴回波短带特征包括回波强度较强(50~55 dBZ)、回波顶较高(10~12 km左右)、回波带较短(相比冷锋回波带和飑线回波带),影响区域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和短带上回波单体强度分布不均匀等。4)强降水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在20~25 kg/m2附近,而一般降水的VIL都在10 kg/m2以下。因此,在雷暴天气监测和预报中需要综合多种资料分析,以更好地预测强降水和雷暴大风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闪电定位、天气雷达和大气探空等多源资料,结合海南岛西北部7个区域的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20年在海南岛西北部首次出现的两次雷暴天气过程(2020-02-13-2020-02-14)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对雷暴形成的大气环境要素特征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两次雷暴所对应的地闪活动和回波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次雷暴过程的...  相似文献   

7.
成都双流机场一次多雷暴天气的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双流机场在2000年7~8月有35天内出现23次雷暴,经过天气形势的分析,发现该次多雷暴天气中局地性热雷暴和系统性雷暴各占一半左右 .通过对这两类雷暴的雷达回波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热雷暴和系统性雷暴在回波参数、时空分布、初生源地、移动路径以及演变过程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系统性雷暴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形成与移动是有组织的、有系统的多单体的集合,各个单体的生消过程构成了雷暴的生命史,因而系统性雷暴的生命时间大大超过了对流单体的生命时间.在消散单体的下沉冷空气外流和前方低空暖湿气流汇合作用下,新单体得以生成与发展,雷暴的发展与维持主要是通过这种机制.  相似文献   

8.
成都双流机场一次多雷暴天气的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双流机场在2000年7-8月有35天内出现23次雷暴,经过天气形势的分析,发现该次多雷暴天气中局地性势雷暴和系统性雷暴各占一半左右。通过对这两类雷暴的雷达回波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热雷暴和系统性雷暴在回波参数、时空分布、初生源地、移动路径以及演变过程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系统性雷暴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形成与移动是有组织的、有系统的多单体的集合,各个单体的生消过程构成了雷暴的生命史,因而系统性雷暴的生命时间大大超过了对流单体的生命时间。在消散单体的下沉冷空气外流和前方低空暖湿气流汇合作用下,新单体得以生成与发展,雷暴的发展与维持主要是通过这种机制。  相似文献   

9.
利用太原MICAPS高低空实况、探空、物理量场等资料对太原2011年6月7日一次罕见的较强区域雷暴大风过程进行潜势预报分析,为太原区域雷暴大风潜势预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此次过程具有范围大、强度强的特点,属于太原罕见的较强区域雷暴大风过程;500 hPa横槽转竖以及低空切变线,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影响系统从低层到高层接近于垂直,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近地层存在逆温,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累,"上干下湿"的层结结构,潜在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沙氏指数SI对此次雷暴大风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在此次雷暴大风过程中有较好的指示效果;500 hPa冷平流、850 hPa暖平流使层结更加趋于不稳定,潜势上更有利于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冷锋在不断发展和南压过程中触发了此次区域雷暴大风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天气形势、MICAPS物理量格点分析场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回波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5月9日影响鹰潭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结论为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分布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边界层强风切变是本次过程的触发因素,地面辐合线维持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与其相交处的风暴加强和维持,在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图上回波表现为近东北——西南向的飑线回波带。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卫星云图资料、云顶亮温TBB等卫星观测资料对2009年8月25日发生在山西中部的一次器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形势背景下,由中小尺度系统直接造成的,地面降水强度随着云顶亮温的不断降低,不仅降水强度明显增大,而且出现夫雨和暴雨等强降水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利硝卫星资料作雨量估计.是做好暴雨短时、临近预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11年7月14日云南省大理州出现大范围的大雨、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等,对强降水发生前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特征及风廓线雷达资料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季风槽和切变线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深厚的高湿气层的形成,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水汽条件;强降水发生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势比较明显;高层的负涡度和强辐散对低层产生抽吸,促使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增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本州处于中低层不稳定的高能舌内;表征动力热力作用的综合诊断物理量E指数对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风廓线雷达资料中负垂直速度对降水出现时间及强度有一定预示作用;信号噪声比与降水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平风资料能直观地反映出降水过程中的风场变化特征,强降水出现期间水平风随高度存在明显的不连续现象.  相似文献   

13.
运用常规天气图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结合卫星云图和D opp ler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4.19"暴雨天气过程中天气系统演变及其物理量场进行分析,意在了解此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区域自动站、风廓线雷达、闪电和福建省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等多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寻找2016年4月26日福建省西部北部雷雨大风及降雹天气的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的着眼点。结果表明,26日,福建处于倒槽南侧暖区内,地面强烈增温增湿;伴随高空槽东移和低层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冷暖空气在福建西部强烈交汇,显著的锋区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及南支槽前强烈辐合抬升形成的动力强迫产生了飑线、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此次飑线为斜压锋生所致,呈现明显的弓状回波,后部入流急流和前部辐合特征;直径达3cm的冰雹发生在锋前暖区内,在飑线前80km热低压辐合区内发生发展的超级单体,沿环境平均风场偏右约25°方向移动,属右移型雹暴,具有钩状回波特征且回波强度强,65d Bz以上强回波区面积大、维持时间长达1个小时,并出现移动路径"右旋"、中高层强回波悬垂、低层弱回波区、VIL"跃增"及"中气旋"等特征。850h Pa比湿大于12g/kg和24小时正变温;850h Pa与500h Pa温差达25℃,层结上干下湿,Cape达2364J/kg和较大的DCAPE值,适宜的0℃和-20℃高度,925和500h Pa垂直风切变达20m/s等有利的物理条件形成此次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监测丰城短时强降水和预警大暴雨天气的发生,使用自动气象站数据、MICAPS天气图、云图、探空等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丰城市2012—2020年(5—8月汛期)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丰城市20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有28个短时强降水回波系统个例,最多一次过程出现4个短时强降水回波系统个例,短时强降水最大值为65.6 mm/h;丰城短时强降水的统计是以雷达回波系统来体现,表现在回波形态和组合反射率CR强度上; 2)强降水主要出现在5—9月,大部份个例伴有明显的低层辐合,200 h Pa有分流区,同时有“上干下湿”“上冷下暖”的温湿场垂直结构,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配合导致强降水的发生; 3) T-lnP图上强降水过程多伴有深厚的湿层,但中层也会有“干盖”结构,上干下湿导致强对流的发展,触发强降水的发生; 4)强降水过程中850 h Pa气温平均19.6℃,700 h Pa气温平均11℃,500~1 000 h Pa风垂直切变平均为10 m/s,700 h Pa相对湿度平均为89%,500 h Pa相对湿度平均为89%,CAPE平均614 J/kg、K指数平均38℃、SI...  相似文献   

16.
2013年8月20日,漳州南部遭受一次强雷暴天气的袭击,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失.该文通过对雷暴发生前后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雷达回波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200hPa冷涡东移及强东南风辐散、低层925hPa东北风辐合的耦合配置,强烈的大气垂直运动及大气中的不稳定层结为此次雷暴天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312号台风“潭美”外围强烈的辐合运动触动了不稳定能量,是此次雷暴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2016年1月20-23日和1月31日-2月1日,江西2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红外云图、天气雷达产品,对暴雪天气系统的环流背景,以及暴雪不同阶段风场垂直结构等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月20-23日暴雪过程,是北极极涡、东北冷涡稳定维持,低纬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带状,乌拉尔山阻高的崩溃,横槽旋转,冷空气分裂向南爆发;1月31日-2月1日暴雪过程,是横槽转竖冷空气西北路扩散南下,蒙古高压冷空气主体偏强,1 030 h Pa等压线和雨雪分界线有较好的相关性;温度层结应考察整个温度层结的情况,重点关注是否存在0℃以上的融化层;逆温层厚度增厚,这表明暖湿空气增强;降水期间以层状云回波为主,暖平流的维持及低层风场辐合的存在。850 h Pa东北风是形成降雪较为有利的形势,风廓线雷达资料在短时临近预报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10年7~8月湖北省超高压线路雷击故障资料,研究与灾害天气相伴的雷暴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及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1)冷锋雷暴,导致超高压线路故障,占53.8%,地面暖区中的中小尺度辐合系统即中低压、辐合区、辐合线造成雷暴天气,导致超高压故障,占46.2%.2)雷击发生前,物理量(大气温湿类、层结稳定度类、动力类、热力动力综合类、能量指数类、特殊高度厚度)具有明显特征,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3)根据物理量特征提炼的致灾雷电预报指标,经过2015年7月试用检验,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对致灾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如果CAPE>1000 J.kg-1、SI≤-1℃并且天气形势有利于灾害天气发生时,可能出现导致雷击跳闸事故的强雷电,需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9.
吴磊 《科技信息》2012,(30):463-464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2012年7月30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的一次强雷暴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为预报强对流天气拓展思路,积累经验,以便于预报员更好的做出雷暴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20.
高省莉  魏润生  效文娟 《河南科学》2014,32(7):1308-1313
通过天气背景、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及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对三门峡市2008年1月10—22日低温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不断南下的冷空气和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是产生这次低温阴雪天气的根本原因;云顶亮温在低于-50℃时降水强度是最大的,而高于-20℃时降水强度则很小;降雪时雷达回波强度比较小,回波强度主要维持在15~20 d Bz之间;欧洲144~168 h的降温预报对三门峡本站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相对湿度的预报和实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提前4~5 d的欧洲风场形势预报有很好的可信度;24 h晴雨预报TS值,日本明显高于德国和T213,其中T213漏报较多;3~5 d降水预报TS值,T213优于德国和日本.在24 h分量级降水检验结果中,德国的TS评分高于日本和T2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