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解决互联网P2P流量大量占用带宽,ISP难以参与管理,P2P系统缺乏自优化策略的难题,提出了基于ISP-join的动态P2P流量优化模型.该模型主要依照时序从自治域划分管理、网络测量和拓扑感知、动态带宽流量反馈3个方面阐述了新的P2P流量动态优化方法,并且实现了以DDP域发现协议为核心的原型系统.从而可以调整和维护自治域自身和域间的信息,优先域内连接,保持覆盖网的拓扑一致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表明,该模型在ISP的参与下能实现P2P流量的动态优化.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P2P流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P2P模式的视频博客系统设计方案.采用中心化拓扑结构和UDP的传输协议对系统进行了实现,并给出了具体的测试效果.解决了视频博客发展所面临的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Panabit的P2P流量监控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P2P技术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类基于P2P技术的程序占用了大量的流量,如何有效地对P2P程序进行流量监控,是目前局域网络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部署低成本的Panabit流控软件,有效地控制了局域网中P2P程序的流量和所占用的带宽,提高了局域网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校园网中,大量的P2P等非关键业务吞噬着有限的带宽资源,使得关键性应用得不到保障.本文提出了在校园网中利用P2P监控技术可以改进校园内部网络流量问题.通过部署监控系统,有效监控了校园网中P2P应用数据流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IPV4地址逐步被用完,互联网转而使用NAT技术解决了的IP地址紧缺问题,但同时给P2P网络通信带了很大的困难.针对P2P网络中NAT穿越的问题,首先本文分析了NAT对P2P网络通信影响后,提出了几种穿越NAT的方法.其次运用UDP打洞技术使UDP协议来达到P2P网络穿越NAT.最后举例说明了UDP打洞技术的工作流程.结果证实UDP打洞技术可适用于P2P网络,可以很好地确保网络安全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网络中更好地部署对等网络(P2P)流量缓存,从而优化网络的性能,提出了一个评价方法量化在不同链路上部署P2P缓存的收益。基于该方法建立了最优化模型:在给定部署开销的约束下最大化收益。分析了问题复杂度,提出了优先选择收益开销比的链路进行部署的启发式算法求解。对实际校园网络的仿真结果表明:在10%的链路上部署P2P流量缓存,能够降低30%的平均链路利用率。该文提出的P2P流量缓存部署模型和算法可以有效地指导P2P缓存的部署,优化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7.
P2P流量的识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斌  孙学康 《科技资讯》2006,(5):109-110
结合现阶段P2P网络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对P2P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作了介绍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P2P流量问题的一个方案。最后展望了P2P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P2P应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P2P应用在推动Internet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占用可用带宽和网络安全等问题.由于P2P采用了动态端口等技术,使得传统的端口映射的方法对P2P流量的识别不再有效.如何有效地监测和控制P2P流量是网络测量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与C/S(客户/服务器)网络结构不同,在P2P网络系统中,每个节点扮演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双重角色:既向别的节点主动发起连接,又提供监听端口让别的节点连接;既从其它节点下载数据,又向它们提供着上传.基于上述事实,从五元组的流信息中提取出联入连接和联出连接,上行流量和下行流量两个特征.根据这两个特征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实时的P2P流量检测方案.在方案的设计中,解决了主动连接和被动连接判定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基于IPv4协议的传统互联网已经暴露出诸如IP地址用尽等问题,作为下一代网络核心协议的IPv6能够解决传统互联网的弊端.高校校园网建设一直是网络建设的前沿,需要对新一代网络核心协议及时部署和研究.IPv6协议的校园网建设必将伴随着两种协议共存、互连等的过渡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IPv6校园网部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网络中更好地部署对等网络(P2P)流量缓存,从而优化网络的性能,提出了一个评价方法量化在不同链路上部署P2P缓存的收益。基于该方法建立了最优化模型:在给定部署开销的约束下最大化收益。分析了问题复杂度,提出了优先选择收益开销比的链路进行部署的启发式算法求解。对实际校园网络的仿真结果表明:在10%的链路上部署P2P流量缓存,能够降低30%的平均链路利用率。该文提出的P2P流量缓存部署模型和算法可以有效的指导P2P缓存的部署,优化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11.
P2P应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P2P应用在推动 Internet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占用可用带宽和网络安全等问题.由于P2P采用了动态端口等技术,使得传统的端口映射的方法对P2P流量的识别不再有效.如何有效地监测和控制P2P流量是网络测量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与C/S(客户/服务器)网络结构不同,在P2P网络系统中,每个节点扮演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双重角色:既向别的节点主动发起连接,又提供监听端口让别的节点连接;既从其它节点下载数据,又向它们提供着上传.基于上述事实,从五元组的流信息中提取出联入连接和联出连接,上行流量和下行流量两个特征.根据这两个特征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实时的P2P流量检测方案.在方案的设计中,解决了主动连接和被动连接判定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刘刈 《实验室科学》2011,14(4):133-135
P2P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互联网应用的热点,如何有效地运用P2P技术对高校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P2P基本概念及三种结构模式和基于P2P技术的校园网络应用.P2P技术的大量应用给校园网带来了网络拥塞、安全风险等问题,结合该技术的特点,设计了流量控制模型,并对其在校园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互联网中P2P协议以及加密协议无法使用传统方法进行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会话流统计特征的网络协议识别算法。采用二进制粒子群算法(BPSO)定量选出最能体现不同协议区别的特征子集;并针对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结构难以确定、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缺陷进行分析,使用粒子群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以提高识别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从多种网络特征属性中选出最能体现不同协议区别的特征子集,且对于基于UDP协议的网络应用也有较高识别率,经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具有更高识别率。该算法对常见的P2P协议平均识别率达到96%,且能够实时地对网络协议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4.
对Chord协议应用进行扩展,提出了一个基于改进的Chord协议的P2P流媒体直播网络模型,并对该模型的系统原理和数据扩散过程进行详细阐述.方案克服了目前广泛应用的基于应用层组播树的P2P流媒体直播网络的缺点,对如何更充分利用F2P资源以提高流媒体直播性能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针对P2P网络应用模式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一种新的P2P网络的代理协议,该协议不仅可以解决当前许多网络对P2P连接的限制问题,扩大了P2P网络的连接能力,而且能使更多节点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换.  相似文献   

16.
首先分析了常见的P2P流量识别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大网络直径、主机既充当客户端又充当服务器这两个P2P协议基础特征来识别P2P流量的新方法;设计并实现了用来进行P2P流量识别的识别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多种针对P2P应用的管理策略的基础上,对校园网中的P2P流量不易监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对出口P2P流量进行控制的必要性,通过部署ALLot系统,有效监控了校园网中P2P应用数据流.  相似文献   

18.
音/视频数据同步是校园网多媒体系统如远程监控、视频会议和视频点播等中的关键技术.本文在介绍P2P流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先详细叙述了基于P2P的Tapestry算法解决多媒体数据同步的原理,然后提出了一个基于P2P网络的音/视频数据同步系统的实现方案,说明利用Tapestry算法解决多媒体音/视频数据同步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P2P流媒体技术为大规模的流直播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P2P文件共享技术则解决文件发布的问题.富媒体,也称为webcasts技术,可以提供同步的在线音频、视频以及文件下载,并且因为其信息承载方式的多样性成为炽手可热的应用.如何将各种发布技术整合,如何设计可以提供便捷、可控、可变服务的到综合平台,是各种原型系统需要面对的问题.文中的Shanon系统利用了P2P技术信息覆盖的广度和富媒体技术信息承载的广度优势,提出了创新的系统结构和业务模式,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灵活的媒体发布服务,并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克服现有P2P应用层组播方案中存在的转发延迟较大、组播转发树结构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P2P应用层组播协议——DOMulti.该协议利用Tapestry路由和定位机制构建了深度有界且节点出度受限的组播转发树,该转发树不包含非组成员节点,从而优化了源到组成员节点间的传输延迟,提高了组播转发树结构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案相比,DOMulti在端到端延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更适合于P2P环境中的延迟敏感型组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