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与西方现代派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对其表现方法有所肯定。他翻译过一些象征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并在创作中吸取过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但鲁迅并不是现代派文学的信奉者,他赞赏的仍然是写实倾向明显、现实意义较强及艺术上有所创新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翻译活动明显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在鲁迅早期的翻译作品中,归化策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他中后期的翻译作品大多采用异化,甚至是极端异化策略。通过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鲁迅翻译策略及翻译策略转变的深层次原因,论证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是受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鲁迅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翻译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自己的关于翻译的独特看法。从鲁迅翻译活动开始的原因,到所采取的翻译方法、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的目的,多方面探讨鲁迅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我国五四诗坛的一位巨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庞杂,本文从少时与英国文学的最初接触,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对英国作品的翻译活动及在英国文学影响下的戏剧创作这五方面探讨和系统梳理郭沫若先生与英国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说明其接受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作家的主体选择性,并指出西方浪漫主义概念在中国的误用: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实是抒情主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曾大量接触过陀氏的作品及研究资料,对国内陀氏的介绍与研究工作给予过热情的帮助与支持,鲁迅许多文章与译作中都有过对陀氏的专门评论,他对陀氏风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鲁迅对陀氏有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后期态度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6.
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朱晓慧谈起鲁迅,人们常有这样一种印象;严肃、冷峻、犀利......岂不知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他作品的风格也一定是多样化的,决不是刻板单调的.鲁迅在评陶渊明的诗时曾说过:"这'猛志因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经历了重大转变,通过对比鲁迅早期和后期的翻译思想,从译入语的选择,源语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等三个方面揭示了鲁迅翻译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代著名的旧派小说作家、翻译家周瘦鹃早年翻译出版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曾受到过早年担任北京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的鲁迅先生的赞赏,并拟定评语,充分肯定他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40多年后周瘦鹃才知晓这一切,他为鲁迅生前默默奖掖和提携文坛青年而感慨万千,先生的伟大人格令人永远仰慕。  相似文献   

9.
1931年初瞿秋白从政治舞台上退下来,转而从事文艺工作,鲁迅“马上把秋白同志当作一支很重要的生力军”,鲁迅“首先看重他的翻译,认为在国内文艺界是找不出第二个人可以与他比较的”。1931年12月15日,秋白给鲁迅写了一封长信,对鲁迅译的《毁灭》提出若干意见,并进而论及言语革命问题和翻译问题。鲁迅历来从善如流,虚怀若谷,凡有人  相似文献   

10.
韦努蒂(Venuti)和鲁迅分别是西中方异化翻译的代表,都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因素。然而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是以抵抗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为出发点,提倡保留译入语文化;鲁迅以丰富汉语,传播西方先进思想为目的,提倡“直译”外国作品,甚至不惜牺牲译文的流畅而引进外语文法。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具体解读两种异化翻译思想;第二部分析了两人异化翻译思想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简要介绍了两人思想对于译坛的影响;第四部分对比了韦努蒂和鲁迅异化翻译观。  相似文献   

11.
黄小军  吴楠 《科技信息》2010,(2):185-185,188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如翻译目的和宗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等,见解独到而深刻。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作深入发掘研究,对新世纪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赖海燕 《科技信息》2010,(19):279-280
鲁迅的翻译思想零散地见于他的著作或为别人的的跋序中,本文从其翻译阶段、翻译目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文学翻译观几方面对鲁迅的翻译思想稍做整理。  相似文献   

13.
巴人在一般的读者心目中,早期是小说家,中后期是杂文家兼文艺理论家,其实他还是有成就的诗人,散文家,还写过十个剧本,翻译多部著作,还有一百多万字的历史巨著。他著作等身,成绩斐然,为我们留下一千多万字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可算得上一个奇才。在巴人众多的文学样式中,我以为尤以小说创作最有成就,虽然他的杂文和文艺理论要比这影响大得多,在“孤岛”时被人称之为“活鲁迅”。  相似文献   

14.
李慧敏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4):36-38,46
鲁迅虽然没有阅读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但他在小说中对主人公内在灵魂复杂性的挖掘,对主人公独立意识的强调以及叙述视角和叙述形式的变化都印证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试图从作者与作品,读者的对话,两种意识的对话,故事之间的对话,悲喜剧的对话,作者与自我体验的对话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鲁迅小说中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是在中外优秀文化的哺育下成长的。他如一株参天挺立的大树,把根深深埋植在祖国灿烂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同时又广泛地吸取了外国文化的营养。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主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跻身文坛,就是从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开始的。从日本留学时期翻译雨果的《哀尘》到逝世前翻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第二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诗歌作品中,除了他那一贯的充满着战斗精神的创作个性特征之外,他的诗还具有口语化特征,表现在:他的诗具有意象朴素、主题单纯、指代明确、表达方式简洁等特点,从这些口语化的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鲁迅诗歌的内在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还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翻译观方面主张直译。体现他直译翻译观的两部译著——《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的翻译出版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轰动,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翻译策略的大讨论。鲁迅的这两部译作完全反应了作者的观点和心声,可以说是原作的再版。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鲁迅本人的创作与原作作者在很多地方存在惊人的相似,原作作者厨川白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鲁迅以后的创作风格。从几个角度分析了他们的相似性以及鲁迅相应翻译观形成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一生没有到过湖南,更未曾涉足邵阳,与他有过交往的邵阳人也不多。在鲁迅笔下有过记载的邵阳人只有石民、刘百昭、李式相等三人。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1902年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以后,东渡日本留学,直到1909年返国,在那里度过了八个年头。鲁迅留日时期的思想可以以1906年弃医从文为界划为两个阶段。鲁迅留日时期的第一阶段,科学思想在他头脑中占有主导位置。在这个阶段,鲁迅在弘文学院和仙台医专学习,并发表了《说鈤》和《中国地质略论》两篇科学论文,又从日文转译了法国科学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著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科学小说。他还翻译过《北极探险记》以及《世界史》、《物理学诠》中的“世界进化论”和“原素周期则”两章。这时他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当首推鲁迅先生。频繁地更换笔名,完全是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是一种斗争艺术。鲁迅一生使用过的150多个笔名体现了他的韧性作战精神。同时也深刻地展示了鲁迅与敌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