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革,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也随之面临全新变革。然而,高职创业教育在将教育教学融入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缺少融合途径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章结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提出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和搭建产教融合的双创平台,阐述了众创空间下高职院校孵化式产教融合的具体应用。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通过孵化式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校企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积极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此对“双创”人才培养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1+1+2+N”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大学科技园为阵地,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核心,推动“双创”人才培养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为信管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人才需求。在国家大力倡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文章指出了信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国家政策、高校人才培养困境和就业形势三方面,分析了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最后在明确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基础上,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路径与方法,能够为其他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曹立志 《科技资讯》2023,(3):147-150
推进“产教融合”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黑龙江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与华为共建的“龙职·华为ICT产业学院”,形成“协同运营”的产业学院管理模式,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研究,推动专业建设,实现校企双赢,打造技术服务高地。  相似文献   

6.
李炎 《科技资讯》2014,(6):186-186
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本文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考核方式的需求入手,分析了体育职业院校考务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提升考务管理水平的策略,以期将体育职业院校的考务工作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实现学院的健康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的六个方面分析目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结构框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校企共同构建实训基地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探索可行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产教融合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8.
针对教学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专业特色与地方产业难以实现对接等问题,提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抓手、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教学定位为举措,研究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原则、标准、目标;制定了5项课程体系的构建措施,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模式,为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人工智能类专业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与产业都是社会再生产链条中的一个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责和功能,又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社会再生产协调有序发展。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其具体内容包括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产教融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融合。它不会让职业教育与其他产业融为一体,也不会产生新的产业,它只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是一种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从理论上有两条实现途径,一是要素整合,二是契约合作。  相似文献   

10.
潘涛  殷佳琪 《科技资讯》2023,(5):188-191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完善与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型人才出现很大的缺口,如集成电路的后端设计、芯片的封装与测试等方面,均需要职业教育的培养。该文将探讨现代高职教育中集成电路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创设适用于企业人才需求的教学方式,赋予其具有在高职院校之间集成电路技术专业构建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梳理国内外产教融合的相关理论与成功经验,以浙江科技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为例,提出了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人才培养的"三贯通"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包括校企合作组织治理机构、合作各方利益共享激励机制、产业学院内部激励机制、校内外优质资源利用和整合等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在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目前国家推行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科技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实施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对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攀枝花学院材料类专业为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相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提出了新要求。校地融合,培养"钒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攀枝花学院材料类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必由之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方位合作协同育人,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模块化"建设及特色发展等方面对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需要破解的难题。结合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分析,重点指出了当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发展机遇,给出了对接产业发展建专业、对接企业革新搞培训、推进集团化办学促合作,创新体制机制谋发展等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可归纳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学校与中介组织合作等四种常见方式,由于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很多职教集团只是形式上的联合,实际运作中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制约、协调机制,从而影响集团整体的运作效率。应加强职教集团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明确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相关各方在职教集团运作中各自的定位和相应的责、权、利,增强其执行力和灵敏性。  相似文献   

15.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逻辑主线。该文针对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实情明确了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为文化产业培养数据人才的定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引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念,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专业群。借助校企合力打造文化产业技术技能平台,应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建立新闻+生态圈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以实现群内资源优势互补,切实提升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苏州地区传统工艺历史久、数量大、种类多、特色明显,从业人员规模与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产教融合存在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资源配置、产业链拓展深度不够的问题。以产业共生理论为依据,根据产教融合主体双方的需求因素与资源优势,建设一平台、多工种的融合平台,构建苏州传统工艺产教融合的机制,可以丰富传统工艺保护路径、创新传统工艺人才传承模式、拓宽跨界传统工艺发展领域,以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传统工艺特点进行细化融合。  相似文献   

17.
产教融合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其涵义给予了不同的阐述,由于分歧较为明显,至今尚未形成高度的共识。鉴于职业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故地方本科院校亟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快速接轨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如何有效地实施并实现创新是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的关键,无疑也是对产教融合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全面剖析地方本科院校商科人才培养现状,并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机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创新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关注电商新业态发展趋势下电商人才需求与跨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变化,在梳理电商特色模式现状及问题的同时,探讨产教融合下构建电商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为研究电商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针对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基地、课程体系、分散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具备较高的软件设计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褚衍廷 《科技资讯》2022,(11):168-170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需要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配合,以承担起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重任。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实践中存在着目标导向不清晰,校企联合创新机制不畅,国际视野缺乏等突出问题。为此,建议加强品牌导向,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品牌项目;创新驱动,构筑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和知识支持体系;引领示范,培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综合平台;一带一路搭台,探索和深化学校+企业走出去模式。高职院校在于培养专业人才;只有在创新驱动战略基础上;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力度;才能真正走出去;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