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构建系统耦合、系统耦合协调等模型,以丽江市为例对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丽江市从供给侧结构角度,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提升显著,但依旧处于文化、旅游磨合发展阶段,随着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二者耦合协调度已经从最开始严重失调转变为勉强协调。2)研究期内,丽江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2010—2012年,文旅产业水平较低发展,协调度水平较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阶段;2013—2016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快速发展,协调度水平依旧较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7—2019年,文旅产业融合较高水平发展,协调度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相对滞后。3)丽江市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快要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需及时协调二者之间发展关系,才能让丽江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朝着更高水平发展。同时提出了促进丽江市等边疆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展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耦合性研究,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进行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SER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选取2000年~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SER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处于整体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各省市分布不均.东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江苏耦合协调发展度最高,贵州耦合协调度最低,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保持平稳,上海、重庆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9年-2018年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与空间面板模型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在不同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长江经济带发展“马太效应”明显,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创新基础等对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大,而市场配置要素对两者影响能力较弱.最后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可通过完善各地创新环境,加大高技术产业扶持,提升区域创新协同能力等方式,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20年共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2000—2019年间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好转,并呈现地区差异;但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5.
采用熵权法、DEA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5—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效率,以及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而得出研究区域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变化趋势、耦合协调类别和类型,同时探索其时空特征.研究认为:2005—2013年,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类型虽以倒"U"型为主,但发展水平总体上升;"经济带"沿线中部和东部城市以规模报酬递减为主,西部以递增为主.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指数波动变化,耦合协调类别在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间交替变化;协调类型为经济滞后型;其耦合协调空间特征呈现出从东到西高低相间分布的格局.最后,提出注重经济优化提升是研究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但低水平区的连续分布状态有逐渐被“冲散”且面积减小的趋势;4)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五个类型区的影响因素各异,总体差异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乡村在国家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准确把握乡村系统本身和乡村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探究子系统发展中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基于2008年和2017年豫东18个县级单元调研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内各研究单元子系统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整体人-地-业3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略有下降;3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均值为0.524 3,土地-产业双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成为影响3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处阶段类型覆盖了轻度失调至中级协调5类,县域单元间耦合协调水平差距增大,空间差异性显著,呈现多中心的空间格局;豫东地区人口要素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与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匹配;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全局自相关显著,2008年和2017年局部空间自相关水平分析结果分别呈现出HH、HL集聚和HL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8.
以平顶山市农旅产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融合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和障碍度模型,剖析2010—2021年平顶山市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演变特征和障碍因子,探究深化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平顶山市农旅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农旅产业相对发展类型由旅游业发展滞后型逐步向农、旅同步发展型演化,农旅产业融合协调度从极度失调类型过渡到初步协调类型,但距离高度协调尚有差距;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等因子是提升农旅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建议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农旅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才回流和制定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以推动平顶山市农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其区域协调发展是地区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及原因,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共12个城市,分析2008—2019年相关数据,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和产业的不平衡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进一步使用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经济带不同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发现农业在2012年表现出其独特的基础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产业在2016年异军突起;住宿餐饮行业在2019年呈现下滑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两大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原理与模型,研究以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为例。结果表明:从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来看,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偏低,东部省份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高于中部和西部各省份;其中江苏、上海、浙江省进入耦合匹配阶段,其他大部分市省(市)处于濒临失调或失调阶段;除江苏外,其他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获取浙江省11个地级市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建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同步性、自相关模型,对融合水平及其时空分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上升,而旅游产业稍有下降,文化产业发展快于旅游产业,地区差异较大;(2)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性较高,衢州市、丽水市较低,嘉兴市提高较快;(3)浙江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表现出随机分布的特征,浙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协调水平高于浙南,绍兴市处于过渡区,是未来的增长点;(4)浙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差距小于浙南,杭州市文化与旅游产业长时间处于高度协调的同步发展状态,产业协同作用强,而其他城市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拮抗或磨合的状态。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浙江省文化与旅游产业更高质量融合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加快城市间文旅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人口-经济-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16个地区进行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116个地区的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不高、梯度差异显著、两极分化明显,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地区普遍分布于东、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地区普遍分布于中、西部地区,整个经济带各地区的主要协调类型为濒临失衡和轻度失衡,主要制约因素为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时序特征方面,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状态,作用强度处于中度耦合的中等水平.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系统有序度参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而环境有序度参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经济、社会系统有序度的提升对资源环境系统有所损害甚至牺牲.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从0.351 3升至0.434 9,耦合作用一直处在颉颃阶段.2空间分异方面,耦合协调度水平与综合协调度指数的空间分异类似,形成西北—东南的分布格局.耦合度与综合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差异较大,个别等级呈倒置状态.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导作用因素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差异虽然对耦合度有影响但对整体耦合协调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持久竞争力增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ArcGIS、GeoDa软件,探究了2002~2016年中国30个省市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6年各省市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演变格局;制约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总体存在空间一致性,均属于科技创新滞后型;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显著,区域发展不均衡,在空间上两极集聚的现象明显,"高—高(HH)"集聚区的省市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低—低(L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且已发展为较稳定的空间格局.最后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全面提升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融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土地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2012年、2015年、2018年3个时点上长江经济带115个地级单位的经济和土地生态的时空动态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指数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分布特征,且呈现前期新一线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带动后期连片式发展为主的特征;2)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以及大范围面状分布的特征;3)因耦合协调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存在内部一致性,故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状况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规律,长三角地区是整个经济带两系统互动效用的最优地区,而耦合协调低值区域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西南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湘西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构建了反映交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4年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中的10个典型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并从时空维度进行二者耦合过程与演变趋势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各城市群的交通和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因地域差异较大,2010—2014年升降不一,具有层级结构:除长江中游和珠三角的交通承载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外,成渝、长三角和环渤海呈波动上升;除环渤海的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持续上升外,其余城市群呈波动下降;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耦合互动效应明显,但各城市群的交通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等级较低,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状态,其余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中度协调.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模型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差异特征,不平衡问题突出;2)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总体水平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旅游业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3)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处于边缘省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易出现极化的现象,未来应重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质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探索长江流域港口能级与城市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长江经济带港口体系建设和港城关系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江沿线港口与城市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耦合协调度模型、DCI模型和VAR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索不同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  相似文献   

19.
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6年,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且存在显著的耦合互动发展关系;乌兰察布市新型城镇化滞后的年份较多,但在2014年之后,旅游产业开始出现滞后;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小幅度的上升趋势,呈现向协调发展趋近之态势.从静态角度来看,2者耦合协调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要素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从动态角度来看,各因素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空间城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为解析尺度,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匹配度进行分析。【方法】选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在极差标准化的基础上,应用熵值法定权重,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1) 旅游需求系统指数与旅游供给需求指数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中国旅游业处于良好发展过程。2) 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旅游业耦合协调等级可分为极度失调等级、严重失调等级、中度失调等级、轻度失调等级、濒临失调等级、勉强协调等级、初级协调等级、中级协调等级、良好协调等级和优质协调等级等共10个级别,5个大类,耦合协调等级不断优化。3) 在中国,耦合协调度等级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分布格局。【结论】2002—2017年中国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协调度整体朝着良好态势发展,旅游业发展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