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凤台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研制的2SFG—Ⅰ型化肥深施器,于1996年6月7日在合肥通过鉴定。 该化肥深施器与江淮—12同类型手扶拖拉机耕地时配套使用,边耕地边施肥于沟底,边翻土覆盖。可施粉状、粒状等肥料。结构新颖,使用方便,省时、省力、工效高。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施肥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铃薯施肥试验示范表明:单施农家肥比单施化肥增产36.5%;2/3农家肥搭配1/3化肥,比单施化肥增产29.1%,而单施化肥产量较低,且烂薯率高,晚疫病重。施肥技术是重施农家肥,合理搭配化肥,深施、集中施底肥,马铃薯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施化肥,在高产,这本应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由于施肥方法不当,则往往事与愿违,难以取得人们预期的效果。施肥讲科学,很关键就是要做到酌情掌量,适时有效,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以期实现既有利于增产,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免受污染,达到高效低耗之目的。化肥深施技术的应运而生,必将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增收与降耗,收到一举数得之功效。化肥深施是一项农业工程技术,其意在于通过简单的农业机械将肥料施于土壤6-gcm的深度。化肥的深施与表施虽仅几厘米之别,但其效果却相差甚大。科学试验证明:人们常用的碳酸氢铰在农田表层撒施,其利…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专家估计,50年代以来,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因素中,增施肥料占40—60%。同样施化肥,但因施用技术、肥料质量、品种不同,而在利用率方面差别就很大。如发展中国家仅30%左右。现将国内外主要的施肥新动向介绍如下: 一、提高化肥利用率 1.氮肥深施国际水稻研究所研制的泥球尿  相似文献   

5.
大豆分层施肥技术是黑龙江省科研部门,针对黑龙江省多年大豆生产上种肥同位,容易烧种烧苗而造成的施肥浅、施肥量少、肥效低的不利因素,研制出的一种分层施肥部件。安装在各种型号精播机上,可在播种同时采用联合作业,一次完成种床深松、分层施肥、开沟精播、起垄镇压作业。这是黑龙江省大豆种肥施用技术上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是目前黑龙江省大豆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l化肥分层深施增产原因门)化肥分层深施减少肥分挥发的损失;(2)利用根系的趋肥性,可诱导根系深扎根,增加吸肥吸水面积;(3)避免了肥料与种子…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50%以上;推广配方施肥技术,一般可提高肥效10%。发达国家复混肥施用量已达总施肥量的70~80%,而我国还不足10%。国产复混肥有效成份大多不超过25%,这种低养分、功  相似文献   

7.
根据水稻田密植程度高,土质软和,氨水腐殖性强,又很容易被土壤胶粒吸附的特点,我们在注射式化肥深施器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利用稳定压力,控制深施的注射时间,来达到定量注射深施的三头化肥深施器。现定名为“稳压手揿开关注射式三头化肥深施器”。本机  相似文献   

8.
合理施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介绍几种国内外施肥新技术。一、灌溉施肥法将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通过喷灌或滴灌机械,使水、肥同时进入土壤。此方法不仅可节省化肥的消耗量,还能明显地提高肥料利用率。试验表明,滴灌施肥可节省氮肥44~57%,喷灌施肥可节省11~29%。一般施肥法,氮肥利用率只有50~70%,而利用灌溉施肥,氮肥利用率可  相似文献   

9.
姜春  张宇 《遵义科技》2005,33(1):49-50
我镇95%以上稻田为一年一熟冬季泡田,由于年年泡冬土壤结构被破坏,又加之作物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养分,还田秸杆少,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肥力下降。在施肥过程中,我镇农村又存在着施肥不合理、不科学用肥和有机肥施用过少的问题。如:重氮轻磷,偏施单一肥料,配合施肥少,特别是水稻,很多农户在秧苗移栽前大田不下基肥,分蘖期需大量养分进却缺肥,造成分蘖节位提高,分蘖减少,含青晚熟,致使产量下降,对化肥的施用,采取深施或施后复土和有机肥混合施用等方法少,而撒施、表施的多,造成氮素挥发,磷肥被固定,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成单19号为参试品种,在四川省喜德县海拔1700mm 的孙水河谷冲积土壤上进行试验,采用营养土软盘育苗,定向移栽,施足底肥、配方施肥、化肥深施、防治病虫、人工辅助授粉,剔除老叶,授粉结束后,去雄花等配套技术。经实际验收,亩产达到1015.7kg。创造了凉山州乃至四川省玉米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对稻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在国家紫色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上长期定位试验小区(西南农业大学校本部农场)内,进行的不同施肥处理对稻麦养分吸收利用影响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N肥能提高稻麦子粒含N量,施用P肥能提高稻麦植株各部位P含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比单施化肥处理水稻含P量高。施用K肥能提高小麦茎叶含K量,但子粒中K含量变化较小,K主要保留在茎叶中;C1能促进小麦对K的吸收。小麦对N、P、K肥的利用率分别为27.8%、38.9%和22.9%;水稻对N、P、K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5.8%、26.8%和41.8%。水稻对H肥和K肥的利用率高于小差.而小麦对P肥的利用率则高于水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经济、合理地使用化肥,促进农业生产更快地发展,我县广大贫下中农积极开展了化肥深施的科学实验,深施面积从早季的几千亩扩大到晚季的上万亩,普遍获得成功。岩下公社下二大队501.1亩水田,早稻深施250亩,晚稻扩大到356亩;东浦公社西浦大队803亩水稻田,晚季深施350亩;淋川公社干北大队556亩水稻田,晚季深施300亩;还有新建公社下新建大队、大溪公社下村大队、下洋岙大队都大面积地推广了化肥深施。通过实践深刻地教育了群众,大溪贫下中农深有体会地说:“化肥深施真正好,科学用肥第一条;集中施用肥效  相似文献   

13.
肥粒是作物的“粮食”,合理施肥是调节作物营养条件、培肥地力、促进农业生产持续丰产丰收的一项重要环节。化学肥料以其养分含量高、肥效迅速、增产效果显著等特点,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化肥养分比较单纯,分解快,易流失,目前生产中仍存在由于缺乏科学施肥技术,肥料利用率低,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技术的必要性,介绍了机械化肥深施在节本增效中的作用和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了各种施肥机具的特点、适应性,提出了发展机械化肥深施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当前,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我省人民正以战斗的姿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广辟肥源,增产化肥,为今年水稻增产打下稳固的物质基础,有了充足的肥料,还要合理施肥。目前在生产上,肥料利用率是很低的,一般化学氮肥当年利用率只有30~70%,磷肥20~30%,钾肥30~50%。有些肥分在土壤中暂时被固定,以后还可以陆续地释放出来,供作物的吸收利用;但有些肥分则流失跑掉,肥效降低,增加成本,产量不高。所以要根据水田的特性,巧施肥料,尽量发挥肥料效能,达到省肥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化县龙潭公社于1975、1976年进行了水稻深层施肥的科学实验:1、将插秧前基肥面施改为深施;2、将碳酸氢铵(以下简称碳铵)作追肥撒施改为在水稻生育中期(即幼穗第一苞分化期或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用球肥深施。结果,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1976年全公社增产稻谷二百七十多万斤,其中晚稻在寒露风的危害下仍增产九十二万斤。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曾在谈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时指出:“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不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在资源投入方面将难以为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紧迫感。”江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指出了科学施肥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18.
“点式精确施肥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肥料撒施、条施、穴施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施肥理论与方法。它以柱形半包膜全程肥料和柱形肥料深施器为物质基础,能方便、快捷、高效地将肥料施入土壤中,具有不烧苗、不需追肥、改良土壤、提高养分利用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桉树施用腐植酸专用肥的营养效应及肥效的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等价投入的常规化肥为对照,开展腐植酸专用肥施肥试验研究。通过专用肥对林木生物量、林木营养以及肥效持续性等方面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所研发的桉树腐植酸专用肥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并能促进林木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营养元素利用效率,有效改善树体营养状况。与等价投入的常规化肥相比,施后27个月,林分地上部生物量提高了30.2%-81.1%,营养元素的积累速率提高幅度为4.2%-32.2%,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可提高14%-27%。特别是以HA基肥专用每株500g+微生物菌剂10g做基肥,追肥以HA追肥专用2号每株450g的效应最好。此外,在肥效的持续性上,常规化肥的肥效在林木3a生时已基本消失,而腐植酸专用肥的肥效可以持续4—5a,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养分供应,这对防治地力衰退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肥料、施肥都是千百万农民最关注也是最头痛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贡献占50%左右;在农民的生产投资中,化肥的投资也占将近一半。然而,我国当前化肥的利用率却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尤其是氮肥的利用率相差10%-15%。不仅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而且由于肥料的损失往往造成水系、土体和大气污染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