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课标下的高考,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还要"说得精彩".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说得好"呢?下面就谈谈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失去生活,就失去了文学的根本,更谈不上作文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就应培养观察力,炼就写作慧眼、积累生活素材,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出创新灵魂、展现个性,消除模式化。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不懂得从万花筒般的生活中去挖掘、提取作文素材,常常为没有内容可写而烦恼,从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要让他们爱作文,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给他们提供和创造能培养兴趣的写作环境和必要条件,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完成作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有这样的阐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它体现了个体独到的观察、思维与独特的创造。生命要具有个性,作文教学应尽最大的努力树立学生“个性”的旗帜,学生的习作尽可能体现他们个性的光芒,怎样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遣新经验等。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激活学生日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从而提高作文能力,让作文轻松地携日记的脚步前行,把日记写作视为“道德长跑”,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不失为是一条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陈素芳 《科技信息》2011,(33):I0135-I0135
教师设计好作文指导课,是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说”的欲望,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教师要对学生多表扬,调动写作积极性,学生才能写出好文章。其次,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作文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展思路,选择文章素材,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师不能只把眼光放在课堂上,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结合,读与写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进入高三以后,很多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着这样一个困境:写作水平达到某个高度后,再怎么努力都很难有新的突破和进展。而严峻的升学压力,又使得一些学生极易因写作上的这种暂时停顿或倒退的现象产生急躁、焦虑的心理。结果更抑制了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就是写作上的“高原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词汇贫乏、素材陈旧、思维僵硬、情感单薄、思想肤浅。如何突破这些带有“套子”痕迹的写作障碍呢?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写作文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可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总觉得无话可写。有的学生勉强能完成作文也如流水一般。那么,怎样能让学生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呢?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不停息。”因此,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以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9.
亦仁 《青年科学》2009,(7):38-38
有一个孤儿,生活无依无靠,四处流浪。 一天,他走进一座寺庙,拜见那里的高僧。孤儿说:“我什么技术都没有,该如何生活啊?”高僧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像我这样的人能做什么呢?”孤儿说。  相似文献   

10.
谭玉萍 《科技信息》2010,(11):275-275
英语写作是学生学习英语后进行知识输出的方式,能反映学生对英语掌握的程度,一提到英语写作,很多学生的感觉是有话可说,却无词可写。改写材料使学生既熟练掌握生词、语法和习惯用法,又提高写的能力,达到有话可说、有词可写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从四个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2、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3、命题要使学生有话可说;4、评改作文的正面引导激励学生。  相似文献   

12.
讲话为文至少要坚持两条:一是言之成理,一是言之有物。“有物”者,新意也;“成理”者,准确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安全连着你我他,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啦。“话说三遍淡如水”。如果老是重复说,就难免会令人乏味生厌。但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连着千家万户的安宁,不能不常说,还要常说常新。新意究竟从哪儿来?  相似文献   

13.
李岚 《吉安师专学报》2003,24(Z1):187-188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从四个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2、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3、命题要使学生有话可说;4、评改作文的正面引导激励学生.  相似文献   

14.
作文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近几年来一直是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在此,笔者想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1、作文命题要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要把题目出在学生心坎上,使之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写“我”熟悉的人或事物,反映“我”所经历过的生活;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描绘“我”喜欢的景致,抒发“我”乐于抒发的情感;要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说“我”感兴趣的话,谈论自己喜欢谈论而又能谈论出“道理”来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由于居住地区的不同,人类拥有了各种各样的方言。就拿江浙一带来说,就有苏北话、宁波话、苏州话、无锡话、绍兴话等等。那么,动物有没有“方言”呢?20世纪70年代,美国鲸类学家罗杰斯·佩恩夫妇发现,大西洋和太平洋里的座头鲸的叫声是不同的。之后,日本海兽学家黑木敏郎也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大西洋里的关东海豚与太平洋里的关东海豚有9种语言是互相可以通用的,但另一半语言则是各自所特有的,彼此都无法听懂。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威德尔海豹也有“方言”。想与鸟儿成为亲密朋友的你,一定更想知道鸟类是不是也有“方言”呢?不久前…  相似文献   

16.
<正> 作文教学是长期困扰小语教学改革的难题。学生怕写作文,每逢提笔总觉得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只好硬着头皮说大话、空话、套话,穷于应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在"关于写作"中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自编作文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一、开放写作题材作品源于生活。《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拓宽习作的内容和渠道。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使作文环境生活化。如组织实地调查、参观、访问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创设各种写作情境,使作文情境虚拟化,如开展各种竞赛、游戏、实验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提取素材的能力。这样,学生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自然也就能有情可抒,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7.
低年级学生学习写话,是他们写作的起始之步,也为三年级开始的写作打下了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将写话列入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指出:“在低年级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学好写话,并为下一学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董原 《青年科学》2009,(4):15-15
广西横县南乡镇大化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农有穗,有一双神奇的眼睛,瞳孔是蓝色的,灯光照射下还能发出蓝绿色的光芒。而且,他还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能够清晰地看书写字,和白天一样。正如村里人说的,他就像是长了一双“猫眼”,从外观、习性,到能力。都和猫一模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9.
快乐学习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就目前小学生而言,有部分学生希望自己写好作文,获得老师的赞许,同学的羡慕。然而,有部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每每提到作文,愁眉不展,握着的笔似乎有千斤重。有的即使写了也是语言枯燥,内容贫乏。就那么干干巴巴的几句话,敷衍了事,甚至有的习作文不对题,这样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失去兴趣,为了去除学生习作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写作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20.
当前,部分学生作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假、空、套,文中无“我”,缺乏真情实感,内容苍白,没有自己的见解。写出来的文章雷同的多,有新意的少。原因何在?我认为:学生缺乏写作兴趣与激情,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方法欠妥。如何引导学生写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