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痛一证,原因甚多。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所在,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如此,故外感时邪,脏腑内伤,都可发生头痛。故《证治准绳》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旧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为头痛,深而远者为头风。总之,头痛为多种原因造成,但在中医临床上,不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类。根据不同类型,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往往取得满意疗效。我在市一医院生产实习过程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对慢性顽固性头痛的患者,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采用“活血化瘀”法,加上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兹举二例,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兽医认为“六淫”或“疫疠”之邪从皮毛、肌肤或从口鼻而入,均自外受之邪称为外感;当外邪侵犯畜体皮毛、经络、肌肉等部位而使机体表现出一组典型的“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苔白脉浮”等症状称为表证。前者为病因,后者为病症。外感表证的概念外感属祖国兽医学病因学说分类之一。中兽医认为绝没有无原因的证候,而外感疾病不外是“六淫”或“疫疠”之邪所引起,故《内经》说:“夫百病皆生于风寒湿燥  相似文献   

3.
哮喘病是小儿常见呼吸道疾病之一,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常反复发作,时好时发,气候突变为发病主要诱因,以呼吸困难吸气时喉中有鸡鸣音,甚者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证,《医学正传》云:“喘促喉中有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但二者往往并见,故临床常统称为哮喘。哮喘病的病因,元《丹溪心法》中说:“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胃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或调摄失宜为风寒暑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  相似文献   

4.
<正>病理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是说头为脏腑清阳之气聚集之地.汗为阴液,由阳气宣发而充身泽毛,其本在营气,其启闭施行则责之卫气,即《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而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若脏腑失调,气血乖逆,脾胃不健,湿热内蕴中焦痞隔,津行受阻,津液上达,从头部半边渗漏而成.可见头汗多因脾胃湿热,半边汗者,是由气血乖逆所致.  相似文献   

5.
“祛”有除去,解散之意。“祛风法”即是解除外感风邪的治疗方法,凡外感诸疾都适用之。然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见证多端,根据临床所见,远不止外感一种,故祛风法的应用也决不仅限于外感一证,对于许多慢性疾患亦尝用之辄效。现将有关祛风法在临床上的运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张炎《词源》论姜夔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后人多以“清空骚雅”说姜夔词。然“清空骚雅”究竟是何义。则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其“清空骚雅”可用九个字概括,那就是:意之清、境之空、风之雅。  相似文献   

7.
<正>小儿咳喘,临床多见,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百日咳等证。 咳喘之证,病位在肺,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肺胃积热、木火刑金等,使病邪郁于肺经,郁久化热、热邪炼液成疾,痰壅气道,肺气上逆而发病。长时间以来,笔者将体位引流疗法用于小儿咳喘之疾,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恶寒怕冷,有外感、内伤之别。如果风寒外袭,卫阳被束而恶寒,这是外感,有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脉浮、苔白等出现,治用辛温解表法,方用麻黄汤、荆防败毒散;如果人体虚弱抵抗力差而畏寒怕冷,则属内伤,是五脏机能衰退的表现。《内经》指出:“阳虚则外寒”。人体阳气衰微,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3,24(1):91-94
太极未判,天地人三才函于其中,谓之混沌,言天地人浑然而未分也。太极既判,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兼清带浊者为人。轻清者气也,重浊者形也,形气合者人也。故凡气之发见于天者,皆太极中自然之理。运而为日月,分而为五星,列而为二十八舍,会而为斗  相似文献   

10.
《科技智囊》2003,(11):276-277
杂志名曰《科技智囊》,做“智囊”者必先有“上智”。冯梦龙之《智囊》中曰:“上智无心而合,非千虑所臻也。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逾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夫是故,难事遇之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细;其斡旋入于无声臭之微,而其举动出人意想思索之外;或先忤而后合,或似逆而实顺;方其闲闲,豪杰所疑,迄乎断断,圣人不易。呜呼!智若此,岂非上哉!”智若水,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此《科技智囊》之魂也!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认为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病的病因,早在《素问》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目前认为本病虚者居多,如气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内阻、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虚则脑失所养,。肾虚则髓海不足,外伤气血瘀阻均易导致眩晕。  相似文献   

12.
周金兰 《甘肃科技》2001,17(5):58-58
小儿痢疾,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最为多见。以发热、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严重的起病急聚,突然高烧、昏迷、抽风、或急剧出现“内闭外脱”的危重症候,临床上多见于2至6岁的小儿。小儿痢疾症情虽多,根据笔者多年临床实践可分为:轻症、重症、危症三大类,各类分型论治,并附验案,与同道磋商。 1 轻症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泻痢赤白为主要特征,根据病情分为寒热挟杂,湿热两型。 1.1 寒热挟杂型。本症多为外感寒湿之邪,内食不洁之物,寒湿内蕴,郁而化热,肠络受损,症见腹痛,泻痢赤白相兼,日行达十多次以上,…  相似文献   

13.
<正>呃逆是由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性收缩所致的一种病证。本病并非危急重症,但往往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故多急于求治。在祖国医学中早有对此病的论述,本证古称“二哕”或“哕逆”,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胃为气逆为哕逆……”《金匮要略》载有;“哕逆者,桔皮竹茹汤主之。”此病病位在膈,多责之于肝、胃二脏,肝气犯胃,胃气失和,上逆动膈而致,局部表现为喉间呃呃连声,却反映着全身的病理变化,本病不但与肝、胃关系密切,与肺肾也有着病理联系,临证需着眼于整体,明辨虚实,现取二例报道如下: 例1:王××,女,42岁,1992年10月8日初诊,呃逆频作之日求治。半月前因感冒引起发热、胸闷、咳嗽,查血一  相似文献   

14.
郁证针灸治疗二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的病证。郁证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悲,以及咽中如有物梗,失眠等。祖国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五脏机能息息相关,《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1]。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可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1]。另一方面,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十四经脉中,督脉入络脑,肝经连接目系,与督脉会合于巅顶,故治疗郁证常取…  相似文献   

15.
腹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乳食,均易引起腹泻。而腹泻又易伤耗津液,亏损气血,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重者可危及生命,医者不得不引起重视。病因:本病的成因,大致可分为外感、内伤二大类。一、外感:以湿为主。因为脾的生理特点喜燥恶湿,宜升忌陷。如湿邪盛则脾阳受困,清气不升,运化功能失调,清浊混下面为泄泻。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湿胜则濡  相似文献   

16.
从诗学概念"清"的复义性看,李白诗亦有清美的风格。李白诗之清首先表现在写景的清新明净上。李白诗的写景色调明亮,给人以明净新鲜之感,体现出清新的风格。其次,李白诗的清美表现在抒情的真挚与脱俗上。其诗歌感情表达真挚感人,又以清新脱俗的笔法出之,是诗人率真人格的自然流露。其三,李白诗的清美也表现在意境的创造上。李白诗善于营造浑融含蓄的清空意境,也善于营造或高迈旷达,或凄清幽寂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湿热泻和湿热痢是小儿常见之症,多发于夏秋季节。其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暑湿热毒乘虚而入所致。这两种病症,在病因方面是基本相同的,都是由于感受时邪,但是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用药上是有所区别的,不是完全相同。湿热泻:属于“泄泻”范畴,与西医所称的小儿急性腹泻或急性肠炎相似,其辨证要点为:腹泻如暴注下迫,大便呈蛋花样或带少许粘液,粪色黄褐,其气臭秽,腹部乍痛,身发热或不发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或微黄,脉滑数。在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主。湿热痢:属于“痢”范畴,与西医所称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相似。其辨…  相似文献   

18.
共振(共鸣) 古法,钟磐(磬)每簴十六,乃十六律也。然一簴又自应一律,有黄钟之簴,有大吕之簴,其他乐皆然,且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微,或谓之清角。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予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虚室,以管色奏双调,  相似文献   

19.
<正> 《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说明在临床上必须详细地了解发病的情况和目前的症状,然后切脉。四诊合参,脉证兼辨,才能全面掌握病情。临证时以头晕为例其原因甚多,常见的有肝阳上亢,虚阳泛越,痰火上涌,血虚气陷皆可导致头晕。若不根据脉象和昏眩的证状作深入细致的鉴别,那么辨证就会辨之失误。如能认真体察脉象有如黑夜燃犀,则病情即无所遁其  相似文献   

20.
36.义务教育初中课本第二册晋干宝《宋定伯捉鬼》:“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欲,课本无注。 按:本句中“欲”与上文“嗒曰:‘欲至宛市’”中“欲”不同。“答曰”之“欲”为能愿动词,本句之“欲”为时间副词,“将要”的意思。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欲,将也。凡云欲者,皆愿之而未得,故又得为将也。”这就把能愿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