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年,武则天在寒冬一声令下、百花齐放的时候,惟有牡丹坚持原则,不肯吐芳。如今,我们在新春时节,便能欣赏到怒放的牡丹,难道是牡丹的脾气变了?  相似文献   

2.
张宝贵 《大自然》2009,(3):62-63
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的20多天里,北京各大公园的牡丹竞相盛开,各色牡丹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犹如花的海洋,吸引大批中外游客观赏。“谷雨时节看牡丹”,从“谷雨”到“五一”节后,正是北京观赏牡丹的大好时节。  相似文献   

3.
盆栽和地栽牡丹各部位大量元素年周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牡丹品种‘洛阳红’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和地栽两种方式,在不同的生长期采集样品,测定比较两种栽培方式下牡丹不同部位的大量元素(N、P、K、Ca、Mg)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叶片中,盆栽牡丹和地栽牡丹大量元素的年周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N、P、K含量不断下降,而Ca、Mg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在新茎中,盆栽牡丹和地栽牡丹N元素年周期变化都是先逐渐下降,到落叶期含量迅速上升;P、K元素,含量逐渐下降;Ca、Mg元素含量不断上升,盆栽牡丹Ca含量明显低于地栽牡丹同期水平.在老茎中,地栽牡丹老茎中的N、P、K元素含量在落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盆栽牡丹则仍处于下降的状态;且两者Ca、Mg元素年周期变化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牡丹文化与牡丹经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牡丹文化可提升牡丹的亲和力,可为牡丹经济发展提供思路,从而对牡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而牡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牡丹文化的传播、研究、挖掘、发扬。根据二者之间的互动规律,提出了发展牡丹经济与牡丹文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牡丹籽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液去皮,以牡丹籽出油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碱液种类、碱液浓度、加热时间、加热温度等因素对出油率的影响,并选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碱液去皮各因素对牡丹籽出油率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碱液浓度、加热时间、加热温度,最佳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9%、加热时间5 min、加热温度80℃,此时,牡丹籽出油率达到83.61%。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四个栽培品种的核型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染色体数目2n=10。洛阳蓝牡丹有7条随体染色体,其中a_1染色体随体是在长臂上。与前人的报道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牡丹(Paeonia suffruticonsa Andr.)的原产地、发现时间、历史上的栽培情况、起源以及向欧美二洲的传播,作了概括的探讨。认为牡丹植物起源于中国,最初作为药物载于《神农本草经》;以后,作为观赏植物广为栽培。到了宋朝,牡丹各个种相继发现,经过栽培试验产生了将近一百个变种或变型。所发现的原产地在今陕西、四川、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十六、十七世纪欧洲人因为见到刺绣上织的和陶瓷上烧的牡丹花引起极大的兴趣,至十八世纪末通过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东航从我国取得牡丹植物。第一批运到伦敦被栽培成活,后分布到中欧、南欧各地并传播到美洲,使其成为全世界的牡丹栽培种。今年恰好二百年。芍药属包含木本的牡丹亚属和草本的芍药亚属共三十一种,我国产十六种,草本、木本均有。而在南欧原产的只有草本的芍药亚属,作者因此断定中国应该是芍药属的起源和分布的中心,也是分化的中心。在分布上,亚洲各种限于喜马拉雅山以东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欧洲原产的种从南欧通过巴尔干半岛向东到高加索止。两大洲的芍药属植物各有分布区域,不相渗透。在地质历史上,至今未发现芍药属的化石。就中国产而言,芍药的记录在先,牡丹的记录在后。本文对“牡丹”二字还从字义上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牡丹冷藏技术是近几年来进行牡丹四季开花研究(牡丹周年开花)而进行的一种牡丹种苗贮藏配套技术;是牡丹四季开花项目进行的基础。四季开花包括牡丹抑制栽培和牡丹促成栽培两种栽培模式。因此,根据栽培模式的不同,其贮藏方式、技术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油用牡丹是近年来从传统的观赏牡丹和药用牡丹基础上发展的新兴木本油料作物。介绍了牡丹及油用牡丹的主要品种‘凤丹’的种质资源及其分布,并对油用牡丹的分子育种和传统育种工作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油用牡丹的育种趋势进行了展望,可为油用牡丹的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的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以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而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菏泽是我国牡丹生产、观赏和栽培中心,牡丹品种1156个,种植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花色花型较多。栽培面积达3334公顷,约占全国牡丹种植面积的60%以上,每年牡丹促成栽培数量为100万株。选择牡丹促成栽培品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结合菏泽地区的实际情况,筛选出符合其自然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的牡丹品种,有利于牡丹促成栽培技术的推广和牡丹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菏泽市2003~2012年牡丹始花期与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结果发现:牡丹始花期与前期气温呈明显负相关,与降水、光照相关不显著,近10年牡丹始花期有明显提前趋势。春季气温是影响牡丹开花的主要因子,3月份气象因素对牡丹始花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牡丹的发源地,牡丹遍植祖国大江南北,除海南省外,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有栽培。牡丹浑身是宝,花可观赏,根可医病,种可榨油。牡丹花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灿烂辉煌,诸多形式的艺术品中常有牡丹的芳容,可谓中华民族的图腾,牡丹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牡丹在观赏和药用两个方面均为世界上早期被应用的植物之一,目前已成为全球化的著名花卉和中药材,牡丹在国际上有中国花之美誉。  相似文献   

13.
牡丹史话     
牡丹花是我国特有的观赏花卉,花繁色艳,被称为花中之王.古往今来,为它作谱、作记者甚多,《词林典腋》牡丹条,说它"始标名于谢客,后盛于洛阳.乐天(白居易)歌而未尽,欧阳记而难详."这里是说南朝诗人谢灵运(谢康乐)在公元四二二年到永嘉(今浙江永嘉县)任太守时,发现了牡丹.其实牡丹的历史比这早得多.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牡丹根际微生物与中药材道地性及株龄的相关性.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了五产区牡丹根际土壤三大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由高到低产区排序如下.细菌:洛阳铜陵亳州南陵菏泽,放线菌:铜陵亳州菏泽洛阳南陵,真菌:洛阳菏泽亳州铜陵南陵.其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不同产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真菌则在铜陵、南陵与亳州、洛阳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株龄南陵产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由高到低排序如下.细菌:1龄3龄2龄4龄5龄,放线菌:1龄4龄2龄3龄5龄,真菌:1龄5龄4龄3龄2龄,其中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1-5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真菌则在1龄与2龄、2龄与5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牡丹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在道地与非道地产区间无规律,但道地产区根际真菌数量显著低于非道地产区.道地产区牡丹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随牡丹株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真菌呈1龄最高、2龄最低且2-5龄缓慢升高的变化规律,有从高肥的"细菌主导型"向低肥的"真菌主导型"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曹州牡丹文化特点与运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河文化带对曹州牡丹的兴起、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曹州人、洛阳人养花、赏花、爱花习性的相似,与两地同在运河区域,民风习俗的整合不无关系。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曹州牡丹文化,这成为运河文化带上中华传统“花”文化融汇轨迹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6.
野生牡丹为中国特有植物,是培育优异牡丹品种的重要资源。针对野生牡丹资源破坏严重,多数野生种处于濒危状态的现状,基于文献调研、原生境实地考察、电话咨询及团队对野生牡丹长期繁育的研究,总结了野生牡丹分类、目前分布区域和存在数量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同时,综述了野生牡丹起源进化和油用与食用价值开发等方面研究进展,结合野生牡丹收集保存的现状和本团队野生牡丹研究进展,提出了具体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牡丹不同类型总酚含量与PPO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9个不同花型或花色的牡丹品种为试材,通过测定牡丹外植体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探讨了影响牡丹组培褐化的内在诱因,以期为牡丹的组织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系统研究了中国牡丹输出及在国外发展的情况,主要结论有:①中国牡丹在不同时期东渡日本和西流欧美后,相继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品种群;②牡丹于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经过长期药用栽培,于17~18世纪进行选育改良,形成了以半重瓣和单瓣品种为主的日本品种群;③牡丹于18世纪末(1787年)才输入英国,19世纪中期福琼的引种奠定了在欧洲发展的基础,20世纪初形成了欧洲品种群,它是中国牡丹驯化的结果;④美国约在1820年始有牡丹,本世纪以来才有了真正发展,但在种间杂交育种上成就巨大;⑤上个世纪中国牡丹在欧洲的传播,为本世纪日本牡丹的大量输出创造了条件,目前日本牡丹发展进入了平台期,为中国牡丹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菏泽牡丹的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菏泽牡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菏泽牡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菏泽牡丹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浅谈天水半干旱山区牡丹栽培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小龙  张乂华  安永胜 《甘肃科技》2010,26(11):162-164
牡丹栽培技术是促进牡丹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提升城市品味具有重要意义。就半干旱山区牡丹栽培要点做了试验总结,提出了栽培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点,对指导天水地区牡丹大量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