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要推导了在多用户情况下,宽带CDMA系统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的系统容量公式,并且导出了在获得加权容量最大时的最优功率分配公式.理论结果表明分配更多的系统资源给信道条件好的用户将导致更好的系统利用率以及更高的系统容量,分析和数值结果表明CDMA系统的容量随不同的分集合并方式,以及不同的优先级别而变化.最大比合并获得最大的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铁隧道内电波的多径特性以及特殊的环境结构,其他环境下的电波传播理论不适用. 为此,利用射线跟踪法及无线电统计理论分析了典型地铁隧道环境下多径时变信道的时延扩展、多普勒频谱扩展及多普勒频偏. 仿真结果表明,多普勒频谱扩展和多普勒频偏随信号频率和列车移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而RMS时延扩展随信号频率的增加而减小. 以上结论可以为4G、5G系统在地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新的简化软判决度量,并进一步推广到一般的p范数情形,得到了广义的简化软判决度量生成办法.同时给出了几种不同参数下LDPC编码的16QAM/64QAM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的计算机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无论是在AWGN信道还是在多径衰落信道中,所提出的简化方法都没有性能损失.更重要的是,由于无需噪声方差估计,该方法可以简化系统实现,大大降低了实现的复杂度.进一步的计算机仿真显示,在高信噪比的多径信道中,当p略小于2时,广义的简化软判决度量比传统方法的误比特率性能要好.  相似文献   

4.
UWB主要应用于密集多径室内信道中,多径干扰(MPI)是系统的主要干扰来源之一。分析了IEEE802.15.3a信道中直接序列UWB(DS-UWB)多径干扰的性质。通过精确考虑每条多径带来的干扰,提出了多径干扰呈高斯分布的假设,并根据信道模型的特性给出了一种简单的估算多径干扰方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匹配滤波器接收机的错误概率并与计算机仿真值做了对比,结果表明二者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5.
针对MIMO-OFDM系统,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基于多径时延跟踪的信道估计算法,并分析了信道估计的均方误差和计算复杂度.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这种算法通过对多径的跟踪降低了需要估计参数的维数,从而提高了信道估计的性能,并且降低了运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6.
无气味滤波器在PN码时延和多径信道联合估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多径信道中PN码时延和信道系数的联合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气味滤波器的时延和多径联合估计方法,得出了频率选择性信道中估计器的仿真结果.然后将参数估计的均方误差与使用扩展的Kalman滤波器得到的均方误差、克拉美-罗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多径信道中无气味滤波器的性能比扩展的Kalman滤波器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7.
两径衰落短波信道下的改进型双向判决反馈均衡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双向判决反馈均衡器(bidirectional decision-feedback equalizer, BiDFE) 应用于两径衰落短波信道,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改进型BiDFE 方案. 针对两径信道的特殊性质,对均衡器的系数进行优化设置,在此基础上对BiDFE 的正向DFE和反向DFE进行最大比合并. 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型BiDFE 能够使正向DFE和反向DFE的输出完全消除码间干扰,且输出信噪比为两条支路的信噪比之和. 在两径衰落短波信道下,改进型BiDFE 的误码率性能优于传统DFE和双向任选DFE(bidirectional arbitrated DFE, BAD),且计算复杂度低于BAD.  相似文献   

8.
与其它线性码相比较,Turbo码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它的“瀑布区”(waterfall)和“错误平层”(errorfloor)。如何降低“错误平层”,或增加最小码重已有大量文献进行了研究,而有关误码率在“瀑布区”特性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如何使误码率在较大信噪比范围内尽量低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际问题。本文首先通过计算机仿真给出了一个能生成稀疏低码重分布的随机交织器——稀疏交织器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时空调制扩频通信定位系统抗多径测角测距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时空调制扩频通信系统基础上,针对多径环境提出一种抗码片内多径干扰的测角测距方法.首先分析了时空调制信号在多径下的接收和解调信号,接着就解调表达式采用冲激响应估计和多径分量提取算法,实现了码跟踪误差和多径分量的联合估计,再利用换算关系得到方位角和距离.仿真结果表明,在多径下系统的测角测距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在超宽带(UWB)无线通信系统中,UWB信号通过多径信道传输后,会受到严重的多径干扰.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步长LMS算法的DFE/RAKE接收机,该接收机不仅能有效抑制多径干扰,而且能减少由多径干扰引起的符号间干扰(ISI)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该接收机与基于固定步长LMS算法的DFE/RAKE接收机和RAKE-MRC接收机相比有较低的误码率,提高了接收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在n-Rayleigh信道下,研究了使用最大比合并接收的移动车-车通信系统的平均符号误码率和中断概率性能. 基于特征函数方法,推导了移动车-车通信系统在n-Rayleigh衰落信道上采用相移键控调制、正交幅度调制、脉冲幅度调制等方式的平均符号误码率的精确表达式和近似表达式,同时用近似闭合表达式表示中断概率. 然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有效性. 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性能可以通过增加分集支路数以及减小衰弱因子来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个人通信(PCS)在进入21世纪时将有巨大的进展,随着国际电联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IMT—2000的制定,人类的美好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本文介绍了世界移动通信的现状,讨论了IMT—2000标准的制定、主要原则以及频率分配、业务范围、系统模型、卫星部分、安全保密等问题.最后给出了世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信道模型只对多径衰落进行统计建模的问题,将信道建模为包含多径及阴影衰落因素的复合模型,提出一种基于谐波叠加原理、易于硬件实现的时域相关复合衰落模拟方法. 推导了新方法输出衰落的幅值分布及相关性理论表达式,给出了仿真参数的计算方法. 基于Xilinx Virtex4 硬件平台的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输出的信道衰落包络分布、多普勒功率谱及相关特性均与理论值吻合,可用于实验室模拟真实传播环境对无线信号的随机失真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阐述了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工程过程,重点分析了CDMA技术的主要优点。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子网整体移动的问题,分析了移动IP的不足,借鉴IPv6中的网络移动性,提出在现有IPv4网络中可支持子网整体漫游的MIP-RS协议. 移动子网以STA/AP为网关,通过家乡代理、外地代理和网内选路代理之间的协作,结合隧道技术实现了多跳的移动IP,突破了移动IP技术中从家乡代理与外区代理间隧道出口到移动点只能有“一跳”的限制,使网络中所有节点可通过多跳访问移动子网中的节点,实现移动子网的漫游. 基于自行研发的STA/AP实现了MIP-RS. 实测结果表明,在子网以车速移动时移动子网中的节点和固定网络中的节点能进行高速双向数据通信.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亚硝酸根在0.5 mol·L-1硫酸介质中能使灿烂甲酚蓝褪色的原理,建立了测定亚硝酸根的新方法.研究了测定的适宜条件,在最大吸收波长600 nm及选择的最佳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8μg·mL-1,检出限为0.025μg·mL-1,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用于火腿肠中亚硝酸根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结合OFDM 与协作网络编码,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提出了一种正交频分复用-合作模拟网络编码(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ooperative analog network coding, OFDM-CANC) 方案. 采用网络编码提高协作中继系统的频谱有效性,同时以OFDM 的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特性改善信道衰落对协作网络编码
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此方案的最优系统功率分配策略. 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表明,所提方案可改善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  相似文献   

18.
分析码分多址(CDMA)信号在衰落信道中的盲多用户检测.在实际通信系统中当信号处于深衰落时,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器经常失去对信号的相位跟踪.文中提出了一种次优化子空间盲MMSE检测算法,运用目标用户特征波形和辅助向量对信号相位进行去耦处理,使盲MMSE检测器具有次优化低复杂性的结构和算法,并且适合衰落信道.  相似文献   

19.
移动卫星突发通信全数字接收机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动卫星突发通信具有通信速率低、频率偏移大、频率变化快、突发帧短等特点,常规的解调器不能满足要求,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FFT频率捕获和非相干检测的DPSK/DQPSK全数字解调器结构.仿真结果表明,该解调器具有频率捕获范围宽、频率捕获时间短等特点,适合在低轨道移动卫星突发通信场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学习模式和方法的不足,利用3G网络的优势,在国内外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基于3G平台的移动学习平台,为我国高校的移动学习提供借鉴与参考,让用户能够真正受益于新兴科技带来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