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12,(9):71-71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相似文献   

3.
瑞安孙诒让(1848-1908)、学问渊通,潜心经术垂四十年,著纂宏博,为世所称。其书已成者二十六种,未成者七种,别有题跋书牍之属,不在著纂者,不可胜记。顾其书内容,未有简明记述,玆考其著述,分的编,属于自己所著各书的,曰经术类、小学类、诸子类、文献类、结集类;外编,属于批校他人所著各书的。如此,则孙先生一生著书成绩约略尽矣。内编经术类  相似文献   

4.
正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这句话的原意是:《周易》彰明往事而察知来事,而使微者显著阐明幽隐。开启卦之义,使名实相符,以辨别物象。正定(卦爻)言辞,赋上吉凶占断之辞而使之完备。(卦)取名小,它所象征的事类广大。所寓含的旨意深远,所系的卦爻之辞有文采。它的语言隐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但丁     
<正> 晚清时期,我国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但未引入意大利文学,鲁迅是在日本留学时接触到意大利文学的。但丁可能是鲁迅最早提到的意大利作家。1907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指出:“英人加勒尔日(Th·carIyIe),得昭明之声,洋洋乎歌心意而生者,为国民之首义。意太利分崩矣,然实一统也,彼生但丁(Dante Alighieri),彼有意语。大俄罗斯之扎尔,有兵刀炮火,政治之上,能辖大区,行大业。然奈何无声?中或有大物,而甚为大也暗……迨兵刃炮火,无不腐蚀,而但丁之声依然。有但丁者统一,而无声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以血泪铸就的一部鸿篇巨著,以史学沟通文学,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脉搏的跳动和感情的奔流。而司马迁对纷繁芜杂的史料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剪裁能力,则更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7.
列子一书,唐柳子厚已怀疑其为。观洌子目录,汉刘向之序言,列子乃向所汇纂,而字书错误,向已言其“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则刘向校雠 时,当有一番审定,故有“皆以杀青,书可缮写”,之语。又谓:穆王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语;力命篇一推分命,杨朱 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则列子非出一家之手,可知。而首篇天瑞即曰:“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乃称“子”。考古书之称于某者,如墨之称王墨子论语之称子曰:“多半为门弟子或后人所纂述。列子恐亦如是,非列御寇所自著也明矣。 唐柳子厚辩列子曰…  相似文献   

8.
<正>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在论及戏剧创作与诗词创作的不同特点时,以其亲身的创作体会指出:“吾尝为诗与词者,率吾意之所到而言之,言之尽吾意而止矣。至于曲,则忽为之男女焉,忽为之苦乐焉,忽为之君主、仆妾、佥夫、端士矣………学戏者不置于场上,则不能为戏;而撰曲者不化其身为曲中之人,则不能为曲,此曲之所以难于诗与词也”。可见,与抒情诗词不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高尔基——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说明《史记》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后世文人撰写国史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后世文人编纂地方志亦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音对转之说,发自曲阜孔君巽轩,孔君没後到今百五十 年,虽部居略殊,其说渐成定论。顾孔君所为诗声类,例证 无多,近日馀杭章太炎先生著文始稍加疏证,仍嫌简略,承 学之士,或用此致疑,斯大负孔君矣。不揣 昧,颇为疏通 证明,韵部之分,则取黄君季刚之说,盖古音之学,後胜於前, 计亦孔君所默许者尔。 兹所疏证,凡得六宗.第一微没痕,第二歌曷寒,第三支锡青, 第四模铎唐,第五侯屋东;第六哈德登。自馀诸部,姑俟他 日。 第一微没痕 一之上微痕 一见於韵文通协者类君比为韵。 诗大雅皇矣云:‘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 顺克比’。按,类…  相似文献   

11.
《孙膑兵法》中说:“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这就是说,善战者见敌之长处、优势时,并不气馁,而是寻找其不足和弱点,以攻其短;见敌人之弱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分别是司马迁的哲学观、历史观和文学观,文学观是主体,哲学观和历史观是两翼,它们是翱翔在文学自由王国的精灵.“究天人之际”的哲学观使《史记》具有形而上的超越品质;“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使《史记》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成一家之言”的文学观则赋予《史记》艺术性、审美性,三者异质同构,共同建构起《史记》文化意蕴的高楼大厦,使《史记》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戏曲史上的两大戏曲类别元杂剧与南戏(明清两代称为传奇)之主角正末,正旦与生,旦,人们习以为相同的,然而考察其作品实际,二实有重大差异,正末,正旦既可扮演主要人物,亦可扮演次要人物;二的关系既可为夫妻或情侣关系,亦可为其他关系;一剧之中或有正末而无正旦,或有正旦而无正末,而南戏之生,旦则只扮演剧中的主人公,且二必为夫妻或情侣关系,且有生必有旦,有旦必有生,究其原因,在于末与生,正旦与旦所代表的人物范型的不同以及这两大戏曲类;别题材的传统与音乐组织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词序的产生,有多种因素的影响,词序可分为事因类和情景类或散文序、骈文序。其发展,一般由筒而繁,由短而长,由拙朴而精雅。词序对词的依附关系由强而渐趋减弱。词序具有诠释、补充的作用。具有史料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学、音乐、风物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审美价值则主要有情感美、境界美、语言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史学形态论     
史学形态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者,指某一类学科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手段诸方面的总和,是该类学科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开展研究活动的共同基础和准则;狭义者,指史学成果或史学认识的表述形式;二者密切关联。本文试图结合前者,着重探讨后者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文选》之置“述”体与“剪截”史书之某篇相对独立的部分为文等,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其显然是受了《文章流别集》的影响。当然,两书间存在着集“清英”与辨“流别”、时域大小、崇“古”和重“今”、价值取向、对“变”之看法、集部封域之清晰与模糊等多方面的不同以致大异,然这往往亦是后者因之前者所致。比观彦和与仲伟所不满意者而未尝没有不大启之者及从异的角度考察《汉书》之于《史记》、《后汉书》之于《汉书》和《史记》所得等,思过半矣。  相似文献   

17.
《文选》之置“述“体与“剪截“史书之某篇相对独立的部分为文等,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其显然是受了《文章流别集》的影响。当然,两书间存在着集“清英“与辨“流别“、时域大小、崇“古“和重“今“、价值取向、对“变“之看法、集部封域之清晰与模糊等多方面的不同以致大异,然这往往亦是后者因之前者所致。比观彦和与仲伟所不满意者而未尝没有不大启之者及从异的角度考察《汉书》之于《史记》、《后汉书》之于《汉书》和《史记》所得等,思过半矣。  相似文献   

18.
地震知多少     
静君 《青年科学》2008,(Z2):50-50
古人说:地上与地下的交换形成地震《史记》卷四有一段关于地震的议论:"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突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这个说法和亚里士多德地震  相似文献   

19.
形声字声中有義略证(附论中国语源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清儒王怀祖郝兰 诸人盛倡声近则義近之说,於是近世黄承吉刘师培後先发挥形声字义实寓於声,其说亦既圆满不漏矣。盖文字根於言语,言语托於声音。言语在文字之先,文字第是语音之徽号。以中国文字言之,形声字居全字数十分之九;谓形声字羲但寓於形而不在声,是直谓中国文字离语言而独立也。其理论之不可通,固灼灼明矣。顾理论虽卓,而事实不足以明之,则无徵不信,谓始学何。然有难言者。 吾国文字之书,莫精於许氏之说文解字。许书说解中虽亦时时可窥见语言之根柢,然往往泛为训释,令人不知形声字声类意义之所存。举例言之:十篇下心部慈字第训爱,不…  相似文献   

20.
一军实解 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後,训之以若敖 冒笔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劫!劫则不匮。杜注云:军实,军器。今按讨军实与上交讨国人对言,又军实为楚子敬训箴之所加,释为军器,理不可通。今谓军实盖指人言,谓军中之土卒也。何以明之?公三十三年云:先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亡无日矣!杜注云,堕,毁也。於军实无说。按此所称军实,亦指置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