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比较文化学原理,从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的视角, 探讨中西“孝文化”的异同点。通过比较,作者得出中西“孝文化”是开在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从深层次上说,政治、经济归根到底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观察这次伊拉克战争,除了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国家利益着眼之外,还应考虑到这背后的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之间的冲突。但是,这种冲突不是发生在两种宗教文化的整体上,而是发生在它们各自的最落后的层面上。布什所依托的“普世主义”是基督教文化的落后层面———狭隘的优越感。布什把自己当成一个福音布道者,在布什的心目中,萨达姆就是使一切都变得更糟的魔鬼化身。萨达姆所依托的“普世主义”是伊斯兰教文化的落后层面———复兴阿拉伯帝国、重圆“大巴比伦之梦”。萨达姆想打…  相似文献   

3.
重估传统     
传统作为文化的积淀和生成,构成人的文化坐标。理解“传统”有两种可能的视野;在本体论意义上,传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可称之为“文化传统”;在知识论意义上,传统则充当被变革、被超越的对象,可称之为“传统文化”。对文化传统的自觉捍卫,其意义已超过了保守与激进之争。轻蔑传统、终将被历史所轻蔑。  相似文献   

4.
王木克 《世界知识》2011,(22):66-66
朝鲜语和韩国语是一回事吗? 朝鲜半岛的分裂,带来的不仅是地理、国家或体制上的有形分裂,还包括文化、心理和语言上的无形疏远,以致产生了一种很怪异的现象。朝鲜语和韩国语是朝韩两国各自的法定标准语,两国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都称己方的语言为“国语”,又都把对方的语言定位为“方言”。  相似文献   

5.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23):64-64
检讨起来,两种东西深刻地制约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一日“大中华”,一日“大西方”。从文化心态上说,前者表现为华尊夷卑、崇内鄙外的文化自大,后者表现为崇洋媚欧、“月亮也是西方阿”的全盘西化。从思维方式上说,前者一切皆从中国寻找根据,以中国的尺度对日本加以裁剪,按照这种逻辑,日本的一切来自中国,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翻版;后者处处从西方寻找根据,以西方的标准对日本的一切作价值判断。其共同之处,就是都不把日本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对待。  相似文献   

6.
回族文化由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织、融合而成。回族在文化认同上表现了极强的两种文化结合的特点。与回族相比,东干人在中亚发展的文化带有更显著的“多元”色彩,但它保留的最基本内涵仍然是回族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形成的传统,只不过由于周围环境不同,在选择认同符号方面更趋向于汉文化的特色以区别于周围穆斯林民族。从东干人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可以对回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回族研究更趋思考上的多角度和方法上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楚雄地处“彝族文化大走廊”的中心部位,是滇西旅游黄金线上的门户,具有“一州连三市”的区位优势,是中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楚雄州的彝族有50多个支系,其文化灿烂,物产丰盈,旅游资源丰富,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该文探讨了楚雄彝人古镇的人文景观,包括建筑文化、装饰文化和行为艺术,是笔者在人文地理研究基础上结合云南楚雄彝人的案例研究,相信对从事旅游人文地理研究的同行恩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一个可无限细化亦可无限扩张的表述,而“族群”定义是以文化为基本指标的,它亦因此而有了若干的定义,“民族”是一个十分中国化的概念,其内涵及外延在政治上、学术上及民间话语中,都已约定俗成,文化不是其惟一的基准指标,两个概念居于不同层次,可构成合理有效的研究网络。  相似文献   

9.
“文化”一词很早见于我国古籍。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过;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晋文学家束《补亡诗》说:“文化内辑,武动外悠。”考察它的含义,前者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后者是与“武功”相对应的词汇,包含着“文治”的意义。古代语言中的“文化”概念均与现代文化学所运用的“文化”一词有区别。在现代科学上,“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尤其是在人类学上,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科学术语。在欧洲,1420年时“文化”一词尚系指“农耕”。1865年,英国人类学派的创始人E·B·泰勒在…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人物性格与文化透视姜岳斌海明威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他作品中的两类主要人物,即“迷惘的一代”与“硬汉”,也在多方面、多层次上体现了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及其嬗变。“迷惘的一代”是一群在战争中饱受伤害的美国青年,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已开始了对传统的反叛,但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彰显刊物特色,打造学术期刊品牌,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本刊从2010年起重点推出“中华德文化研究”和“环洞庭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两个特色栏目。“中华德文化研究”是一个既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包容性、学理性和现实性的栏目。“德文化”一方面是指融合了常德地方性文化、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区域性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新高地”的现代性、开放性,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也应具有现代性、开放性的特征。从“新高地”建设的角度来看,文山州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与“新高地”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应按照“一区、两带、三园”的布局,以城镇带动农村,促进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把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人文的聚讼纷纭,在欧洲近代历史上由来已久。1956年,英国著名学者斯诺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两者文化》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的本来意图是站在力求沟通两种文化的立场上,力促两者之间的交融。但事与愿违,“两者文化”的问题的提出却遭到了利维斯(文学知识分子)对他的刻毒的反驳,并引发了一场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激烈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论战。20世纪末21世纪初发生的索卡尔事件和“科学大战”,是在美国和欧洲知识界的又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把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在新的聚焦点上推向了白热化。[1](P14-26)关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早已有了诸多的议论,  相似文献   

14.
邵蕊 《中州大学学报》2013,30(1):105-107
浙江南部是我国南方地区石棚墓的唯一分布点,探讨浙南石棚墓的起源有有助于在更广的层面上认识越文化。除了浙南地区,辽东半岛也是石棚墓的分布点,探讨两地区石棚墓的相互传播关系一直是考古研究的热点。已有的考古研究集中关注于两个地区石棚墓细节上的不同,未能从宏观上把握两个区域石棚墓所反映出的墓主人共同的精神需要,即“尚武”性。根据国内已有的考古资料的多方对比与分析,以及世界“巨石文化”的共性文化特性,浙南石棚墓与辽东半岛石棚墓葬均可能源于同一远古氏族。  相似文献   

15.
《原化》是章士钊建构其文化观的重要文章,它对文化的建构基于在西方文化是否能够长存以及东西文化濒于破产的“时势”中。通过对环境万能论、天才论的反驳以及举证,章士钊在中国“固有文化”断裂意识下产生的文化延续意识中对“人地时”三要素的强调,展示的是对“文化”的历史性理解,不管是在建构“文化”的方式还是目的上,都指向了“救济”东西文化的历史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高涛 《遵义科技》2007,35(4):12-13
随着历史的发展,推动建筑文化更新、前进的途径,一是由其“内核”文化的裂变或聚变为动力,二是由其“外缘”文化的作用,而往往这两条途径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建筑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是不同内涵和定位的两个精神实质,川陕苏区红色城市在其文化宣传中,长期用红四方面军“十六字”军训训词解读“红军精神”,并用这个单一、平淡的红色文化口号进行宣传,使川陕苏区红色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意识正在淡化,挖掘“川陕苏区精神”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重新进行红色文化名城定位迫在眉睫。由此界定“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的内涵,对巴中地区开发红色城市历史文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高职教育输出与用人单位需求之所以错位的原因,在本质上是一种育人环境或“文化上”的不对称。环境具有课程意义,要以“校企文化互动”来改造高职学生的育人环境,从而形成一个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场,实现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无缝链接”,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汉英文化中礼貌在内涵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礼貌观、“面子”观、礼貌侧重点及礼貌准则等方面,而这些差异是两种文化价值观差异的体现。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得体的礼貌言语行为语用能力,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令蒙恬监修的一条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在和平时期秦直道沟通南北,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汉代的王昭君和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自愿和亲出塞北上时,曾经秦直遭到漠北。它是一条“统一之道”、“帝王之道”、“民族团结之道”、“经济发展之道”、“萨拉鸟素流域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融汇交流之道”和“红色旅游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