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特性,以及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编码基因的克隆和转化研究概况,将编码几丁质酶和/或葡聚糖酶的基因导入到植物中,能够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导入到植物病害生防直菌或细菌中,可以提高生物防治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有适当的条件,当植物受到其他生物的侵袭,或者不适当的环境条件超越了它们的适应范围,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发生病变,严重者导致死亡。大多数植物病害是传染性的,是由人的肉眼不易看见的细小生物的侵染为害引起,通常表现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这些细小生物称之为病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有的植物病害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有的植物病害是由境外病原物传入后侵染造成的。随着国际贸易、旅游和交通的发展,境外的危险性植物病害传入我国的风险日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简史.概述了在植物病毒学、植物病原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天然产物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四个方向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学科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农林植物病害疫情监测与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并展望了福建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海峡科学》2012,(1):3-10
植物病害问题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应用学科。该文综述了植物病理学的发展概况,回顾了我省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简史。从植物病毒学、植物病原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天然产药物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作物品种抗性鉴定、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病经济学、农林植物病害疫情监测与控制等八个方向综述我省植物病理学科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我省植物病理学科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农林植物病害疫情监测与控制、服务海西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提出了福建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相似文献   

5.
内生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内生细菌由于其独特的生境,成为植物病害防治中的重要生防因子.芽孢杆菌在植物体内分布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其在防治病害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方面的作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芽孢杆菌控制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竞争、拮抗、促进植物生长和诱导植物抗病性四个方面.植物诱导抗性作为植物内生细菌防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具有非特异性、广谱性和系统性,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可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代植物病理学观念出发,对我国古农学著作中关于植物病害治理措施的记载进行了评述,从栽培上的、物理的、化学的措施几个方面讨论了古代中国的植物病害治理。  相似文献   

7.
植物病害标本是对症状最好的描述,在植物病害鉴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病害标本主要包括:蜡叶标本、盒装标本、玻片标本和浸渍标本等种类。植物病害标本室是集标本于收藏、制作和陈列为一体的机构,植物病害标本室的组建为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机构服务于学生、社会及农民搭建了一个知识平台。主要介绍了植物病害蜡叶标本、盒装标本、玻片标本和浸渍标本的具体制作方法以及植物病害标本室组建必备的基础设施,包括采集、制备、鉴定工具、储藏柜和展示柜等,以期为植保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于明  郭志永  王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2):4811-4823
病害识别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对及时发现和早期预防植物病害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病害识别方法的不断演进,病害识别性能有了显著提高,但自然条件下病害特征提取困难、病害严重程度难以区分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病害识别的新思路,先是针对不同识别目标,分析病害识别和病害严重程度识别的研究现状。然后从视觉特征类型和学习方式两个角度对植物病害识别方法进行全面的比较与研究,指出深度模型是当前植物病害识别的主流方法,融合多源信息和结合不同的机器学习方式是改进植物病害识别的重要手段,并将不同识别方法在主流数据集上的性能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植物内生细菌及其生防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内生细菌定殖于健康植物体内,与寄主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和谐联合关系,对寄主植物具有防病、促生、固氮和生物修复等生物学作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植物内生细菌进行基因改造,增强了内生细菌的生防潜能和综合防治效果。笔者从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分类鉴定方法、与寄主植物的互作等方面概述了植物内生细菌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着重探讨了内生细菌的植物修复能力和内生细菌在农林业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潜力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农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可作为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改良剂、植物病害诱抗剂、种衣剂、抗旱剂或保水剂、果蔬保鲜剂、饲料添加剂、农药载体、可降解地膜等,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一类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生理指标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天然土壤细菌.PGPR可通过固氮、溶磷、分泌铁载体、产生植物激素、分泌抗菌物质和诱导系统抗性等,来发挥直接作用机理和间接作用机理.PGPR菌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有机肥的使用,在辣椒栽培中施用PGPR可显著提高辣椒植株体内的氮、磷、钾含量,从而提高辣椒植株的株高、根长、干重和鲜重.利用PGPR菌剂对辣椒进行灌根处理可有效防治辣椒病害和提高辣椒产量.该文论述了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辣椒田间栽培中的应用,并探讨了PGPR作为生物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应用潜能,可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证据表明抗拮微生物在抑制不同类型土传植物病害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充分的证据以及对根际环境中生产抗生素的微观机制不了解,抗生素在生物控制和对微生物作用方面的重要性受到人们的质疑。报告基因系统和生物分析检测技术表明抗生素是由不同植物在根际环境中产生的,影响细菌生物控制剂产抗生素的非生物因素有:氧气,温度,特定的碳氮源以及微量元素。对微生物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生物因素有:植株本身,病原微生物,产生株的细胞密度等。本文对采用细菌生物控制剂产抗生素的最新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云南銹菌的調查研究,雖然早在十九世紀末期Delavay就在云南採集过13种銹菌,后來到二十世紀初期又有Handel-Mazzetti在我國西南部采集了24种銹菌;但比较全面的調查研究,实际上是从我国真菌学家戴芳(?)教授的工作开始,戴先生在1947年所發表的「中國西部的锈菌」中共记載了分布在云南、四川、湖南、貴州、甘肃等省的銹菌213种,其中分布在云南各类植物上的銹菌就有164种。 1954—1955年间,我們為了适应教学上的需要和為进一步研究昆明附近森林植物病害准备條件,會在昆明附近各林區內進行初步的森林植物病害毒调查,採集了一些森林植物病害标本,现将其中有关銹菌的部  相似文献   

14.
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园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设施栽培的推广应用,园艺植物及其产品在生产和贮藏中的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园艺植物病害防治的方向是不断送还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力研究的发展具有无污染,无公害的生物防治,笔概述了利用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机制,包括对植物的诱导抗性,利用拮抗微生物和菌根真菌等,介绍了抑病土的概念及其利用以及生物农药的开发及应用情况,包括天然植物产物的利用,抗生素农药和杀线植物利用等。另外,对园艺植物病害生的防治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壳聚糖在农业上的功能和作为种子处理剂、饲料添加剂、植物病害诱抗剂、降解性地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农药、食物保鲜剂等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编委风采     
<正>简介杨合同—1966年生,聊城高唐人,博士,研究员,山东省突贡专家,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应用微生物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山东省第九、第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长期致力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有机物农田污染土壤的微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壳聚糖在农业上的功能和作为种子处理剂、饲料添加剂、植物病害诱抗剂、降解性地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农药、食物保鲜剂等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一、农业措施防治病虫害的指导思想。生态学的理论认为,植物病害是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防治上只能控制病情而不能  相似文献   

19.
<正>10月10日下午,植物病害防御技术交流指导座谈会在我校育才校区校办楼三楼会议室举行。我校副校长李传起,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教授、世界植物病害流行学权威杨小冰先生与我校科研处、研  相似文献   

20.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具有特殊生活习性的微生物,它们常常和植物共生,对于植物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植物内生菌在农业生产上作为一种农药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