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作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持久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外在于我们的客观世界,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2.
怀特海对现代科学的反思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及世界格局.中国已进入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和推动的.科学的成功给人们带来了精彩的生活,但也带来了生态、社会及文明危机.著名哲学家怀特海20世纪初对科学进行了积极的反思与探索,他的后现代科学观能够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的覆辙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今高科技成果已使我们的世界发生了极大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使人们从繁琐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生存;宇航技术不仅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使我们的信息传播、资源勘探、气象预报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成功,不仅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自身的奥秘,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而且甚至有了控制自身进化的可能.科学技术似乎变得无所不能,许多人幻想着科学技术可以使他们一切美梦成真.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与可能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人教会了我们两个哲学范式:其一是柏拉图的在变化之外寻找恒常性,即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分野;其二是亚里士多德在变化中寻找恒常性,即世界的无目的合目的性原则.相形之下我更喜欢后者.因为正是它引发了15世纪之后的科学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确立了自己的种属特征,即人类是自我创造的动物.但是,他却造就了人的行为和教化方式的分裂,也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教育的分道扬镳,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格的统一.20世纪最后10年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正从第一次直立行走开始,人类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我们认识自然、敬畏自然,直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造自然。而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变化,离不开伟大的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实践中对自然  相似文献   

6.
大科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发展的现代模式。科学在本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人类生存方式。世界规模的军事需求,急迫地将现代科学与军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科学技术成为发展国力和战争取胜的重要前提。“曼哈顿”计划的实施与“成功”成为“大科学”到来的重大标志和“大科学”体制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国外科学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对于“大科学”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注意,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和案例分析,其中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宣告了大科学时代的到来;普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第一台带电粒子加速器的问世,叩开了人类探索微观粒子世界的大门。随着粒子加速器的迭代以及相应科学技术的突破,使其逐步成为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粒子加速器作为“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产物,其本质是一种人类探测微观世界的有利工具,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且成为了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视角出发,清晰界定和详细阐述粒子加速器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重大突破”,进而在时间上明确划分出粒子加速器在科学技术史中的四个重要时期的“科学革命”,期望以此阐述学术界关于粒子加速器在当代科学发展史中的留白。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问“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时 ,其实 ,我们已蕴涵着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可 ,也就是说 ,科学技术具有扮演双重角色的作用。既然如此 ,我认为 ,科学技术就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 ,它什么也不是 ,它是无辜的 ,它作为双重角色的扮演者 ,是人类使它成为其中的一种 ,或是兼而有之的“双面人”。因此应该说 ,是人类的天使与魔鬼的双重本性使科学技术扮演了天使与魔鬼的双重角色。科学技术是人类发现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因而 ,它应该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在它的建构中应该体现出它与人类生存状态的价值关联 ,这是科学技…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以物理学为主导的自然科学在探索世界过程中,将人类理解的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境界。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科学发展的另一线索,即“意向性科学”的路线。在新的世纪中,科学技术的背景将逐渐转移到“意向性科学”。物理学在20世纪是科学的典范,波普尔、卡尔纳普、库恩、查尔默斯等均以物理学为样本建立起自己的科学哲学理论。意向性科学的核心概念或中心话题是“信息”。科学观的变革必然导致哲学观的转变,而信息哲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科技哲学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时下 ,我们正借助于科学面对SARS的挑战。科学知识将揭开SARS的面纱 ;而科学精神将引导人类走向反思。罗马俱乐部主席A 佩奇在很多年前曾反思到 :“现代人虽然有能力改变一切 ,却忽视了自身的发展。一切都没法使现代社会从困难的沼泽中争脱出来 ,因为现代人一直保留着成为当今危机根源的精神状态 ,没有考虑过怎样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 ,忽视了惟一能够不断起到协调作用的哲学、伦理和信仰。惊人的科学技术成就迫使人类丧失了某些最重要的观念 ,从而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失去平衡 ,外在世界失去协调 ,前途难以预测”。这话很深刻。我们没有权利去抱怨 ,但我们有责任让这个世界恢复到正常的秩序。除了科学之外 ,哲学、道德、伦理、自律、信仰也正在发挥着作用。这是自然辩证法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国内分类学文献习惯于将棕榈科植物的"cirrus"和"flagellum"都译作"纤鞭",将"prophyll"译作"先出叶",这导致了混乱。基于术语译名的单义性、专业性和简明性原则,"cir-rus""flagellum"和"prophyll"分别译作"叶鞭""花鞭"和"总苞"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2.
通过“非达尔文革命”的概念,鲍勒对“达尔文革命”的正统形象提出了质疑。鲍勒认为:达尔文主义不是19世纪进化论的主题,现代“综合理论”的产生相对独立于达尔文所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因此进化论的历史不等于达尔文主义的历史。鲍勒对进化论历史的重建表明,以“发育”模型为基础的进化论在19世纪占据统治地位,“进步”的观念是这种“非达尔文”进化论发展的线索,《物种起源》的出版并没有阻断这个发展过程。由此鲍勒重现了“进步”的观念在19世纪的连续性。对“进步”观念和进化思想之间关系的考察,不仅对于重建进化论发展的历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也是理解我们这个现代世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费氏与第二代SSK后现代科学知识观既相通又不尽相同."告别理性"表征了费耶阿本德的激进历史主义科学知识观,而"制造知识"可谓SSK建构主义科学知识观的典型特征.从前者到后者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必然进路.后现代科学知识观不仅没能促进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反而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泛文化主义泥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议把差减杂交中的tester和driver分别命名为"被测物"和"促减物".  相似文献   

15.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是否具有只重视经验证伪而完全否认经验“证实”的片面性,学术界对此的回答基本上是肯定的;而他的科学哲学思想是否前后一致,则是学术界的一个重大分歧。本文试沿着波普尔的思想轨迹,通过对他先后提出的三个理论评价标准的深入剖析,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由“淤”“瘀”为语素构成的词的使用情况,对其中七组词进行了调查,并对照了常用语文辞书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发现这些词在医学期刊和书籍中使用十分混乱。分析了这七组词使用不规范的原因,提出了如何规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风向标”原为一种测定风向的工具,用于气象等专业领域。《现代汉语词典》把“风向标”解释为:“指示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安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指着风吹来的方向。”《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跟《现代汉语词典》相似,是指“指示和测定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永远指着风吹来的方向。”而近年来,“风向标”不再仅仅用于气象等专业领域,而广泛流行于各个领域,出现了新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0年8月4日在北京组织全国名委,国家语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天文台,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新华社新闻所,国家技术监督局,科学出版社有关专家,召开了一次关于“世纪”与“年代”订名的座谈会。目的是从历史、天文、计量、语言、社会等方面对“世纪”与“年代”的概念内涵进行研究。特别是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就要开始的今天,明确“世纪”和“年代”的实际内涵,有着深远的社会与历史意义。一、关于“世纪”“世纪”一词的基本内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世纪”的时间间隔为100年。一般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广为人们所接受的。第二部分是特指公元纪年的第几个100年,从而存在一个起始年与结束年的问题。“世纪”概念的分歧就出现在这个起始年和结束年的计算上。如21世纪是从2000年开始还是从2001年开始,社会上流传着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认真调查研究。1.认为21世纪是从2001年开始执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世纪”的起始点应该追其根源。公元纪年法是从公元1年开始,即公元第1世纪——公元1世纪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因此可以推出21世纪是从公元2001年开始至2100年结束。2.认为21世纪从2000年开始坚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现在社会上广泛采用以00年结尾的年做为新一个世纪的起始点。在习惯上应把1900年至1999年理解为20世纪;把2000年至2099年理解为21世纪。二、关于“年代”“年代”与“世纪”一样,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年代”的时间间隔为10年,起始年一般大多数人认为是从0年开始。如本世纪20年代是1920年至1929年。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从1年开始,如本世纪20年代是1921年到1930年。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1990年元旦,人民日报上登载了题为“九十年代第一春”的社论,可见新闻媒介已经习惯于把0年做为年代的起始年。三、“世纪”与“年代”的溯源1.“世纪”“世纪”这个概念源引自欧美国家。在我国古代没有“世纪”这个概念。“世纪”是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方法之后而产生出来的一种一般计时的概念。首先它不是计量单位,因为它不具备计量单位的基本性质。与“世纪”对应的英文词是“century”。英语字典中一般认为公元1世纪就是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20世纪是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但也有少数欧美国家的字典认为20世纪是1900年到1999年。由于我国历史上采用帝王年号加阴历的纪年方法,在历史上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辛亥革命之后,虽然采用公历,但还没有遇到今天这样处在世纪之交的时代,因此追其根源,仍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解决这一问题。2.“年代”“年代”一词如何产生,说清楚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一般人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翻译英语或其它外语文章的时候,当译者遇到1920s、1950s时,一般都译成了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因此,就认为中国人在把诸如1920s、1950s表达的概念用中文表示时,就在汉语中增加了这个名词。另一种看法是有人认为“年代”应对应英语单词“decade”。英语中“decade”的意思是十年。同样在特指第几个10年时,有个起始年的问题。四、各种观点讨论由于对“世纪”与“年代”看法上的分歧,与会专家对这两个概念开展了充分地讨论,并且对每一种观点做了详细的论证。观点1:认为世纪的起始年和年代的起始年都是从1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①目前西方国家的一些主要字典,大部分认为世纪是从1年开始。而年代是世纪中的十个10年,如果年代不是从1年算起会产生不相符合的矛盾。②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为一个新的纪元,这个新的纪元是有其社会和历史含义的,应该从1年开始世纪和年代。观点2:认为世纪的起始年从1年开始,而年代的起始年从0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世纪是以公元纪年开始,公元纪年是1年开始。而年代是为了表示一个十年的概念,按照一般习惯上的理解,从0到9就可以,并且没有将世纪与年代统一考虑的必要。观点3:认为世纪和年代都从0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①采用这种方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②使用起来比较方便。③对于公元1世纪则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99年,就认为公元1世纪共99年而不是100年。上述这些观点所讨论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语言学家希望注意这两个概念的习惯性和语言的应用性。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专家希望注意这两个概念的社会学和历史学含义。天文学家则希望更具有科学性。计量学专家则认为希望这两个概念符合国际习惯。新闻界的专家希望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两个概念。术语学专家则希望对这两个概念给出统一的结果。总之都希望能够在2000年到来之前,给出这两个概念的准确内涵。五、下一步的工作:通过这次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目前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先不要以国家的名义过早地公布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原则。再与国际有关组织联系,了解国际上的习惯用法,最后做出与国际习惯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各界对通信网络的需求不断提高,CPN(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课题之一,目前常见的译名为"用户驻地网"或"用户宅内网",与之相伴的名词有CPE(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常见的译名为"用户驻地设备"或"用户宅内设备"),但以上译名却不够恰当.(如原邮电部技术规定<接入网技术体制>、<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名词术语>以及信息产业部最近下发的<关于开放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的框架意见>等文件.)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写WHO): 简称世卫组织,是联合国负责协调有关医药卫生事务的一个专门机构,其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最高水平的健康”.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