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活着》讲述的不死的传奇在《兄弟》中被彻底颠覆,《许三观卖血记》无奈的血的代价被强化为《兄弟》的以死相抗。《兄弟》中涌动着健康健全、蓬勃向上的精神,满蕴着内心力量,并且这种内心力量成为精神性的氛围笼罩着他人,这是余华顺应市场化商业出版机制的选择,是对文学精神的继续守望。  相似文献   

2.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意象贯穿文本始终,是一个内涵丰富、极富张力的意象,它凝聚着生命的"冷"与"热"两种状态,解析着其背后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余华20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3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揭示其由先锋回归现实的转变以及转变后的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文本特征,以此透视作者潜藏于心的人文关怀和悄然变化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先锋派文学中最具创新意识的一位作家。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世事如烟》,从《在细雨中呐喊》到《活着》,从《许三观卖血记》到21世纪的《兄弟》和网络文学,余华的创作在不断地转型,其中"从愤俗到媚俗"成为最鲜明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洪婷 《科技信息》2009,(31):I0164-I0165
本文旨在讨论前景化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首先探讨了前景化理论的概念;其次从前景化理论角度解析文学文本的语言特点,指出文学翻译中不能忽略前景化的表达,只重内容而忽略形式易造成"假象等值"。最后通过对几个文学作品中前景语言翻译的分析,阐明前景化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举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106-110,99
传统的小说翻译研究往往只注重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小说中语言形式的意义却往往被忽略。但是忽略语言形式意义往往会导致小说翻译中"假象等值"现象。文章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鲁迅短篇小说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中"前景化"语言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在译文中产生的不同文体效果,从而说明在翻译中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性,并从中探究了如何提高译者的文体能力,避免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德国的接受美学,给西方文论界刮进一股清新之风。它富有启示性地尝试了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的方法,强调读者及其阅读接受对文学研究的意义,突出了读者中心的这一理论范式。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指接受主体先行存在的指向本文的预期结构。将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可让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译介学是对翻译的媒介作用及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比较研究科学。它研究的是跨文化翻译,关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扩伸、增生以及文学翻译在人类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本文拟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汉语歇后语的特点及歇后语英译过程中在音、形、语体风格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流失现象,并寻求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结合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中“缺失”这一概念,从外宣翻译“清楚传递事实”的本质出发,通过实例分析,阐明在外宣翻译这种特殊修辞话语中也要紧记“缺失”、恰当填补“缺失”,从而充分发挥译文的修辞力量,在西方受众中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文学/小说的音乐化?关于文学/小说音乐化或音乐性现象,能否在定义与类型学的阐释上进行理论规范,从而避免“印象主义”的随意研究,赋予这一现象以更深广的历史意义?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先给出小说音乐化的定义,继而为音乐文学媒介间性形式与音乐化文学/小说定位,最后做出类型学实践,区分出文学/小说中的显性音乐主题化形式与隐性效仿音乐形式,以及通过联想引用的声乐唤起形式。  相似文献   

11.
陈蕾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114-118
在文体学界,"隐含作者"这一概念享有广泛的影响。学者们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首先提出的。但任何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有其历史渊源。关于这一概念的溯源问题,前人(如曹禧修等)有所涉及,可惜尚不深入。从布斯所给的"隐含作者"定义出发,从中西文论史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溯源,明确了这一概念在文体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孙艺楠 《科技信息》2011,(19):I0170-I0170,I0127
"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提出,将翻译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所描述的理解过程真实地再现了翻译中的理解过程,也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解释学视角下,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做了粗略的探讨,以希望对翻译研究的从事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文本理论。自从1969年法国学者朱莉娅·克里斯特瓦提出"互文"这一概念以来,互文研究在文学批评、翻译等许多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尽管实用语篇诸如广告语篇中存在着普遍的互文现象,有关实用语篇方面的互文研究依然非常少。本文运用互文分析理论,对平面广告中的细节互文现象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互文性在平面广告中的表现形式,语篇功能等。  相似文献   

14.
译者的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日益关注的研究课题。“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提出,将主体性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文对这一概念做出了新的爸释,并从阐释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理解和翻译的过程,同时指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积极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或言“创造性叛逆”是译文得以成型的条件之一,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谷秀春 《科技信息》2011,(23):I0223-I0223,I0258
陌生化的本质就是反常化,前景化,偏离常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认为陌生化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这一论断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从陌生化的概念入手,分别从审美体验、视野融合和风格再现三个方面论述了陌生化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指出文学翻译应尽量保留或再现原文的陌生化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对空白这一概念的界定出发,分别从接受美学和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角度对留白的必要性进行论证,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在译文中留白既是保证读者充足的审美体验的需要,又是遵循交互主体性哲学的需要,最后以两句诗的不同译文为例,证明了文学翻译中保留和再现空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一直寻求等值,但是文学翻译,会因为语言、语义以及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出现不完全等值现象,只能完成部分等值。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对信息进行增、减值处理,以便在文学翻译中产生最大的等值效果。在《夜色温柔》的翻译中存在虚假等值现象,本文主要从翻译中的等值现象、不等值现象,对《夜色温柔》中的虚假等值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国内关于翻译主体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在研究中就翻译主体的定义产生了分歧。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关于翻译主体的不同定义来分析概念界定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厘定翻译主体这一概念,从而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竞赛论"是许渊冲教授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一部分,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译者主体性。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不仅与原作及其作者竞赛,与同行及其译本竞赛,还与自己及其旧译竞赛。不同类型的竞赛是为了能更好地再现原作。  相似文献   

20.
韩国电影《许三观》将原著简洁精辟的语言、黑色幽默、重复叙事等艺术表现手法和电影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巧妙地捏揉在一起,在凸显原著特点的同时,体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对故事背景、人物职业等小说元素进行了"韩国化"改编,延续了原著中的"黑色幽默",侧重于表现人物的浓厚亲情,既迎合了韩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又使观众较好地领略了原著的文学魅力,感人至深。虽然韩国观众并不十分认可其间的部分情节,但总体上还是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它是中国当代文学与韩国电影艺术带有实验精神的结合成果,为中韩两国文学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