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熹 《科技资讯》2008,(31):39-39
在宽带网建设中,除了增加骨干网传输通路的带宽、网上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及路由器速度以外,主要是缓解用户接入网瓶颈。目前,宽带用户接入技术主要有高速数字环路(xDSL)、光纤接入方式、双向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和宽带无线接入网(如MMDS和LMDS)等手段。其中,宽带无线接入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接入手段。本文将重点探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接入网技术可以分为直线接入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两大类。有线接入技术主要传输媒介为双绞线、光纤,常用宽带接入网技术是ADSL接入技术、以在网接入技术、光纤同轴电缆混合接入技术。  相似文献   

3.
基于无线接入和光纤技术的特点,介绍了目前无线-光混合接入技术和光纤无线技术的研究现状,并针对每种研究方案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同时,提出了基于用户端上变频技术的无线-光混合接入方案,从而为无线-光混合接入技术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McWILL(Multi—carrier Wirelessinformation Local Loop,SCDMA无线接入技术的宽带演进版本)技术的可提供通用、高效语音业务的实现机制,解决目前基于无线IP的语音系统移动性受限、空中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本机制在无线接入侧通过业务汇聚网关,提供标准的SIP/RTP接口,保证此架构与其它网络互联互通的简单;通过无线接入侧的用户数据库,配合用户标识符,保证本机制的网络移动性管理在无线接入网内部完成,可以方便的支持移动应用场景;通过无线接入侧的空口语音传输机制、宽带基站和业务汇聚网关之间的数据复用技术,提高了空口和无线带宽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用户数据的高效传输。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室内无线传输的吞吐量和时延性能,提出了将基于动态统计复用(DSM)的接入技术用于室内无线覆盖的方法,该方法是基于流水线并行计算为特色的动态统计复用体系结构.通过对国际流行的几种接入技术的对比,分析了该技术与几种经典无线接入方式的性能特点,指出经典接入技术面临无线宽带化传输的需求而存在的局限性.从理论上分析动态统计复用可以逼近吞吐量和时延的极限值,并通过仿真实验,给出吞吐率和时延曲线,比较分析了它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提升系统主要有效性指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提高室内无线传输与覆盖性能提供新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吴良侃 《科技信息》2011,(17):I0093-I0093,I0101
WFDS是无线光分布系统的简称。在无线通信室内布线环境日益复杂和网络制式日益增多的今天,多制式接入需求,布线施工困难的无线网络室内覆盖对分布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一代的室内覆盖分布系统,本文对WFDS技术的设计思路,组网结构,网络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在目前无线网络通信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移动通信的技术特点体现为传输宽带化、业务多样化、体制并存化和网络泛在化。分析了宽带无线移动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讨论了3G技术的后续演进LTE及AIE的主要特点和宽带无线移动接入技术WLAN、WiMAX及McWiLL的发展趋势;比较了宽带无线移动技术与接入技术,指出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最后,讨论了商业运营的技术演进路线,给出了多种无线移动技术的比较和演进关系,分析讨论了网络融合、技术融合以及接入综合技术,指出移动通信技术、无线接入技术与固定的宽带接入在技术上的融合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用户接入网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叙述了用户接入网的定义及用户接入网技术的发展情况和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动向。分别对HSDL,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网技术,光纤用户环路,无线接入网技术作了介绍。同时作者也给出了一些实现上述接入方式的一些结构框图。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发展概况,描述了最近颁布的IEEE802.16a协议,重点分析了OFDM调制技术的WirelessMAN-OFDM系统,频域自适应均衡器的单载波WirelessMAN-SC系统和OFDMA技术的WirlessMAN-OFDMA系统的物理层的解决方案。此方案适用于非视距传输,从而促进了宽带无线接入系统(BWA)的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发展概况,描述了最近颁布的IEEE 802.16a协议,重点分析了OFDM调制技术的WirelessMANOFDM系统,频域自适应均衡器的单载波WirelessMANSC系统和OFDMA技术的WirlessMANOFDMA系统的物理层的解决方案。此方案适用于非视距传输,从而促进了宽带无线接入系统(BWA)的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馨予 《科技信息》2010,(6):219-222
当前的移动通信技术中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是一种点对多点、提供宽带业务的无线技术。它适用于中小企业用户和集团用户。这种可透明传输业务可以为用户提供Internet的接入、本地用户的数据交换、语音业务和VOD视频点播业务。文中将3.5GHz宽带接入系统与有线接入系统比较和与LMDS系统的特性进行比较,显示其具有多重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刘春玫  李素钰 《当代地方科技》2010,(15):112-112,126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得到了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通信系统之间以及通信基站内部的EMI现象越来越严重。研究无线接入系统的EMC,首先必须了解无线接入技术的种类、组成以及各组成部件本身的电磁特性、工作的电磁环境。本章将对无线接入系统EMC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向高速无线发展,通信技术获得的每一次技术飞跃几乎都能带来一次社会的变革。宽带无线接入具有工作频带宽,启动资金小,提供服务快,频率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运营维护成本低等优点,故近来相继涌现了MMDS、WiMAX等多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本文综合分析了几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部分应用及它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无线接入是有线接入的重要补充和应急备份,尤其对于通信比较落后的乡村或人口分散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克服地形复杂、地广人稀、铺设有线电缆的方式不经济的缺点.以解决偏远地区分散用户的网络需求为目标,根据安徽地区的实际需求及合作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以淮北地区"村村通"工程建设为例,与淮北市广电传输中心暨安广网络公司淮北分公司合作,基于当地数字电视微波频段进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研究.研究设计了基于MMDS(microwave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ystems)微波电视网络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以实现数字电视微波的双向传输拓展,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绿色通信.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无线对讲井下恶劣环境下不能达到远距离高效通信的问题,设计一种将无线对讲信号转光纤网络传输的井下无线对讲通信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终端收发模块和三向全双工分路组成,通过终端收发模块将无线信号接入光纤网络进行集群式一体化远距离传输.该系统在实际调试和使用时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IEEE 802.11a和E1传输两种技术各自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802.11a的E1无线传输系统的系统构成,提出了该系统几种典型的应用模式,并与传统的E1微波传输系统做了比较。基于802.11a的E1无线传输系统具有频段无需申请、组网方式灵活多样、可同时传输E1数据和IP数据以及成本低廉等优势,可作为传统E1微波传输系统的替代和补充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与现有网络基础结合是WSN研究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WSN接入以太网存在问题,总结了基于IEEE 802.15.4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设计了一套这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以太网间的接入系统.该系统遵循6LoWPAN规范,解决了WSN节点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问题;设计了接入网关;定义了信息与控制数据格式.实现了一套应用验证系统并进行了实验;对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简单有效,能够完成WSN的高效接入,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段爱军 《甘肃科技》2011,27(7):20-21
简要介绍了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及优势,并从超高速传输系统、超大容量WDM系统、光传送联网技术、新一代光纤以及光接入技术方面论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无线光通信原理,分析了无线光通信的应用现状,并对无线光通信的传输、接入及相关注意事项提出一些见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接入网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用户与业务提供者之间的如何搭建现代化通信桥梁的问题,研究了国际电信联盟关于接入网框架建议的相关内容和接入网的主要特征业务、信令的透明传送,接入类型及业务的特性,网络管理的独立性.利用分析推演法探讨了V5接口的使用给网络营运商和用户带来了安全性好、成本低和综合业务的便利.形成了DLC光纤接入、PON光纤接入以及无线接入等系统,提高计算机网络的QOS、宽带特性和网络管理的安全.接入网技术,更适合应用到电信网、计算机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