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考《论语》“当仁,不让于师”一章注释,或以“谦让”释“让”,以“老师”“先生”释“师”,或以“谦让”释“让”,以“众”释“师”。笔者认为二说俱有偏误,从语言文字、孔子思想、社会实情三点辨正。  相似文献   

2.
张晔 《科技信息》2013,(23):180-180,240
仁是孔子儒学的核心观念。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仁的内涵的阐发和定位不尽一致,如汉唐时期的儒家学者在论仁时,大多仅仅将其看作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人与人、以及物之间的情感之爱。而到了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受到佛、道二教关于终极本体的超越性的思维方式的激发,把仁提升为宇宙或人生之本体层面,或者为其建构宇宙论哲学基础,同时也以体用不二之方法论来阐发仁。张载作为北宋理学之奠基者之一,张载有着丰富而独创的仁学思想,可谓是有破有立。他为仁建立起宇宙论哲学基础,贯通天道与人道,形成以"仁体义用"为内核的道德性命价值体系,以及"好恶并举"的仁学结构。另外张载建构了一个以"明礼以践仁"为核心的多环节而又统一的践仁体系。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黄善勇 《海峡科学》2009,(10):89-91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涵极为丰富。“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历代研究者都很重视对“仁”的基本涵义的探求。但孔子始终未详细阐明“仁”的基本涵义,以至后人见仁见智,凭借自己的理解,对“仁”做出种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一种天地境界,儒道释各以不同的方式探索了理想的人生模式,努力超拔世俗的生活,以达到"仁之境"或"禅之境"。沿着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认识途径,梳理其中对于人类终极价值的追问与求索,有望找寻出医治当代人精神痼疾的良药。  相似文献   

6.
王塘南"全归"思想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全归"有别于"善恶之名"而指向"全其本心之仁";其二,"全归"有别于"形气"之"可朽"而指向"真性"、"精神灵爽"之"不朽";其三,"全归"有别于"拘于枝节"而指向"直透真性";其四,"全归"有别于"有所为而为"而指向"为其所当为".不仅如此,塘南"全归"思想亦有一定历史渊源,且在宋明以"全归"释生死的儒家生死观的建构上具有承上启下之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他的人格理论不仅奠定了儒家理论的基础,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讲"仁",要求君子要以"仁"为价值原点;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要内外兼修,不断学习,以"安天下"为己任。这些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8.
《论语》内容广泛,微言大义,其中"仁"的思想始终贯穿全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包括: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  相似文献   

9.
古代玺印文字在印谱和字书中多有不释、误释或“同文多释”的现象.现对“交仁”“可壬”释文提出看法,对“以”与“厶”,“[厶 心]”与“[糹厶 心]”,“百”与“全”“金”“世”,“朱”与“未”,“[疒壬]”与“壬”“壬”,“旨”与“[上日]”等几组字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0.
"仁义礼智信"系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尽管仁、义、礼、智、信各范畴在内涵上各不相同,所揭示的道德生活内容的侧重面各异,但"五常"是一个整体,各范畴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仁"是美德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是"仁"的内在逻辑推演,"礼"乃为"义"的外在保障,"智"是道德认知的必要条件,"信"则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仁”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德目 ,而是一切德目的总称。“立己立人立物”、“正己正人正物”、“成己成人成物” ,可归纳为“修己安人”的命题 ,而且实现“修己安人”的最终方法是“仁”。“修己”是指修养自己和安定自己生命的意思。只有从“修己”“安己”到“安人”和“安百姓” ,才能建立起君子外王的根本。以上观点 ,可以为 2 1世纪如何以仁教确立人的主体性 ,确保人的尊严性 ,进而保存自然万物之尊严性、实现人类的共生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共存与和谐等问题提供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2.
休谟认为,仁爱是最主要的自然之德,正义是最主要的人为之德,在诸种德性中,比较重要的是仁爱与正义。仁爱与正义都起源于人的情感,但两者的情感来源不同、价值依据不同、促进社会利益的方式不同。仁爱与正义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在以正义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也不能忽视仁爱,仍然应该提倡建立在公正原则上的仁爱精神。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希望工程”、台湾慈济基金会和壹基金等组织的考察,探讨了品牌慈善组织的概念、特点和对推进平民慈善普及慈善理念的作用,以及培育慈善品牌的途径。品牌慈善组织可以利用其独特的理念、感召力和社会声誉,起到推进平民慈善与普及慈善理念的作用。为了使品牌慈善组织能够在我国做大做强,政府可以先放开民间慈善组织的成立条件及其他限制,取消对慈善的垄断,因为慈善组织不同于利益群体,它汇集了各阶层的人士,不能代表某个阶层的特殊利益,也没有政治上要求。在基础上,政府还可以探索管理其他民间组织的途径。另外,全社会要形成利于品牌慈善组织成长的氛围;慈善组织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加透明度,做好人文慈善,吸引或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4.
儒家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论命题。有《论语》之忠恕,有《中庸》之忠恕。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大大发展了忠恕学说。忠恕之道既有丰富的古代实践,在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6.
在孔子的“仁”学体系里理解其勇德思想,可以清楚看到,他所说的“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与“仁”、“智”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不惧、果断和坚毅是勇德的基本内涵,见义勇为、知耻改过以及持节不恐等,则应当成为“勇”在现代社会的主要实践内涵。弘扬和培育勇德,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促进个人事业成功,而且有助于发扬人道,匡扶正义,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仁说是朱熹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文章从对“仁”的概念、对“仁”与“公”的关系及忠恕之道的阐释、朱熹政治思想中所体现的“仁”的生态伦理思想等四个方面,来阐发朱熹仁说体系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期为当代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