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与死是人生的一对矛盾。生的境遇,可以通过各种象征符号直接地表现。死则不然,死对生存的意义,往往要通过各种象征符号的“中介结构——生的无意义结构”,表现出来。川端文学对“生”之渴望的“无意义”描写,一方面反映作家的形象思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家对人生“终极关怀”的“虚无主义”依恋。  相似文献   

2.
象征的多义性曾引起过不少争议。笔通过对小说《红字》里最耐人寻味的中心象征“A”字的多层次意义的探讨,力求证明一部小说不断产生新意不仅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作家本身的主观原因。象征犹如一个磁场,整个作品的各个部分、细节都要在这个磁场的不断“运动”中不断地产生出新的意义。无论是小说家、批评家还是一般读都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象征。  相似文献   

3.
霍达笔下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个承载着作家独特人生、审美理想的文学化的形象世界,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文学形象世界的意义,成为一个具有象征化的符号世界,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来走进这个充满悲剧意义的穆斯林世界。  相似文献   

4.
摘要:汤正祖在其名剧《牡丹亭》中以道劲的笔墨塑造出一个生动独特而又丰满的“至情者”的形象——杜丽娘。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审芙领域里把“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激扬到超越传统意识的高度.表现了人类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5.
《笑傲江湖》中的男女已不是单纯的性别符号,而是隐含着深邃的哲学意蕴的象征意象;《渴望》《过把瘾就死》所制造的女人,几乎是一组畸形病态的怪异符号。  相似文献   

6.
《伤逝》诞生于“五四”退潮时期,是鲁迅著名的抒情小说。涓生与子君自由恋爱,婚后不久就分手了,子君回到父亲家里很快就去世了。涓生为此非常悔恨和自责。由于鲁迅用做诗的方法来写小说,用意象来传递思想,建构起了小说的“召唤结构”,造成了很大的意义空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又由于1926年鲁迅曾非正式地表示它不是“写自己的事”①,因而对《伤逝》到底写什么,学术界莫衷一是。文学作品是作家的主体对象化的产物,是作家自我观照的结果。作家的主体本质个性通过作品得到肯定和表现。我认为,作为鲁迅唯一的一篇写男女爱…  相似文献   

7.
中西两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的作品《活着》和《等待戈多》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在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情境:对生存本真的拷问。在生命意识的契合点上,贝克特和余华告诉我们:生是苦难,生是空幻,但不同的是,贝克特以现代派的典型特征—焦灼的寻求和执拗消解着生的疑问,余华则以道家的风范走向了超然,二者在“聚会”后又“告别”。另外,文章试图通过抓住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余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寻求一种真实:中国先锋派的“先锋”意义的转向。 一、生的苦难 荒诞派戏剧的主题依然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①的延续。它要表现不合理的荒延世界中孤立无援的人生,以及人对这个不合理的世界所持的荒诞感情或荒诞态度。此境遇中的人们面临的是精神世界的危机和无所依的苦难。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以“荒诞”艺术形式将人类生存的基本状况概括为“等待”,在这个痛苦的过程里拷问人们痛苦的灵魂。一条荒僻小路,路边一棵秃树,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等待戈多——荒凉凄楚的人类生存环境。 作为人类象征的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处形干瘪,精神麻木,他们衣食无着,靠乞讨度日;他们对一切都茫然无知,只一味地等待戈多;他们的灵魂互相不能沟通,在等待中相互对话时总在“打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在表现手法上,《离骚》、《神曲》、《浮士德》这三部作品都将虚幻的美人作为一个象征的符号;在其化意蕴上,这三部作品对人生的意义作了整体上的发展。通过这两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窥见到中西学传统和化传统中的某些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揭示出了地域文学中的“时空悖论”;空间,即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相比它所独具的地方性,时间,即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相比之所共有的时代性,于是窨的地方性特色要通过时间性的传统文化来表现,时间的时代性价值要通过空间性的主流文化来体现,四川省著名的地域文学作家,“巴山作家群”90年代的代表作家贺享雍的新作《怪圈》,对解开这个“时空悖论”的纽结,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创作探索;化时空矛盾为审美张力,变民俗文化为艺术表达,寓主题象征于自然风物,用现代叙事讲传统故事。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菜辛的《屋顶丽人》是一篇不朽的短篇小说,文章体现了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是通过一系列的对立表现出来。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下的“二元对立”解读了小说中的各种对立,从文学象征手法、文学符号学和叙事视点等方面探讨了小说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内涵,从而进一步肯定小说在世界文坛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在其代表作《蝇王》中使用大量象征手法来表现“人心黑暗”这一主题。他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邪恶的,所以对人生抱着悲观态度。戈尔丁运用的象征手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象征和整体象征。个体象征形象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圣经故事,以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整体象征形象也就是通过上下文获得象征意义的形象。这两类象征手法交替运用,起了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达到了神秘性与现实性并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一种》是最能体现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创作风格的一篇中篇小说。作品以一个处于家庭伦理关系中兄弟之间相互仇杀的故事,借助散乱、破碎的结构和无色调的语言,表现作家对传统理性、经验、常识和秩序的怀疑,突现出“零度风格”,从而展现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莉 《科技信息》2009,(24):I0107-I0107
本文通过展示、分析、比较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小说《嘉丽妹妹》和我国颇有争议的“美女作家”九丹的《乌鸦》两部作品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深层刻画,从新的角度研读作品及作家,致力于启发处于消费文化中的人们更深刻地思考人生和爱。  相似文献   

17.
“曲笔”艺术,是杂文的本质特点。早在先秦时期,“曲笔”就是古代论理杂文中常用的表现技法,并一以贯之至后来的唐宋明清时期。五四之后,随着杂文独立文体地位的确立,经鲁迅等现代作家的继承与创新,“曲笔”论理成为杂文根本的文学特征。杂文最常用的“曲笔”论理方法是象征、暗示、影射、类比、对比等。  相似文献   

18.
《倾城之恋》和《不谈爱情》的叙事风格不同 ,但它们的叙事又是殊途同归的。从叙事结构主干来看 ,两则故事的核心部分几乎一致 ;而它们所传示出的“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都是对世俗生活的认同。“贵族才女”张爱玲与有“小市民作家”之称的池莉都“参悟了‘庸俗’”  相似文献   

19.
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结,一直以其不在场的在场性作为“生”的意义被敞开着。无论是在庄子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死亡都具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的哲学体系建构中,死亡具有相似的一面即存在者在世沉沦中对于死亡的逃避,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的一面即庄子的死亡是“以道观死”面向“道”,海德格尔的死亡是“向死而在”面向“生”。  相似文献   

20.
纳西象形文字与仪式象征符号体系关系至密,给我们澄清仪式象征意义的本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反过来,象征符号的意义一旦被澄清,相关的文字符号即可获得触类旁通的理解。从东巴教的各种祭祀仪式的场面布置、过程及东巴文字的书写来看,“魂灵”是东巴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鬼、神是魂灵存在于不同时空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