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对电影特殊欣赏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角度对电影《庭院里的女人》的深层蕴涵予以了较为细致的解读,揭示了影片的叙事冲动和潜抑话语,旨在关注与警惕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影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2.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戴·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自作品问世以来,便不断再版,已成为公认的当代美国文学经典。批评家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探讨作品所显现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虚假”一词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出现差不多五十次,也是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最常用的词语之一。事实上,还是一个中学生的主人公霍尔顿无论在校内、校外还是在他接触的成人世界里,他总处在一种“虚假”的环境之中。尽管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爱,渴望爱的青少年,但他的心理世界已变得矛盾、苦闷、彷徨、孤独、绝望甚至还想到自杀,这种心理的扭曲与他生活的那个虚假世界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文本整体出发,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特征:徘徊于成人与儿童之间,成熟与幼稚交织,各个方面都无法确定自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分离。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通过对这一形象塑造过程的文本分析,推导出隐含作者的意图:展现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迷茫和彷徨,让更多正在青春沼泽地跋涉的迷茫者意识到这种状况是成长的必然。因此,总体而言,它是一部客观展现青少年艰难成长历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50年代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本小说,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解剖了他们的复杂的心理现象。本文从时代特征、艺术特色尤其是语言特色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论葛利高里     
本文就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形象进行分析论证,从葛利高里的军役政治生活和爱情纠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示葛利高里的性格特征,以及在其形象中表现出的悲剧美感,说明葛利高里世界文学中不朽的人物形象之一。从美学的角度来观照,这个悲剧形象是如何实现它的审美价值的,对读者的审美享受进行一番沉思和开掘,以期在审美质量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8.
电影《庭院里的女人》根据赛珍诛同名小说《群芳亭》改编而成,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和中国女性的思想状况。“五四”运动把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传到了中国。在此时代背景下,电影中的女性既有对传统的维护和尊崇的一面,又有对传统的挣脱和反叛的一面。赛珍珠以一位外国作家的笔触对中国女性的思想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为全世界的人们呈现出一个外国人看待中国文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禅宗教诲世人要奋发独立自救,放下法执我执,皆因世间万物虚则实、实亦虚。《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很好体现了这种悖论——非守望则守望,他想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去指引和保护那些比他年幼者,但他没有去实践。当我们这个世界已变成一个机械的、科学的、二元论的世界时,我们内在的精神日见迷茫。在此境遇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所体现出的禅宗思想,无疑是一种找回失落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语言的运用上除了从青少年视觉的第一人称直接叙述外,叙述者也即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大量使用了松散结构及粗俗言语,通过违背常规语言试图表达他对他眼中的虚假世界的抗争。  相似文献   

11.
《嘴唇里的阳光》包含多重隐喻,陈染的真正主旨是拒绝既定规则,建构“另一种规则”,“另一种规则”的建构必须以拒绝所谓的既定“规则”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困惑与觉醒、反抗与追寻以及死亡与重生,揭示了二战后美国人民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通过分析霍尔顿的纯真守望,告诉世人要怀揣反抗虚伪、守望纯真和追寻自然之心,要用爱与理解来解决生态异化的问题,最终实现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白象似的群山》和《雨里的猫》中海明威笔下之男性形象及其表现手法的分析,表明正是此种“另类反英雄”与海明威笔下脍炙人口的“准则英雄”一道使海明威作品中的“反英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14.
半个月前,咔叽布喜滋滋地搬进了位于鱼刺街后面的新家——一幢漂亮的小楼。现在,他整个人却蔫了。原来,新家里"闹鬼"了!  相似文献   

15.
《坟墓里的旗帜》展现了福克纳书写其独立文学王国中人物的强烈欲望。在约克那帕塌法世系“门槛上”,黑人元素成为小说家创作灵感及作品升华的珍贵源泉:一个有名姓的黑人家庭被首次植入有着悠长家世的白人家族,黑人作为南方现实生活的参与者与塑造者得到更多个性化刻画。因此,就种族主题而言,虽然刻板化的黑人形象依然存在于目标故事中,但《坟墓里的旗帜》胜《军饷》一筹,并与后者一起代表着作家职业生涯的利好开端。  相似文献   

16.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唯一传世作品,也是中国青绿绘画中的一幅辉煌巨制。它以恢宏壮丽的气势、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画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7.
陈晓峰 《奇闻怪事》2007,(3):126-128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循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相似文献   

18.
朱淼 《科技信息》2009,(11):76-76
本文试图比较《影的告别》和《伤逝》中主人公形象从而显现鲁迅在爱情道路上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9.
《乞里马扎罗山的雪》是海明威最为优秀的一部短篇小说,可以被视为集有威艺术创作手法之大成。从此篇读者不仅可以窥见海明威的严谨,流畅的创作风格,欣赏海明威英雄,还可以领略海明威成功运用内心独白以及意识流表现人物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2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兼主角人物霍尔顿用D.B.而不是像对其他人物那样用具体的名字来指称他的兄长,这有其特别的含义。作为人物叙述语言的特质之一的“old”出现于差不多所有的人物的名字前面,包括部分物体名称。其在不同人名前出现的频率也印证了霍尔顿对自己兄长的不寻常的态度,从中我们看到了表面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