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洪季悬沙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几年大量的实测资料,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洪季期间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悬沙浓度空间上以杭州湾测点最高,其次是长江口内、长江口外,舟山海域最低;悬沙平面分布总体态势为近岸高而外海低;长江口纵向上自口内经口门向口外悬沙浓度大致呈“低-高-低”分布,沿杭州湾测点则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横向比较长江口外海滨四个测点发现其悬沙浓度自北向南顺次升高;悬沙浓度一般由表及底逐渐增大,但在不同水域其主要呈现的垂线结构类型则有所不同.时间上由于潮流的大小潮和潮周期变化,悬沙浓度还存在大小潮和涨落潮周期变化.另外,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沙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的研究对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溶解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进一步丰富我国陆架边缘海碳循环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高温燃烧氧化法对2013年夏季南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水体中的DOC进行测定,初步分析夏季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水文、化学、生物同步观测参数,探讨影响DOC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2013年夏季南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DOC的含量为0.24~2.37mg/L,平均值为(1.34±0.42)mg/L。整体而言,调查海区平面分布呈现北部浓度高,向南部逐渐降低,近岸浓度高远岸浓度低的分布趋势。DOC的垂直分布呈现表层高,逐渐向底层减小,在底层又有所增加的趋势。【结论】研究海区DOC的分布受水团物理混合控制作用十分明显,近岸DOC高值区的分布主要受鲁北沿岸流和陆源输入影响,南部的低值区主要受黑潮表层水及台湾暖流的稀释作用影响,而生物作用对DOC的分布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3.
基于一个三维、高分辨率、水动力泥沙生态数值模式,综合考虑多种物理及生态因子,模拟研究了长江口及闽浙海域甲藻和硅藻两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规律.数值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海域藻类生长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季及秋初,硅藻有春季和夏季两次水华,而甲藻仅在春季发生一次水华.该海域浮游植物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30-50 m等深线附近.该处是外海高温、低浊度水体与近岸低温、高浊度、高营养盐长江冲淡水的交汇区域,满足浮游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外部物理环境和内部营养盐需求.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径流、陆架环流等关键物理过程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上游大通径流量对长江盐水入侵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二维盐度数值模型,计算区域包括大通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设计高分辨率网格,数值模拟和分析在不同大通流量等级下长江口盐水入侵形势,计算出中小潮期间长江口重要水库取水口处盐度均值为0.5‰时对应的临界大通流量。利用模型分析长江口盐度场对上游大通流量的敏感性。本文对临界大通流量的计算研究有助于提高预报长江口盐水入侵模型精度,为长江口水库避咸蓄淡提供参考;盐水入侵对流量的敏感性研究可以为改善盐水入侵情况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利用诊断模式,分析了Beaufort/Chukchi海的温盐结构.发现在不同深度的海区及不同的海域,温盐结构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浅海区的温盐廓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有深厚的混合层,夏季则明显变薄.混合层深度在不同的海域有不同的变化;在分析的区域中混合层自南向北、自西向东变浅.夏季浅海区有较大的斜温(盐)层梯度,其强度自东向西变弱.深海区的温盐廓线也有季节变化,但主要发生在浅水层,且不如浅海区明显,夏季温(盐)度廓线第一斜温(盐)层的梯度比第二斜温(盐)层的大,但比浅海区的强度要弱  相似文献   

6.
热带气旋、寒潮与大雾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港口、航道及航运安全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给出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寒潮和大雾的特征.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有2.3次,8—9月是高发季节;寒潮平均每年有3.15次,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大雾日年平均达50~60 d,主要集中在3—7月.并通过SWAN模型,分别计算热带气旋和寒潮天气作用下在横沙浅滩及其邻近海域的波高分布.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东中国海环流大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包含长江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域在内的区域环流模型,较准确地刻画东中国海外海流系和沿岸流系,以及长江口外精细的流系结构。选择典型厄尔尼诺年,模拟长江口外近岸环流的异常变化,探讨长江口外近岸环流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长江口外近岸环流与厄尔尼诺事件存在强烈的响应关系,冬季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环流明显减弱;台湾暖流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程度显著,流速减小、流幅变窄,台湾暖流对长江口外近岸环流的影响也因此减弱。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舟山以东浅水海域夏季水团分布及温、盐日变化规律,基于舟山以东浅水区域时间分辨率为1h的温盐深(CTD)站点数据,首先对数据剖面取平均以研究其温、盐场结构特征,然后利用Fuzzy聚类法对该区域进行水团划分,最后根据水团划分结果分区域统计分析跃层特征,并计算温、盐日变幅极差值以研究其日变化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分为沿岸流水团、近岸混合水团、黑潮水团、东海中-深层水团、东海中-深层混合水团;受黑潮支流与沿岸流混合下沉的影响,调查海域中部中-深层水体相对高温、低盐;沿岸流区与黑潮水区10~20m深度层的温、盐日变幅较大,与跃层深度对应较好,表层、次表层的较小,底层的近似为0;近岸混合水团跃层上界深度最大、平均强度最小,该区域表层、底层日变幅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在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下,在河口口门形成了庞大的河口拦门沙系,在河口口外形成了巨大的水下三角洲.横沙浅滩是河口拦门沙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横沙浅滩含沙量不仅受到流域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到台风暴潮和寒潮大风的影响,除了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含沙量的特征外,冬季含沙量大大大于夏季含沙量.横沙浅滩5 m水深含沙量的总体水平约为0.459 kg/m3.横沙浅滩邻近海域含沙量在向海方向上迅速降低.除潮汐大小含沙量呈现大小变化之外,冬季含沙量大于夏季含沙量是其主要特征.长江流域来沙近年来呈现减少趋势,邻近海域含沙量有所减少,局部海床出现冲刷现象.横沙浅滩沉积以细粉砂为主,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横沙浅滩及邻近海域沉积物的平面分布和垂向分布均反映了横沙浅滩沉积物和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的组合结构.拟建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和外航道沉积地层均为第四纪疏松沉积层,特别是水下三角洲地层,可挖性好,容易成槽,对工程建设有利.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9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17个站位的大中型浮游生物与水质参数分析,研究了大中型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长江口咸淡水混合影响下,长江口-东海陆架断面浮游生物物种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随盐度增加而增大,且淡水及低盐度站位与高盐度站位的优势物种存在显著差异。长江口-东海陆架关键断面13个站位的大中型浮游生物密度及生物量与叶绿素a无显著相关性,与营养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上行效应并非控制该断面浮游生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在咸淡水混合所致多因素变化的复杂影响下,该断面大中型浮游生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盐度相关的区域性差异。首次利用浮游生物在线成像和分类设备(CPICS)在多个高盐度站位开展原位观测,获得了多种大中型浮游生物的原位影像,可对夜光藻、双生水母等大型浮游动物鉴定至种,对桡足类鉴定至亚纲。CPICS垂直布放原位观测与野外垂直拖网采样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物种数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Chl-a composed of phytoplankton is the primaryproduction in ocean, and the red tide happens when itsconcentration exceeds 20 μg/L. Red tide is a disaster ab-normal phenomena of ocean ecology with an explosivebreed or dense assemble of one or several phytoplanktonsin a specific ocean environment condition, colors the sea-water, influences and harms ocean living things. The for-mation of red tide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a complex in-terplay of biologic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butthe…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外海滨悬浮体的粒度特征及其与锋面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1988~1991年河口锋区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论述长江口外海滨悬浮体的粒度组成、分布及其与锋面的关系。长江口悬浮体的粒度较细。在平面分布上,北粗南细,西粗东细,季节变化上冬季较夏季粗。悬浮体粒度在河口锋面两侧差异很大,内侧粗,外侧细。悬浮体的粒度组成主要受制于物质来源、河口表层沉积物的结构及水动力条件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长江口口外盐度分层现象明显的特征,建立了一个分层数学模型计算长江口口外海滨的潮流和盐度扩散变化情况,侧重研究了盐度分布在垂向上的变化,并获得了良好的结果。这个分层模型可以作为长江口环流数值模型的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长江口口外盐度分层现象明显的特征,建立了一个分层数学模型计算长江口口外海滨的潮流和盐度扩散变化情况,侧重研究了盐度分布在垂向上的变化,并获得了良好的结果.这个分层模型可以作为长江口环流数值模型的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eld observation data off the Changjiang mouth in August 2000 and satellite image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summer of 1997, it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s the upwelling event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submerged river valley (SRV) off the Changjiang mouth.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show that this upwelling is induced by the barotropic effect, baroclinic effect, bottom Ekman effect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slope bottom topography. The baroclinic effect is the main cause producing the upwelling at the northern SRV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hile the barotropic effect is the main cause at the southern SRV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center of the Hangzhou Bay mouth). The dynamic mechanism producing the upweiling off the Changjiang mouth is different with the general one along coast an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01年5月与2002年11月珠江口以外海域的CTD观测资料,分析调查海域两个航次的温、盐断面分布特征,并将表层温度特征与卫星遥感图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001年5月,珠江口以外海域可观察到较弱的上升流迹象;而2002年11月除了陆坡处的海水有涌升趋向外,未见其它上升流迹象.(2)受径流的影响,2001年5月珠江口外表层盐度水平及垂直梯度均较大.(3)两个航次在远岸站位均未形成明显的温跃层,但具有较弱的盐跃层,2001年5月和2002年11月的盐跃层分别位于10~90m和100~120m.(4)两个航次在远岸站位的100-250m层均可观察到部分黑潮次表层水.  相似文献   

17.
丛宁  张振克  夏非 《河南科学》2010,28(5):605-611
在基于区域文献资料查阅整理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各种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对长江口海岸地貌动态和灾害趋势的重要影响.综合分析表明,以三峡为代表的中上游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加上水土保持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进一步展开,长江入海通量将一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入海泥沙量减少、人类对河口海岸湿地滩涂的过度围垦以及海平面上升伴随的海岸动力增强等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下,长江口海岸也由长期的整体淤积转变为近些年来的整体淤积减缓、局部侵蚀加重.与此同时,长江口各种海岸带灾害也呈现出发生周期短,强度大,种类增多的趋势.因此,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协同作用下的长江口海岸地貌动态与灾害学的深入研究是河口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外羽状流水体中的垂向混合与层化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2002年9月17日17:00至18日17:00,在长江口外E4站位 (122°40′8″E, 30°59′17″N),采用300 kHz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和温盐深仪(CTD)测得连续的水位、流速大小、流向、电导(盐度)和温度等水文资料.基于这些资料,通过文献中相应的公式,估算出水体的密度(ρ)、浮力频率(N)和梯度Richardson数(Ri),并绘制成水流流速分量、盐度、温度、ρ、N和Ri的垂线分布,从而对该站位羽状流水体中的垂向混合与层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东西向流速分量大小范围为-0.36~0.61 m/s,南北向流速大小范围为-0.59~0.39 m/s.涨急、落急和落憩,流速分量在垂向上变化均不大;涨憩时,表、中、底层流速存在显著差异.② 涨急、涨憩,从表层至底层,盐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大,温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落憩,温度在中层达到最大;落急,水体出现显著的密度跃层.③ 该站位表层水体的N均较小,基本在10-3 s-1量级,水体垂向混合较好;中、下层水体的N出现10-2 s-1量级,混合相对较弱.④ 该站位水体垂向混合强度呈现涨、落潮周期变化:涨急、涨憩,Ri范围在10-2 ~101量级,混合较好;落急,Ri在中下层水体出现102量级,水体出现显著层化;落憩,整个水体的Ri大部分都小于临界值0.25,水体混合最充分.
关键词:
长江口外; 羽状流; 浮力频率; 梯度 Richardson数; 混合; 层化
中图分类号: P 731.26
文献标志码: A  相似文献   

19.
廉州湾近岸的海水理化要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廉州湾近岸水质监测资料,以DIN、PO4-P、COD为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分析廉州湾近岸海水理化要素测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廉州湾内河口区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分布较高,湾口区相对较低;水温季节变化不大,盐度春夏季低秋冬高,pH值季节变化不明显,COD夏季明显高于春季,活性硅酸盐冬季较低,DIN春季高于冬季,PO4-P春季大于冬季,廉州湾沿岸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河口径流、沿岸河水、水产养殖排放物有关。  相似文献   

20.
风场对夏季长江口外东北海域低盐水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冲淡水对黄东海水文环境有重要影响,它主要以羽状形态向外海扩展,在某些年份的特殊时间段也存在孤立的低盐水团现象.观测资料表明,1976年8月没有低盐水团,1977年8月在长江口外东北海域有低盐水团.本文的数值模拟解释了这些现像.这两年7月底至8月初径流量和天文潮强度相当,在7月21日—8月4日都存在较强的偏南风过程.本文分析了1976年夏季较强偏南风过程没有产生低盐水团的动力机制.1976年夏季较强偏南风过程及其南东南风向,兼有使冲淡水向东北扩展和向北顶托切割冲淡水的作用,有利于形成低盐水团.但是,1976年7月26日—30日的偏南风最强阶段是大潮转小潮时间,这种时间配置不利于形成低盐水团,它是没有低盐水团的主要原因.1976年较强偏南风的风场强度比1977年略弱,对低盐水团的促进作用也弱一些,但它不是没有低盐水团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对某些年份夏季存在较强偏南风过程、没有低盐水团的现象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