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中西南官话,是西南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方言歇后语是重庆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重庆方言歇后语的探究,可以增加人们对方言魅力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试析重庆方言的单音节语气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方言中的单音节语气词 ,不仅字音、字形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不尽相同 ,而且好些语气词在普通话里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从举例中 ,可看出重庆方言中的单音节语气词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3.
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常见现象,是由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相互影响而造成的。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英语的语音学习会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为帮助重庆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语音学习,分析了重庆方言发音特点以及重庆方言对英语语音发音的负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重庆方言中,X+(个)+Y和X+(才)+Y两个结构并不含有否定词,却能表达否定概念,属于零形否定现象。这两个结构使用环境十分丰富,能表达多种语用意义,而且在话语、语用及语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特点。在来源问题上,X+(个)+Y结构由X一个Y经过缩减、类推等步骤形成,而两种类型的X+(才)+Y结构的产生,则是分别源于具有反常特征的X导致的语用效果,以及副词才和形容词怪的词汇化演变。  相似文献   

5.
综述五十余年来的攀枝花市方言研究,根据攀枝花市所辖三区两县汉语方言各自的特点,进行方言分区.  相似文献   

6.
重庆方言"得(dei)"可作方位介词表示"在"、"到"的意义,这种用法也见于中、近古时期汉语的一些书面语言."得"的介词用法并非源自"在/到"的轻音化形式,亦非由"到"或"著"的音变所致.其来源路径当是:"得"放在"给与"类动词后,因"施受同辞"引申为动词"给",然后虚化为引进对象的介词.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得"作介词又进一步用在"动词 得 处所名词"的格式中,语境促成了方位介词"得"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重庆方言中,副词"好"加上形容词(文中用"好+A"表示)的形式在句法中有一些固定的语法意义。"好+多/大/久"是疑问句中的高频词语,可以询问范围,也可以询问特指内容;"好+A"的否定形式"好+不+A",表示"对眼前事、物的暂时性否定"。"好好"修饰动词可以指"对行为动作很满意",也可以表示讲话者"希望、建议、提醒受话者如何",还可以传达讲话者"对受话者目前的行为不满,并且希望对方放弃目前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宋代文人性喜剧谈,蔚然成风。座谈之时,多有故事传闻。剧谈之后,可将这些素材记录下来,自然成为"谈录"小说。本文对宋代的剧谈风气进行考察,并探析剧谈传播方式对宋代"谈录"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化意识的觉醒以及区域性收视市场的开掘和地方传媒的崛起,在影视剧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方言的运用。试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方言在影视剧中的美学特征:表现真实的生存状态;反映地域特色;造成一种新奇和喜剧效果;创作者意蕴的表达;发掘方言本身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音系统的复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语音不可能流传下来.在清代几位四川作家的作品以及其它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近代四川方言语音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力图搞清楚其声韵调系统,揭示其语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了遵义方言青少年语音朝着普通话发展的趋势,认为遵义方言朝着普通话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是交际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与方言的接触所造成的语音上的借用一直受到普遍关注.通过对文山方言“先”字的两种不同调查研究,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探讨社会因素与“先”字在口语中的两种不同读音的关系,分析这些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使用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方言俗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河套方言俗语是河套民俗借以流传和记录的主要载体。源于农耕文化和畜牧业文化的河套方言俗语的民俗文化探究可以从三方面展开:文化气质、北方传统饮食风俗和蒙古族特色文化民俗。河套方言俗语既是河套民俗传承的工具,也是图解河套民俗的文化符号,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和不同特点,可以使我们在讨论云南壮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时思路更加清晰。因为云南壮剧是一个活着的剧种,所以我们要对它进行动态的保护,这种动态的保护还涉及到专业、业余、原生态,剧种传人与人才培养,品牌意识、经营模式和文化产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戏曲中,语言和声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有的剧种,在历史渊源上虽然很相近,可是当它与当地的方言和曲调结合起来以后,就演变成不同的剧种了。云南壮剧和广西壮剧就是这样。在历史上,两省的戏班有过不少相互之间的交流演出,这是二者相联系的地方。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剧种形成期所受影响、演出时语言的运用、所唱腔调和发展趋势等诸方面都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云南壮剧的保护与传承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云南壮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云南省和文山州文化建设中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云南壮剧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面对这一问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至少得在广泛宣传、深入研究;广开门路,创新机制;爱惜人才,增强后劲等方面付出较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方言新闻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中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方言新闻的兴盛,从多个方面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产生了影响.因此,必须把握方言新闻中方言使用的尺度,寻找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18.
对桃源维回族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情况进行描写,并与当地汉族方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桃源维回族在语言上虽然已经转用了当地的汉语方言,但是其汉语方言仍有别于当地汉族方言。  相似文献   

19.
韶关土话区语言生活复杂多样。很多地方方言濒危现象严重,《韶关土话调查研究》将传统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对韶关土话的濒危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是濒危方言研究的一部可喜佳作。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也得到了不断革新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1961年编成的大型壮剧《螺蛳姑娘》获得了极大成功,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主要成就;而1984年到1989年先后编成上演的四部大戏《和睦皈朝》、《三七姑娘》、《彩虹》和《白云村姑》,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